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解決「缺愛」的難題,你可以做這三件事

解決「缺愛」的難題,你可以做這三件事









原生家庭的理論,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陌生。




近十年的心理學普及,讓原生家庭問題在中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然而我們免不了總要問下一句話:

那麼,該如何改變它?




要切實地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統一的答案。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各不相同,彼此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力系統,很難說能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操作細則,讓大家照著做就能輕鬆擺脫。




然而,還是有幾個正確的大方向,在我們遵從之後,能夠慢慢地減少我們受到原生家庭牽絆的作用力。




我從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中,總結出這三個對解決原生家庭問題有益的方向。





放下對過去的遺憾 


不再尋找彌補的辦法





曾經有很多人這樣問我,諾姐,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我覺得自己沒有自信,沒有人愛,看到別人成長在幸福的家庭,越過越好,我很羨慕,怎麼樣才能改變呢?




從提問者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很深的對過去的遺憾。





有時候這遺憾是沒有一個溫柔慈愛的母親;

有時候這遺憾是沒有一個威嚴忠厚的父親;


有時這遺憾是沒有一個自由生長的童年,沒有一個和平安穩的家庭。




當這種遺憾降臨到我們身上時,我們最先開始問的就是為什麼。




為什麼是我?要來承受這一切。




為什麼是我,不能擁有人生的圓滿?




人在遭遇厄運時,都會經歷五個心理階段: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消沉——接受。




提出上述疑問的人,常常是處於憤怒和消沉之中。而我們在這兒要談的第一步,就是接受。




接受,意味著承認損失,承認自己過去的遺憾已經無法挽回,意味著不再以任何方式,去找尋和彌補過去的那種遺憾。







很多人說自己已經接受了過去,然而他們的行動依然顯示,潛意識中他們仍在尋找彌補的方法。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

尋找理想中缺失的那一半父母,作為自己的另一半。




女生可能會一直獨身,等待一個全能又專一的男友出現,男性則可能會不斷與比自己成熟的異性交往,從她們身上尋找母親的感覺。




當然這並不是說,追求一個優秀的異性就一定代表我們活在過去的陰影里,而是如果我們感覺到自己對另一半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希望能有一個人的出現來改變自己生活里的問題,那麼這種期望很有可能就有問題。




因為你在尋找的不是一個攜手並肩的人,而是一個能重新讓你回到孩童時代享受全方位呵護的父母。



接受過去的損失,意味著我們不再期望有任何人或事能來改變這一切。




再也不會有一個更好的爸爸或者媽媽來幫我們把過去的路再走一遍了,再也不會有機會重新回到那一段被人無條件關愛的歲月了,我們已經一天天長大,成長為需要去關愛和照顧別人的角色。




那些關於過去的遺憾,無論程度再深,無論再怎麼努力,也已經隨時間流逝永遠鐫刻在我們的生命里。


然而,我們的眼睛向前,腳掌向前,是因為人是一種向前看,向前走的動物,過多地沉溺於過去喪失的創痛,無益於我們展開新的生活。




過去的創傷,於我們是一種沉沒成本,糾纏於此,只會讓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繼續染上過去的荒蕪顏色。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滿懷熱情地對一個異性寄予厚望,認為和TA在一起生活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篇章時,不妨反省自身:






  • 是不是在幻想,這段關係可以彌補過去的某些缺憾?






  • 是不是又在將解決自己問題的責任,轉移到了伴侶的身上?





  • 我是不是還是在內心深處,期盼著一個救世主?






要明白:正是你的執念讓你迷失方向





看完上一點,很多人會說:




可我確實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很大的傷痛,無力再愛了呀。




我身上確實背負著許多問題,需要很多的愛來解決。我是一個愛的窮人,又如何像別人一樣揮灑自如地生活?




單純是偽裝得和別人一樣,就已經消耗到許多能量了。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曾經在《稀缺》一書中寫到過這個問題,他發現,

一個人越是缺乏什麼,越是渴望什麼,反過來卻會加劇這種缺乏,至少是維持這種缺乏的狀態。




缺乏某項資源的人越來越缺,已擁有它的人卻越來越富有,這究竟是為什麼?




塞德希爾做了很多實驗,研究窮人們的行為機制,在他的實驗中,每一個窮人都小心翼翼節衣縮食,試圖擺脫經濟上的困境,然而他們還是越來越窮,千辛萬苦只能保持自己在原來的溫飽線上不掉下去。




其實,在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也闡述過這個問題——




「凡是他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沒有的,便要連他所有的,也要一起奪來」。




窮者愈窮,富者恆富,在幸福感上也是一樣。




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延續幸福的能力也越強,而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有更大幾率複製父輩的行為模式,更可能導致不幸。




有什麼能夠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要做什麼才能越過這幸與不幸的節點?




塞德希爾在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




貧窮和匱乏,會讓人視野狹窄,看不到除了你所缺乏的目標以外的東西,如果人的整個生活只為了錢或者愛而運轉,反過來就會加劇貧窮和缺愛。





這是什麼意思呢?


難道一心一意賺錢,反而還會妨礙賺錢嗎?


全身心投入去尋找愛,反而會讓我們失去愛嗎?




事實還真是如此。





舉兩個例子:






  • 一個貧窮的打工者,為了賺錢加班到很晚,回家時公交已經停運,他為了省十幾元的打車費寧願走路回家,結果路遇搶匪,反而失掉了身上的所有現金。





  • 一個矛盾型依戀的女生,為了維持男友對自己的愛願意做任何事,到了學業荒廢,事業毫無起色的地步,終有一日男友離她而去,而她發現自己除了十幾年為男友不斷付出的回憶之外一無所有。




這兩個例子說明的是,

人在某一方面匱乏之後,就會變得只關注這一方面的得失,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權衡,失去了對事物全局性的把握。




而這種判斷上的失衡,常常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阻礙我們獲得想要的那個東西。




從錢的方面來說,窮人省錢,會在各個方面削減開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捨不得投資自己,捨不得和人交際。

他們以為把錢都省下來,自己就可以慢慢變成一個富人。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飲食健康、人際交往、學習投資,那些看似浪費錢的事,往往會在更高的層面上影響他們的財富。




吃得健康,可以省下看病的錢;交友廣泛,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人脈;學習和投資,更是讓人長期獲益的好事。




可是窮人的「稀缺」心理,讓他們只看得見帳面上的蠅頭小利,心疼當下的開支,看不到未來的收益。




在這種心理的禁錮之下,他們只能做著低層次的工作,交著低層次的朋友,過著不斷省錢的生活,寄希望於中彩票之類的事來扭轉命運。






而把目光轉回到原生家庭所導致的缺愛問題,我們會發現,這兩者有著驚人相似的內核。


因為原生家庭不幸,所以先天不足,內心缺愛。




因為極度渴望愛,所以容易心態失衡,為了獲取別人的好感,而迎合他人,犧牲自我,放棄自己在其他方面應有的發展機會來讓他人滿意。




小到在人際關係中從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別人一發言就下意識點頭附和,到頻繁地整容,過度地依賴化妝品,為得到異性的青睞而滿足對方的不合理要求……




這些舉動,都指向一個動機核心,那就是內心認定自己很缺愛,所以要像撒哈拉沙漠上的旅人收集水一樣,收集身邊人的愛。




這種行為或許能得來一小部分人對我們短時間的好感,卻

從根本上喪失了我們主動追求幸福的機會。




它扼殺了我們和別人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的可能,隔斷了和身邊人的聯繫,讓我們戴著面具而活,無法正常融入群體。




更糟糕的是,當博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已經成為了我們眼中唯一重要的東西,其他所有的事,都會為它讓步,甚至犧牲:




作業還沒有做,朋友喊我去K歌,其實心裡對唱歌不感興趣,卻還是把作業放在了一邊,因為不想拂人家的興緻;




胃已經覺得很不舒服,但是別人過來敬酒,不好意思不喝,只有硬著頭皮喝下,等一會兒再去廁所嘔吐;




同事犯了錯,慫恿我去上司面前說一些維護他的話,其實心裡不想介入,但礙於他一直懇求,還是去找了領導……




很多人都會說,這種人是迎合型人格,然而在我看來,迎合從本質上是一種缺愛的表現。



如果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喜歡自己,人就會珍惜自己的價值,敢於爭取自己的權益,他會表現為一個有原則、有尊嚴的人,受到周圍人的尊重和肯定。




反之,一個人缺少原生家庭的關愛和保護,習慣性地厭惡自己,否定自己做的一切,當別人和自己起衝突的時候,他會不由自主地認為,「別人的想法,應該比我的有依據」「我算老幾呢,我懂什麼」,最終失去自己應得的地位,也失去別人對他的喜愛和看重。





全方位地愛自己


才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方法




越缺乏,越在意;越在意,越爭取;越爭取,越失去。




這其中的矛盾,看似已是一個死結。然而塞德希爾對此給出了解藥,那就是:




放下你的窮人心態,拓寬你的視野,不要再聚焦在過去的得失,將注意力分散到其他重要的事上去,讓自己均衡發展。




原生家庭中缺愛的人,往往在潛意識裡會認為只有愛才是生命中唯一的快樂。他們在做其他事時,並沒有很強烈的感覺,只有當別人表達對他們的好感和愛意時,刷地一聲!天空都亮了。




這種高光時刻,就是來源於只聚焦一個方面的短視,它讓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樂趣,無法從其他方面的快樂中汲取能量。




就好像一個人永遠通過一個望遠鏡去看世界,看到的只是遠方的、與他無關的狹窄景色,只有當那一小片花叢盛放時,他才感到快樂。而在周圍,在腳下,萬物生長,活色生香,他都看不見。




放下「窮人」心態,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界,意味著我們要開始將除了別人的愛之外,其他重要的方面,納入我們的努力目標。




過去單一的成就感來源,讓我們僅能在別人表達愛意的時候感受到自我的實現,而放開這個標準,把目光投向其他的部分,則能讓我們從日常所做的小事當中,汲取到所需的能量。




它一方面可以使我們的發展更全面,成就更加豐富,另一方面反過來又能大大增加自己喜愛自己、別人喜愛你的可能。




掌握一門專業技能,獲得一份行業榮耀,培養一種愉悅身心的興趣愛好,開始一項有趣的運動,甚至養一隻寵物,這些都能使你的快樂來源更多樣化,更全面。




它們的本質都是塑造你自身,提升你生活的各個層面(事業、健康、興趣、專長等),

讓你在過程中腳踏實地地提高對自己的認同,而非通過別人的評價。




要彌補過去愛的缺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燃起自己心中對愛的熱情。

這就像是一個在寒夜中久久獨坐的人,最好的驅寒辦法,是自己在原地升起一團火焰,而不是去祈禱,等待有一個路過的好心人,可以把火焰施捨於他。

解決稀缺的根本,在於忘掉稀缺本身,像尋常人一樣生存。





在武俠小說中我們也常看到這樣的道理:要讓武功更上一層,主角往往要先將練功的痴心忘掉,去順勢而為地經歷一些看似與練功無關的際遇和冒險。




在這過程當中,主角身邊的人和事,他自己造出來的善緣,往往能成為提升自己功力的轉機。




反而是一些反派人物,一心做天下第一,抱著本秘籍躲進山洞裡,最終還是被主角打敗。







究其原因,很多時候並不是武功問題,而是主角在其他方面的特質讓他勝出,比如人緣好帶來的幫手,比如之前歷險中獲得的心法訣竅,又或者是一些額外附贈的小玩意。




總之,

功夫永遠在功夫之外,要想提升自己的某一個方面,最好的辦法,就是連同其他方面,跟這個方面一起用心做好。




時間長了,各個部分都會對你進行支持,交相呼應,成功才會由此而生。




話說回來,

愛和幸福這些東西,就像貓的尾巴一樣,你要去抓別人的尾巴,就算抓得再緊,別人也總有一天會離開你。不如回頭看看自己,其實它一直都在你身後,如影隨形,不遠不近。




熱愛生活的人,每一天都值得讚美和欣喜,一隻在樹梢歌唱的小鳥,一朵形狀奇特的白雲,也能激發他對生命的喜愛。




他不需要等待,別人說愛自己的那一瞬間,來證明自己是活著。因為只要一睜開眼睛,他就在與自己,與周圍的一切,與全世界相愛。




心中充滿愛的人,也是目光非常廣闊的人,TA能看見前方,也能看見自己的身後。




目光所及之處,皆有幸福,若是緊盯一處,便只有等這一處盛放,眼中才看見花,而聰明人只看開花處,便心中時時刻刻都聞到花香了。





?? 向左滑再來幾篇

 

   


蕭山情侶婚前聊天記錄曝光:你要房還是要愛?

 

 


「韓寒,你變了」

  

 


那個穿特步鞋相親被拒的男生,真的一點不冤




作者:陳諾, 心理學達人,媒體撰稿人,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作答者,微信公眾號:諾有所得(Hichennuo)




——  END  ——




將軍的新書


《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


剛剛上市,正在熱賣


噹噹(限量簽名版)


京東、亞馬遜等均有售。




這是一本自愈手冊




它告訴你的不僅是每個問題的原因,還有問題之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你找到改變自己、解救自己的方法和能力。






↓↓

現在

【閱讀原文】

可以折扣價

購入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心裡都有病 的精彩文章:

誰又不曾是「河豚女孩」呢?

TAG:我們心裡都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