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論他人長短

莫論他人長短

作者介紹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那個人說長,這個人說短,聽到這些跟自己無關的是是非非,不要去管。

跟自己有關的事,我們當然會比較關心,別人誹謗我、讚歎我,我的感受不一樣。但這時候也不是非得爭個長短,誠如憨山大師在《醒世歌》里所說:「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和自己有關的事都可以這樣洒脫,那與自己無關的那些張家長李家短,我們又何必攪在裡面說是說非?浪費時間而已,不如把心思花在應該花的地方。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在聞思、辯論、講考、修心上面多花心思。即使要交流,也應該多講佛法,而開口閉口講是非,動不動說人過失,是不合適的。你們也知道,如果對方是嚴厲的對境,你說他過失,就不僅是德行虧缺的問題了,而是今生來世都將因此感受種種痛苦和損失。

我知道,是是非非這類東西,有人愛說,也有人愛聽,而且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你們在說誰?真的?太好了,我先喝口茶,我們一起說。我也覺得他有問題……」有的人就是這樣,對聞思沒興趣,工作也不努力,但一說這些就特別開心,好像成了是非專家。不過,說的時候開心,等被說的人來調查傳播源,又往外推:「我從來沒說過,你們不要冤枉我!」很不莊嚴。早知如此,何必說呢?

除非你是僧團的管家,在那個位置上,道友們有了爭執,你得管。否則,就算你看到別人的過失,也沒必要說出去。所謂「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所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管家是不得不管,但他也不能聽到什麼就說出去。管家都不行,何況其他人?

所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在那個位置上,就「莫閑管」,沒必要參與。莫閑管,你就可以集中精力專註自己的事情,也唯有如此,才會出成就。

漢朝的董仲舒從小勤奮好學,父親怕他累壞了,就在他的書房旁邊建了一座花園,但他一心鑽研學問,三年當中竟然沒有去看過一眼,這就是「三年不窺園」的典故。

正是這種專註態度,使得董仲舒成為一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因感當時各家思想太過雜亂,他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接受了。從那時候開始,全國上下專一推行儒教理念,形成了統一思想,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極為深遠。所以,不論做學問還是修行,都要專註。

有人可能會問:「儒教既然講仁愛,為什麼又說『不關己,莫閑管』呢?」我認為,「不關己,莫閑管」的本意,是讓我們不要理會太多的是是非非,不要說長道短。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卻把它當成了自保的信條、冷漠的理由。

1964年,美國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殺人案:當時有三十八人親眼目睹了一名女子被陌生人刺殺,但在持續半小時、來回三次的刺殺過程中,竟然沒有一個人出面救助或報警。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反正跟我沒關係,不要多管閑事,免得惹火燒身。」近幾年,這種冷漠現象也比較多,比如,某某孩子從樓上摔下來,還沒死,但圍觀的人只是看熱鬧,沒人上前救護,結果孩子死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臟病,痛苦地扭曲了很長時間,也沒人救,結果死了……如果當時有人送他們去醫院,應該還有生存機會,但也許是不敢,也許還是這種理念——「不關己,莫閑管」。

不過,有時候也不是不關己的。四川有則新聞:一個中年婦女同一名男子走到江邊時,聽見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準備去救人,婦女卻說:「少管閑事,我們走我們的,過一會兒他會自己浮起來。」結果,淹死的正是她的親生女兒。

可能有人覺得,這種概率很小,多數情況還是「不關己」的,所以不管也沒什麼不對。但是,我們轉換一下心態,就算對方跟我沒什麼關係,不是我的親人,不是我的朋友,但他的苦難就擺在面前,難道就對我沒有絲毫觸動?難道他的痛苦不足以成為我幫助他的理由嗎?

儒教的仁愛思想讓我們把他人當做兄弟,佛教的慈悲理念讓我們視他人為父母。如果我們的心裡不是只有自己,他人的痛苦,眾生的痛苦,就可以成為我們利他的動機。請大家記住,不是只有跟自己有關的事才需要管,我們可以心懷天下,就像孟子說的:「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我們也應該慈悲一切眾生,就像《大智度論》說的:「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因此,所謂「不關己,莫閑管」,應該從兩方面解釋:在是非長短方面,與己有關無關的,都不要管;而在眾生的痛苦方面,與己無關的人或其他眾生,也都要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境 的精彩文章:

說話不要含糊不請

TAG:禪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