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神被滿族人尊為大神

馬神被滿族人尊為大神

滿族諺語有,「不會騎馬不要去打獵,不會拉弓不要去打仗」。「武藝精不精,單看馬箭功」。「凡鄉會試,必須先試弓馬合格,然後許入場屋」。由此可見,馬對滿族的崛起是多麼重要。

滿族馴化和大量使用馬匹起於唐代的靺鞨(mò hé)時代,以前射獵局限於步射之中,後來才開始馴服野馬,用於射獵。滿族能馳騁於馬上射獵,真如虎添翼。據《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記載,女真人善騎射,「耐饑渴,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耐渡」。金代女真人養馬馴馬興起成風,到了滿族興起之時,已是駿馬遍野,人有騎乘了。據《建州聞見錄》記載,滿族六畜皆興,「惟馬最盛,將相之家,千百成群,卒胡之家,不下數卡匹」。

永樂年間,明朝和滿族各部落的馬市貿易很活躍,到了清代,對養馬更為重視,宮廷專門成立了御馬院,後改為阿敦衙門,康熙年間又改為上駟院,並專設醫官治療馬病。這些管馬的官役對養馬的技藝有獨到的地方,「罕有寂粟之喂,每以馳騁之事,俯身轉膝,惟意所適,暫有卸鞍之暇,則脫豹而放之,欄內不蔽風雪寒暑,放牧於野」。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經常察看戰馬的膘情,馬壯者賜酒,馬弱者鞭責。皇太極把大量的馬匹作為賞賜,鼓勵將士殺敵。據說,在埋葬他的昭陵前,有二匹鐫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馬,就是依他生前兩匹坐騎——大白和小白設計的。

滿族勇猛的騎射,嫻熟的武藝。靠騎射創業,在長達多半個世紀的無數次征戰中,馬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滿族源流考》中有這樣的話,「以鐵騎賓士,衝突蹂躪,無不潰敗」。清朝以弓矢定天下,清代帝王,精騎善射,典籍史書,記載甚多,清初只知馬上打仗,人關後才有所改變。

滿族民歌「出征歌」中有:「拍拍馬,整整裝,高頭大馬把脖揚,咴咴叫,鈴鐺響,郎君上馬手持槍。」吉林滿族民歌中有:」騎大馬,上青台,蓋座房子做買賣……騎馬回家好自在,顛噠,顛噠就回來。」

滿族服飾中有馬蹄袖,即袖口上再接一個半圓形袖頭,約半尺,形似馬蹄,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

馬褂,因為它套在衣服外面,便於騎馬,故名「馬褂」。清朝皇帝也喜穿馬褂,多用明黃色,黃馬褂還是清帝賜給勛臣的重要賜賞。馬褂有很多種,如對襟馬褂、大襟馬褂、琵琶襟馬褂、得勝褂等數種。還有馬甲等。

滿族的競技活動中有「賽馬」,在永陵有一處較大的專用賽馬場遺址。跑馬射柳是遼金時期遊戲活動,將柳枝瞄準處削去皮露出白色,由賽者騎馬射中為勝。

跳馬,賽者趁一匹快馬從身邊飛馳而過時,迅速抓鬃毛飛身騎於馬背上為勝。

在滿語地名中有帶馬的,如「馬場」,現舒蘭縣法特鄉西北十三華里,滿語發音「瑪岔」,馬場是滿語「瑪岔」音轉,漢音為小根菜。

馬宗嶺,滿語發音「馬折」,漢譯長披箭。

馬鹿溝,「溝」為漢語,稱榔頭溝。即小溝之意。

馬達砬子,馬達含義為「圓丘」。

馬夫卡倫,意為山坡哨所。

宮廷畫家郎世寧·《乾隆大閱圖軸》

滿洲人入關前,普遍信奉薩滿教,薩滿教中有馬神。但入關,繼續信奉的馬神則與中原的馬神形式合一了。

中原的馬神什麼樣?可能大家都知道「馬王爺,三隻眼」。馬年,也算是馬王爺的本命年,我們就來說說這三隻眼的馬王爺。

馬王爺即馬神,一般俗稱馬王爺,又稱「水草馬明王」,道教信仰中的「靈官馬元帥」,傳說長有三隻眼,又稱「三眼靈光」、「三眼靈曜」。

馬王爺為何有三隻眼?這與天庭的監察制度有些淵源。相傳,玉皇大帝曾經派星日馬、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這4位天上的星君下凡,分東、西、南、北四路,監察人間。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報的都是善人善事,說人間一派歌舞昇平,只有星日馬將查訪的好壞善惡如實稟報。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複查,發現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收受賄賂,隱瞞真相,只有星日馬所奏屬實。玉皇大帝對星日馬的「紀檢監察工作」頗為滿意,特別賞賜他一隻豎著長的眼睛。從此,天上人間,大家都知道馬王爺長有三隻眼,不是好惹的。

人人都知道馬王爺三隻眼的厲害,在古代社會,馬王爺是頗具影響力的神明。大家對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都耳熟能詳,其實在明代有東、西、南、北「四遊記」,都是頗有名氣的小說,其中《南遊記》的作者是當時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兼書商余象斗。《南遊記》的主人公不是孫悟空,而是孫悟空的結拜兄弟——馬王爺,即馬靈官。在《南遊記》中,鐵扇公主的老公不是我們熟知的牛魔王,而是馬靈官,想來或許是因為「牛頭馬面」,余象斗先生也就「張冠李戴」了吧。不過這也說明馬王爺在人間天上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才造成民間故事中「有意」的 「混淆」。

馬王爺在民間常被稱為「水草馬明王」,在道教中一般被尊稱為「靈官馬元帥」。藏傳佛教密宗中的神明常有多目的形象,馬王爺三隻眼的形象被部分學者認為是受到藏傳佛教密宗的影響。馬王爺不僅在佛、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認為與伊斯蘭教也有一定的關係。民國時期廣益書局出版的《新燕語》中說:「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明清以來,民間祭祀馬王爺常常用一隻整羊,因此民間就有馬王爺是回族,不能用豬肉來祭祀的傳說。馬王爺是穆斯林的民間傳說,還與他的一個身份有關。有傳說馬王爺本是漢武帝時代的大臣金日磾, 金日磾本來是匈奴王子,作為人質入漢朝,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任用為馬監。金日磾擅長養馬,死後被尊為「馬神」。因為金日磾本是西域人,明清以來中國老百姓覺得西域人都是回族,故也就將「馬神」視為回族了。其實在我國隋唐時期,伊斯蘭教才在阿拉伯半島得到廣泛傳播,漢代的金日磾不可能是穆斯林。不過將馬王爺視為穆斯林,體現了馬王爺跨教別的廣泛影響力,也說明我國傳統信仰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將馬王爺說成是漢代善於養馬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出歷史的真實信息。馬是人類重要的交通運輸、農業耕作乃至征戰的工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先民就已經馴化了馬匹,馬成為「六畜」之一。《詩經》中因性別、體態、毛色等差異,對馬的稱謂多達數十種,可見古人對馬的重視。國人對馬神的祭祀,源於祈禱對馬匹的安全飼養與使用。周制,「以四時祭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諸神」。也就是說,古人按照四季來祭祀馬神,春天祭祀馬的祖先,即天上的天駟星;夏天祭祀首先牧馬的聖人;秋天祭祀馬社神,馬社神有兩種說法,一是馬廄神,一是首先駕馭馬匹的聖人;冬天祭祀掌管馬匹瘟疫災害的神明。在古代,馬匹的作用很大,甚至關乎軍國大事,因此一年四季祭祀馬神,主要是保佑馬匹繁衍旺盛,滿足國家和百姓所需。這種祭祀馬神的制度在我國封建王朝代代相傳。尤其在清代,滿族人重視馬神祭祀的情況更為突出。清政府規定,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為馬神的聖誕,「凡營伍及武職,有馬差者,畜養車馬者,均於二十三日,以羊祭之」。滿族八旗以騎射為本,騎兵作戰、糧草運輸都離不開馬匹,故軍人尤其重視祭祀馬神,馬神甚至與關帝、觀音菩薩並列,成為入關後滿族人最常供奉的三大主神之一。史料中亦多有相關記載,如「今滿洲祭祀,有祭馬祖者,或刻木為馬,聯絡而懸於祭所,或設神像而祀」, 「滿洲人家所供神板,相傳所供之神為關帝、馬神、觀音大士三神」等。

供奉馬神,除了木刻馬像、繪製神板,最常見的還是雕塑神像。馬王爺神像多為紅臉,連鬢絡腮鬍須,身披鎧甲,長有三目,第三隻眼睛豎立在額頭正中,一副兇猛威武的將軍打扮。有的還長有四臂,手執刀、槍、劍、錘,好不威風。有些馬神廟裡供奉的神像,是商紂王的太子殷郊。按照《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的記載,殷郊「面如藍靛,發似硃砂,上下獠牙,多生一目」。三隻眼的殷郊有兩員副將,也都是三隻眼,一名叫溫良,一名叫馬善,合稱「溫良馬善」。中國人飼養馬匹源於商代,「溫良馬善」的主人——商朝太子殷郊被奉為三隻眼的馬王爺,也符合民間信仰的邏輯。

古人祭祀馬神,原本是為了保佑人畜平安,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馬神承載的神格功能越來越多。在明清時期,馬王爺還是許多涉及到馬匹行業的職業保護神,除了我們已經提到的軍隊騎兵祭祀馬神,由於過去縣衙公署、警察警隊也常飼養馬匹,故新中國成立前許多地方的警察也祭祀馬神。明清時期趕大車的「輪子行(車行)」更是以馬王爺為保護神,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都集體祭祀「馬王聖祖」,甚至那一天的車馬費都比平日貴數倍,名曰「乞福錢」。磨面、磨豆腐、磨油等作坊,因為大量使用騾馬等畜力,也都祭祀「馬王爺」,北京民國時期的米面公所就濫觴於「馬王會」。

由於馬王爺在古代社會有著深厚的信仰根基,如今雖經過歲月的洗禮,許多祭祀馬神的廟宇都無跡可尋,但現在不少大城市的公交車站,仍然保留了「馬王廟」的地名。而在鄉間,我們還不時可以見到馬王廟的歷史遺存。

三隻眼的馬王爺,有時被認為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時被認為是商代太子殷郊,有時還被認為是善於養馬的漢代匈奴王子金日磾,不僅被佛教、道教、民間信仰供奉,也被善於騎射的滿族人尊為大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馬王爺在我國成為跨宗教、跨民族、跨文化及各行各業百姓共同尊奉的神明。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太平軍的這一戰,讓洪秀全患上恐滿症!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