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宇航員易貧血?科學家說可能沒那麼嚴重

宇航員易貧血?科學家說可能沒那麼嚴重

航天飛行性貧血是指太空飛行條件下外周血紅細胞數量減少,這種現象已被人們所認識。但發表於BMC Hematology(BMC血液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宇航員長期在太空執行任務期間,航天飛行性貧血可能並不是主要問題。

Anne Korn

宇宙飛行使得人類從地球的生命維持環境中轉移到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因此會使人體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

這些危險境況包括:輻射;身體受限於狹小的密閉空間中,導致軀體及精神壓力;晝夜生理節律紊亂;以及微重力。其會對人體的視力、肌肉骨骼系統和免疫系統產生不良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短期或長期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帶來的風險,例如在國際空間站停留超過6個月,登陸火星。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的團隊最近發現,有一種風險可能沒有之前設想的那麼嚴重。

航天飛行性貧血是指在太空飛行期間外周血紅細胞數量減少,這種現象已被人們普遍認識。然而,大多數針對太空飛行期間紅細胞水平變化的研究局限於宇航員返回地球後短期內的評估。

少數幾項研究評估了宇航員短期太空飛行時身處太空時的紅細胞數量變化,此時宇航員的身體還未完全適應微重力環境。因此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準確地反映長時間飛行條件下的紅細胞變化。

最近發表於BMC Hematology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在國際空間站採集的宇航員的全血樣本進行分析

該篇文章的共同作者,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休斯敦大學的副教授Richard Simpson博士指出:「這些獨特的樣本讓我們能夠追蹤了解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飛行期間的血液學參數,例如紅細胞濃度、血紅蛋白濃度或紅細胞壓積等。」

該研究共收集了來自31名(6名女性,25名男性)宇航員的血液樣本,他們均已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了6個月以上。在宇航員前往太空之前、停留太空期間及之後的不同時間點採集血液樣本,具體為:前往國際空間站之前的180天和45天,開始太空飛行的最初2周,以及開始執行任務後的3個月和6個月時。採集的血樣於48小時內送回地球,在休斯敦或俄羅斯星城進行分析。太空飛行後的血樣在宇航員返航著陸後3至8小時採集第一次,任務結束後30天採集第二次。

研究人員發現,與飛行前相比,在太空飛行期間,紅細胞、血小板以及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水平升高。紅細胞壓積(紅細胞佔全血的容積比)在太空飛行期間同樣升高。既往研究僅證實在飛行的最初幾天會出現這種現象,這項研究首次證實在宇航員身體已適應微重力的情況下,紅細胞濃度及紅細胞壓積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從採集血樣到進行分析有48小時的延誤,而延遲分析會影響所採集血樣的各種成分的濃度,因此以上所觀察到的太空飛行期間血樣的某些改變是可以預料的。但太空飛行期間紅細胞壓積的變化確實令人驚訝。

與進入太空前相比,太空飛行早期、中期及晚期不同時間點的紅細胞壓積分別增加了12.2%、12.2%和10.0%。然而,對於在地球上採集自非宇航員的對照組樣本,經48小時延遲處理後,僅觀察到紅細胞壓積增加4.7%。這表明在國際空間站血液樣本中觀察到的參數增加,部分原因是太空飛行期間實際紅細胞數量的增加。本研究中接受分析的宇航員返回地球後,所有的血液學參數均在30天內恢復至飛行前水平。

這些研究發現必須在微重力對體液影響的背景下進行解讀。例如,如果沒有地球上存在的恆定重力,液體就會向頭部流動,導致臉部「浮腫」以及腿部體積減小。

Simpson博士表示,「儘管研究數據表明並未出現嚴重貧血的癥狀,仍需結合飛行期間的血漿容積來解讀這些結果。研究顯示太空飛行期間總血漿容量減少,但目前尚未在長時間的飛行任務中對其進行評估。為了充分解釋本研究中所觀察到的紅細胞、紅細胞壓積及其他血液學參數的變化,未來還需要評估長期執行太空任務期間的血漿容量變化。」

長按並提取二維碼瀏覽BMC期刊列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貧血 的精彩文章:

都說貧血氣色不好,到底貧血怎麼補?

TAG:貧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