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了解一下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你們了解嗎?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亡國後,周室逐漸衰弱,各地諸侯則勢力越來越大,其中以春秋五霸為最。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并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即位後的齊桓公隨後向魯國發起進攻,打敗了魯國。打敗魯國之後,齊桓公原本打算除掉那些與他為敵的人,這其中就包括曾差一點兒殺死自己的管仲。最後在齊國大夫鮑叔牙作為管仲的勸誡才得以保全管仲。胸懷大志又知人善任的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勸諫,不計前嫌,不但沒有殺掉管仲,更是對他禮遇有加,還封管仲為大大,稱其為"仲父。讓他和鮑叔牙一起輔佐自己管理朝政,鞏固齊國地位,可謂一代賢明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中華文明的威脅不僅來自北方,還來自同樣是尚未開化的南方的楚國。楚國是新興的一個國家,發展迅猛,對北方的封國構成很大威脅。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回擊。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同時加入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中華文明的拯救者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齊國的霸權也走到了盡頭。
晉文公下了一道命令,說惠公、懷公時的亂黨頭子全已清除,其餘概不追究。但原來支持過惠公、懷公的大臣們還是不敢相信,外面謠言很盛。文公正為此事發愁,那個曾經挾帶他行李逃跑的管家來見他了。文公當然很生氣,見面就罵。但管家卻說:「像我這樣的人來見您,自然有我的道理。現在外面謠言四起,說您不肯赦免以前有罪的人,如果您能用我做車夫,在街上走幾圈,大家看到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能蒙您原諒,那就不會擔心了。」重耳覺得有道理,照他的話去做,果然平息了謠言,安定了人心。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