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會流口水的石頭,肉形奇石
東坡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間供入內府,現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此奇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當逼真,現它與翠玉白菜、毛公鼎並稱台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東坡肉」 清代玉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鎮館之寶
它是一塊瑪瑙石。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製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
奇石的最大特徵在於:奇石不僅具備天然性,還要具備自然性,簡單的說,就是石頭為經過任何人工雕琢或合成。
奇石是以自然美為特徵的觀賞石,其自身的自然性,即無人工加工或雕琢,是其區別於其他觀賞石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賞石、石玩藝術的審美觀,是通過人們觀感而產生的,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共同感應,奇石不僅是一種形象藝術,也是一種心境藝術,心境藝術是賞石藝術的最高境界,在賞石過程中,並不是以目視形,而是以心蘊神,進而才「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人們能夠從一塊塊冰冷的石頭身上,聯想出人生的各種境遇,悟出宇宙自然界神奇多姿,藉以充實腦海,豐富自我心靈,進而從奇石王國里探索出天然藝術的妙趣和生命自然的本質,這就是鍾愛奇石的真諦。
觀賞石的十條鑒識評判標準:
皺:皺紋,是賞石在成型初期因自然收縮或經自然水流、風沙沖刷而形成的一凹一凸的條紋。
漏:賞石有孔或縫,使水或其他物體能滴入、透出或掉出。
瘦:(跟胖或肥相對),是指賞石的形體或某一部分窄小或單薄。
《東坡肘子》雲南黃龍玉
透:(液體,光線等)滲透;穿透:透水、透亮,特指賞石的穿透、通透、通空靈巧等。
丑:醜陋,難看。賞石特指其怪異,與眾不同。
色:色彩、顏色,指賞石原本具有的天然色彩和光澤。
質:性質、本質、品質,特指賞石的天然質地、結構、密度、硬度、光潔度、質感等,也指賞石的質量和大小。形:形態、形狀、結構狀態等,這裡特指賞石的天然外形和點、線、面組合而呈現的外表。
紋:紋理、痕迹,指賞石表面呈線條、圖案的花紋。
聲:聲響、聲音,指賞石通過扣擊或摩擦振動所產生的聲響和聲音。
肉形石,肉石系天然石種,多數屬沉積岩,硅質岩或變質岩,是在地質運動過程中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石上的色彩是在形成過程中與其他礦物質接觸色化而成,也有部分是受岩漿高溫冷卻速度差異而生成,常常出現生、熟、腌制、
好的肉形石皮、膘、肉皆備,其肉皮毛孔逼真有膠質感,脂肪層潔白細膩,瘦肉色澤紅潤鮮嫩,能以假亂真。台北故宮收藏的那一塊清代肉形石,如今早已是名聞天下的鎮館之寶了。
品位上乘的肉石,形體一般都較規整,或長或方、或大或小、或厚或薄,恰似刀劈手砍,人為將其分割而成,那是天工無意效仿人為的藝術傑作。
極品肉形石的「肉」,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色澤油亮可人,細膩滑潤,有一種百看不厭、欲食不能而垂涎不已的視覺衝擊力和食慾,可以稱為奇石中的人間珍品,價值連城!
西方美學家赫爾德認為:「任何自然的物品都有自身的美。」
自然美在於事物本身的屬性,如形狀、顏色、體積、以及對稱、和諧等。肉形石的自然美,除了符合在質、形、色、紋方面的共性要求之外,還有特殊的審美取向,主要體現在視覺和味覺方面。
如圓潤要好於僵直、規整要好於畸形、殷紅要好於灰暗、焦黃要好於黑綠、熟軟要好於生硬、綿爛要好於塞牙等等。所以,在肉形石的鑒評實踐中,既要考慮其天然要素的普遍性,又要考慮其特殊性。
每一件肉石都有獨特的韻味,是送禮和裝飾,收藏的上好佳品,肉石可寓意為,年年有肉食,寓意為每年豐衣足食,與年年有餘(魚)有異曲同工之效!
[全國各地「肉形石」大賞]
宇宙孕育自然,自然造就人類。大自然把這一精美的「珍饈」有幸饋贈於我們,讓我們一起感受中國肉石的魅力吧!
《臘肉》雲南蠟石
怎麼樣,是不是逼真到,想咬上一口呢!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