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天之驕子:中國美國和蘇聯的航天員各是怎樣選拔的?

天之驕子:中國美國和蘇聯的航天員各是怎樣選拔的?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本文共3071字,17圖。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謹以此文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祝賀其成立20周年。

過往

4億年前,地球大氣層內的氧氣含量只有現在的75%,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卻是如今的8倍。

在同位素年齡標註為3.59億至4.16億年的這段時期,是地質時代古生代的第四紀。

我們現代人通常把這個時期稱作泥盆紀。這是一個令所有陸地生物為之驕傲的時代。

一條勇敢的魚,義無反顧地衝上陸地,憑藉智慧和勇氣,還有幸運女神的眷顧,在陸上成功存活並最終與後來者繁衍進化出了譜系龐大的陸地動物大家族。而人類,也終於在這之後的漫長過程中,於20萬年前出現了。

1961年4月12日早上,哈薩克草原上的風還有些許涼意。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與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相互凝視著對方握手。在這一天,他們將與其他火箭工程師一起,創造歷史。

公元1961年協調世界時4月12日早晨06點07分00秒,東方火箭在拜科努爾基地1號工位點火升空,拔地而起。火箭點火676秒後,東方1號飛船入軌。

加加林向地面報告:「飛船飛行正常。我能夠在舷窗中看見地球。一切均按計划進行。」此時,東方1號正在西伯利亞上空飛行。

4億年前首次爬上陸地的那條魚,宣告陸地生物時代的到來。而57年前,加加林進入太空的那一刻,則標誌著人類從地面物種進化成為了太空物種。

作為自古以來就擁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帶著盤古開天闢地的豪邁與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浪漫主義情懷,沒有讓全世界等待太久,在20年前,也終於開啟了進軍太空的步伐。

公元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成立,李慶龍、吳傑、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費俊龍、劉伯明、潘占春、趙傳東、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鄧清明、陳全共14人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中國航天員有著怎樣的傳奇?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中國又書寫了怎樣的故事?在這個新時代,中國會在太空創造出怎樣的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的偉業?中國航天員的選拔與訓練的科學流程又會給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留下怎樣的標準?

小火箭有幸在2018年1月份入駐中國航天員中心,與航天員和熱愛人類太空探索事業的人一起見證和重溫那些讓人振奮不已一個個瞬間,展望那個我們期望已久的未來。

小火箭住在北京航天城的房間號為2424。考慮到2為這棟樓的代號,424就是房間在樓內的號碼了。而4月24日,正是中國航天日!榮幸之至。

(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這是新時代,我國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一聲號角! )

選拔

1961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參、眾兩院特別會議中宣布支持阿波羅計劃:

「我相信我們能夠齊聚一心,全力以赴達成這個目標:在1970年以前,人類將乘坐宇宙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夠超越它對人類的影響,超越它對宇宙遠程空間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沒有一個太空項目開發如此困難而且花費如此昂貴。」

「我們決定登月,不是因為這簡單,而恰恰是因為它困難。」

約翰·肯尼迪能夠有這樣的底氣,主要原因有兩個:美國較為龐大和完整的科研體系,美國已經選拔和訓練出了一支宇航員隊伍。

1961年,水星計劃7人在一架美國空軍F-106戰鬥機前的合影。自左至右依次為:斯科特·卡彭特、戈爾登·庫勃、約翰·格倫、維吉爾·格里森、瓦爾特·施艾拉、艾倫·謝潑德和迪克·斯雷頓。攝於1961年1月20日。

自1959年開始,美國選拔了7名宇航員。這些宇航員是從美國五大軍兵種中初選出來的110人名單中進一步優選出來的。這110人,符合40歲以下、身高5英尺11英寸(180厘米)以下、體重180磅(82公斤)以下、大學本科學歷和1500飛行小時數的要求。其中,有58人來自美國空軍,47人來自美國海軍,另有5人隸屬美國海軍陸戰隊。

蘇聯首批宇航員的選拔過程與美國類似,是從3400名35歲以下的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的20位小夥子。

公元1995年8月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向中央軍委提交了選拔中國航天員的請示,同時建議借鑒美蘇(俄)經驗從現役空軍飛行員里選拔預備航天員。不出一個月,請示便得到了批示。

原國防科工委和空軍聯合組成了航天員選拔小組,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活動正式開始。

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標準為:

1.年齡在25周歲至35周歲之間;

2.身高在160厘米到172厘米之間;

3.體重在55公斤至70公斤之間;

4.不抽煙不喝酒;

5.擁有大專以上學歷;

6.在殲擊機或強擊機上累計飛行600小時,且飛行成績優良;

7.近3年的體檢結果均為甲類;

8.意志堅定,富有獻身精神。

在經過煙癮酒癮篩查和身體基本參數篩查後,我國有800多名飛行員初步具備入選條件。經過更加嚴格的篩選後,確定了60人的人選。

這60人集中在北京,準備接受住院臨床複查篩選和特殊功能檢查。

臨床複查基本上就是更加嚴格的體檢。而特殊功能檢查則有太多嚴酷的考驗!在那之後,就只有20人通過了全部的測試了。

小火箭在這裡舉兩個例子:

超重耐力測試:運載火箭在上升過程中(尤其是助推器分離和一二級分離後的一段時間內),會出現較大的過載。這種過載(往往還會伴隨著振動),即使是戰鬥機飛行員也很少遇到過。上圖與上上圖攝影:邢強。

因此,在選拔航天員的過程中,就需要使用大型離心機來產生巨大的過載,看看備選人員能否經受住過載的考驗(中國的測試標準是8個G,也就是航天員要抵抗8倍於自身體重的力量)。

耐低壓測試: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氣壓是由大氣本身產生的。而大部分大氣都集中在30公里高度以下。大氣密度和壓力的分布並不是線性的,而是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急劇減少。

在海拔16000米(16公里)的高空,大氣壓力為海平面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軍用戰鬥機、轟炸機和民用的民航客機、貨機都飛行在這個高度以下;在海拔31000米(31公里)的高空,大氣壓力就只剩下海平面的百分之一了。這個高度,只有少數幾種高空偵察機和科學試驗飛機挑戰過。在48公里以上,大氣壓力只有海平面的千分之一。

而在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飛行的300公里到400公里的軌道上,幾乎不會再有大氣存在,屬於高度真空環境。如果測量設備足夠精確的話,會測得氣壓僅為海平面的幾百億分之一。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雖然會身穿艙內或者艙外宇航服,但是在異常情況下,氣壓驟降現象或者在長時間的低氣壓環境工作是難以避免的。上圖攝影:邢強。

在選拔航天員的時候,就要遴選出能夠在心理和生理上具備對抗低氣壓環境能力的人類。這種耐受低氣壓的能力對人類的心血管功能和意志力提出了挑戰。

低壓缺氧訓練是航天員必備的訓練內容。我們知道,高原訓練和模擬缺氧訓練是優秀運動員進一步提升成績的一種訓練方式。通過缺氧訓練後,人體內血紅細胞和肌紅蛋白都會增多,心肺功能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攝影:邢強。

而對於中國航天員來說,低壓缺氧訓練則是「家常便飯」。我國的低壓缺氧艙能夠持續調低艙內氣壓,較短時間內就能夠讓艙內氣壓相當于海拔5000米的狀態。

中國的崑崙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

中國航天員就這樣在低壓缺氧艙內,經受著從華北大地到崑崙之巔的氣壓變化之考驗。在低壓缺氧環境內,每一位中國航天員都能夠耐受30分鐘以上!

而實際上,航天員中心的艙外航天服試驗艙是能夠模擬太空中的超低溫和近真空環境的。此時就需要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了。當低壓環境開始時,航天員的心理素質和艙外航天服的可靠性都會經受考驗。

版權聲明:

本文已由邢強博士獨家授權小火箭在騰訊刊發,歡迎朋友圈轉發。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火箭 的精彩文章:

為了拍攝一張照片,傳奇戰略轟炸機與首席試飛員香消玉殞

TAG:小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