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不吃不喝能活幾天?
最近的閱讀對自己和教學語言都有很深刻的啟發,碼一篇小文留作紀念。
* * *
先來一道填空題:
How long can a fox __________ wiuthout food or water?
A. live
B. survive
C. sustain
這是Roald Dahl的小說Fantastic Mr. Fox中的對白。兇惡的獵人想餓死一隻狡猾的狐狸,所以問同伴:「一隻狐狸不吃不喝,能活幾天?」
如果讓我來填空,可能會填live, survive, sustain,而原文用的是go without這個「固定搭配」,或稱為idiomatic expression。這個看似不難的表達在劍橋的EnglishProfile.org中,這個表達劃入了CEFR的最高級別C2(相當於native speaker)。
為什麼看似容易的搭配,在表達時常常想不到?
不妨通過翻譯的角度來想一想。How long can a fox go without food or water?至少有以下幾種翻譯:
一隻狐狸不吃不喝,可以活幾天?
一隻狐狸不吃不喝,可以過幾天?
一隻狐狸不吃不喝,可以撐幾天?
一隻狐狸不吃不喝,可以熬幾天?
……
可見go這個動詞的翻譯是相當隨意的,在非正式的翻譯中甚至可以省略,如:
一隻狐狸不吃不喝,可以幾天不吃不喝?
正因如此,我們在理解這句英文表達的意思時,go在我們記憶中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甚至是被忽略的。所以當我們要表達「不吃不喝能活幾天」這個概念時想不到go without這個搭配。
再比較一下這這幾個替換的動詞(go,live,survive,sustain)中,go一定是最簡的。而在母語使用者習得語言的早期,因為只掌握有限的核心詞,但又要高頻地用有限的詞表達複雜的意思,便自然會採取一種方法:用簡單的詞替代表達
「高級」的意思,比如此處的go替換了survive。
這種方式的並不是最準確的——當然words和ideas之間經常是「有損轉換」的——但能滿足語言的交際功能,便在語言的歷史沿革中「劣幣驅逐了良幣」。
對於L2(非母語)的學生,這種現象就造成了困難,因為在他們習得自己的母語時並未經歷「go」這個階段。這也是為什麼低級別的L2學生一般不太會想到使用這個片語來表達「不吃不喝能活幾天」這個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get through, pull through, hold on, hold out, make it這些詞看上去更不像「survive」的意思,但實際上卻更能表達「survive」的意思。
對於英語學習者,這個案例至少有兩個啟發。
第一,在閱讀時要對這些在「語言——概念——語言」的轉換過程中容易被替換的簡單詞格外關注。(這也證明的老師的必要性:老師可以提示學生重點,培養學生的靈敏度。)
第二,輸入是輸出的基礎,但輸入輸出需要同時練習,強化記憶。
語言學習需要時間積累,但同樣的學時能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證明講方法至關重要。
fin


TAG:養過一條叫閃電的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