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體的故事》讀書筆記

《人體的故事》讀書筆記

---------------------

版權聲明

這是亞農系列原創文章(第36篇)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告知一聲即可

題圖版權:除非特殊說明,皆為筆者在旅行途中拍攝(本照片為翻拍)

---------------------

這本書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作者是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但是顯然他對於疾病產生的機理也很清楚。這個作者懂得病,懂得健康,懂得從進化的角度揭示健康,這必定是一本有意思的書。

---------------------

關於自然選擇的目的

沒有一種生物進化適應是為了健康,長壽,幸福或者達到生物想達到的許多其他目標。

適應是自然選擇形成形成的,就自然是有得有失,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無數代的選擇,讓我們搞不清楚到底適應什麼?

自然選擇並不一定會讓人更健康,而是讓她可以有更多的後代,且後代可以活到生育年齡。因此,身體疼痛從進化角度來看,未必是問題。

慢病的根源

我們當前慢病很多,根源是我們的身體適應的是過去採集者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現在這樣體力活動少,熱量多的生活。身體適應不足所致。

人類進化的故事,為什麼成為現在這樣?

兩足行走是否是最重要的要素?構成了後續各種進化?釋放了雙手以便製造工具?腦容量也有可能是,還有兩足更高效率的採集果實,減少行走的能量消耗。哪個更有可能?降低能量消耗,在長途跋涉的採集者生活看來,是非常重要的生存優勢,因為只需要較少的能量就可以維生了

兩足放棄了速度,力量,和敏捷。但是應該給自然選擇提供了條件,為工具製造,或者提高耐力提供了條件。

猿人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太陽照射面積小,而且還會出汗調節體溫,使得可以在中午出來覓食,這段時間食肉動物由於散熱不好兒很少出來活動。

手被騰出來,可以攜帶食物,可以挖掘地下塊莖,對於採集者生活,很有用。

狩獵者分享已經有2百萬年了,因為不分享,不合作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腿變長,使得行走效率提升,更具有優勢。

在長矛,弓箭還不普及的時候,殺死大型食草動物不容易,好辦法是持久性狩獵,逼迫動物持續奔跑,直到(動物由於沒有汗腺)散熱不行,中暑倒下。這背後,人的長距離奔跑能力也挺關鍵。人類獨有的汗腺系統很關鍵,我們有500萬到1000萬汗腺,其他動物沒有。高效的跑步機制,彈簧機制,如此有效,我們發現能量消耗與速度無關。每公里7分鐘和10分鐘,消耗的能量是一樣的。

奔跑的時候,穩定頭部十分重要,否則視線就會模糊。四足動物的做法是曲伸頸部,人類的辦法是進化出了耳蝸也就是陀螺儀,感知變化,調整脖子的肌肉,來對抗運動。

頸部韌帶也是進化出來的辦法保持頭部穩定。

進化為什麼促成了人類吃加工食品,吃高熱量食品?

進食高熱量食品比如肉類,以及加工食品以便消化,有可能是為了減小腸胃道所需的能量,將寶貴能量給大腦,以便大腦可以獲得更多能量供應。事實上,動物們有大量的熱量供應給了腸胃,而且腸胃的體積也很龐大。就是因為事物非常難以消化,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去咀嚼食物,並花費大量能量去消化食物。

對於我們要向搞懂健康的人來說,餐後脈搏體溫都上升,是因為餐後要消耗能量咀嚼消化。

人類生長緩慢,和大腦變大有關係。另外,人類脂肪存儲多,也和大腦比較大有關係。

進化論並不贊成有靈魂,因為從進化角度,所有變化都是微小的。而所有微小差異,是因為人是由原子等更小顆粒的組成,所以靈魂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存在的,沒法從無到有變出來。

書中說人類20萬年沒有多大的進化,但是有提到區域隔絕,每個區域獨立發展,比如膚色,體型等,那麼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呢?全球民族大融合之後呢?但是目前看這些不同還是很表面的,但是為什麼狗只需要幾百年就可以有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只是很表面的嗎?那麼為什麼最近幾萬年人類進步不大?因為生活相對富裕,沒有帶大的自然困難逼著改變,說白了就是逼著優勝劣汰。導致各種基因變異都會保留,進一步沒有帶大的變化。人群大基數的對沖,讓我們看不到太明顯的變異。實際上,狗的變異,老鼠的變異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人類協助加強自然選擇,狗的變異在一兩個世紀就可以看到,而老鼠由於自然選擇並不強,所以雖然每一代時間很短,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幾百代本身也不太夠,得更長時間,再加上自然的強選擇,才會看到明顯的變化。目前也能看到一些小的變異,如你猜測,都體現在生殖,免疫,代謝方面。我們應該意識到,自然選擇是從這些要命的點開始,一點一點變化,逐步影響到行動,決策等等部件的。

人類到底適應什麼?其實,沒有很明確地適應什麼,我們其實最強的地方就是強大的適應能力。用文化創造來不斷增強我們的適應力,我們逐步有了改造環境的能力。

我們的文化能力是最具有變革性的能力。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全部。

我們成為競爭勝利者。不是智慧戰勝了力量,而是我們應用智慧後,在執行的時候比其他物種更強,我們要從執行來衡量,其實人類付出的體力,耐力,持久力可能也都是關鍵要素,最終進化的競爭結果,其實是一個綜合結果。

採集者每天消耗的能量遠大於現代人,而且由於食物不易獲得,見到好吃的一定大吃,所以有存儲能量的體質特徵。所以現代人吃的多,活動少,長胖的可能性更大。

當下的進化,文化影響大於自然選擇影響,體現在消化系統,環境感覺系統,總之環境的變化,影響了人的每一個器官。所以,人的文化改變了環境,環境又影響了人的疾病,現在各種慢性病流行,不是基因改變,而是生活方式變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到全球,導致很多慢性疾病到達了全球。換句話說,不是到達,而是古老的基因被激活。

人的身體不是像汽車廠那樣,精密設計,精密組裝出來的。而是一代代進化,改良出來的,因此了解進化,會有助於理解為什麼身體的形狀和功能是這樣的,也就有助於理解為什麼會生病?

各種慢性疾病的本質

癌症其實是一種異常進化過程。因此分裂快的細胞,比如血細胞和皮膚細胞,還有暴露在致突變化學物質中,比如肺部,胃部細胞,發生腫瘤的概率就較高。說白了就是細胞分裂失去控制。但是,並非腫瘤都是癌症,要想癌變,還需要進一步突變,比如獲得爭搶營養,干擾代謝的能力。本質上看,這都是進化能力,不一定是壞事。因此,使用放療,化療的方法,可能反而刺激癌細胞分裂更加強悍。

感染類疾病,是一場人和微生物進化的競賽,最近百年來,隨著抗生素的發現,和消毒劑的廣泛使用,我們一定程度超過了微生物。但是我們應該關注是否有些措施會導致病菌病毒進化得更快?這裡需要達爾文的方法。

發燒是為了對抗感染,疼痛是為了讓你停下某些有害行為,嘔吐和腹瀉是為了幫你清除有害的細菌和毒素。這些都是適應性改變,不一定要醫療處理。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大多數飲食,健身計劃都會失敗,事實也是如此。因為幾十萬年的進化,我們人類形成了存儲能量,能休息就休息的體質。

適配性疾病理論

理解進化,對於理解失配性疾病很關鍵。所謂失配,就是我們舊石器時代的身體,還不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

2型糖尿病是失配性疾病,還有近視,抑鬱,冠心病,哮喘,某些癌症,高血壓,青光眼,痛風,

很多藥物可以治療高血壓,但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良好的傳統飲食和鍛煉。 老年人高血壓還有點血管老化的原因,很多的還是基因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中青年高血壓的原因,是容易導致肥胖的飲食,高鹽攝入量,低水平的鍛煉,過量飲酒。

農業為什麼引起失配性疾病?

農業人口吃太多澱粉類食物,由於精加工,因為少纖維,會被快速轉化為糖。引起血糖水平快速飆升。我們的消化系統無法應對,時間長了就會出現2型糖尿病。當然早期農民吃的沒有那麼精細,而且大體力勞動也抵消了血糖快速提升的作用。所以早期農民還沒有那麼明顯的癥狀。而現在的人,由於體力活動降低,食物精加工水平繼續提高,所以血糖上升影響了糖尿病。

工業為什麼引起失配性疾病?

工業化時代之後,人們大量使用機器來工作,減少了人的勞動量,這個事反過來影響了健康,引起了更多尤其是失配性疾病,因此機器人需要解決一個倫理問題,就是釋放了更多的人類勞動之後,怎樣避免失配性疾病更為惡化?健康更差?因為人的進化本能就是存儲能量,避免運動?解決之道是必須從事高優先順序的事,比如影響生存的事,否則人就會懶惰不運動。因此要想辦法賦予生活意義,用人生意義驅動人行動,這可能是關鍵點。

熱量消耗減少後,只有通過少吃或者多運動,否則就會長胖。

工業化的大量飼養動物,獲得廉價肉類,讓每個人都吃得起肉了。但是這是有代價的。動物們就是用玉米等穀物種植,而且不運動,會導致快速發胖。然後他們生活在擁擠的,污染的環境裡面,他們消化道不適應穀物,因此動物很容易生病,比如拉稀不止。因此要不停的給動物們打抗生素。當你吃到這些肉的時候,你是否考慮過是否值得?

------------------------

內臟脂肪是健康的頭號威脅。

鹽影響血壓的因素在於吸收了更多的水到血液中,導致血管壓力增加。

長期能量過剩引起的癌症,一般會在生殖系統。比如乳腺,卵巢。運動會降低此類癌症風險,因為能量用在運動上之後,用在生殖系統的就少了。

健康長壽預測因素:體內脂肪在什麼地方?攝入多少能量?體力活動水平如何?

骨質疏鬆是因為過去常有的刺激現在變得太少了。生長階段的壓力,有助於提高生長(改造器官以增強能力),骨骼的使用不足,會導致骨量流失。(負重運動)

---------------------------

工業化時代,還有一個趨勢是精加工食物,更誘人,更便利,更容易存儲,更便宜。這些食品加入了更多的糖,鹽,磨碎,去掉纖維。吃這些食物,導致了了同樣的食材,你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熱量,但是消化所需的能量更少。

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起點,是公共衛生,和藥品領域的迅猛發展。微生物的發現、巴氏消毒法、下水道系統、肥皂、疫苗接種、消毒液,改變了衛生狀態,讓更多人的健康狀態變好。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很多人沒有好的衛生狀態,倫敦有很多臭水坑,夏天臭不可聞,所以女王很欣慰逐步建成了下水道系統,注意抽水馬桶的發明還有幾十年。也就是說那時候上廁所想不把什麼弄髒,其實很難。

工業革命後,很多人睡眠嚴重不足。而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促進肥胖,因為生長激素分泌更多,瘦素分泌少,更想吃東西。因此更容易胖。

工業革命後,人的壓力大了,壓力短期來說是好東西,但是分泌的各種激素,會讓你想吃東西。如果壓力長期維持,你就會吃下更多的東西。

工業革命的最大變化是,帶來了更多能量。人用於維持生存的能量變少了,因此就會用更多能量去生長,去繁殖,但是目前繁殖耗費的能量也在下降,因為工業時代孩子多成了負擔,人們不願意孩子多。

1935年羅斯福簽署社會保障法的時候,美國主要死因是呼吸性疾病,比如肺炎和流感,和感染性腹瀉。這兩類疾病致死的速度都很快。那時候定義的老人是65歲,但是平均壽命只有61到64歲,因此老人很少。但是現在,壽命提高了將近20年。慢性疾病很多。這些病態時間的定量分析使用傷殘調整生命年來衡量。

記住,避免骨質增生,不僅僅是攝入鈣,維生素d,還要給骨骼施加壓力,也就是說給骨骼信號讓骨骼生長。不論是骨質疏鬆,還是智齒,還是哮喘,都是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的疾病。人類身體並不像工程設計出來的。實際上是用進廢退。所以生長期的刺激會改變生長的結果(骨骼更粗?免疫系統更強悍?)。

進一步,發育成熟後的刺激,也會影響到身體機能的維持,退化,修復,再生,甚至是增強?因此,持續給身體提供刺激,會很有用。就像宇航員,由於長期沒有重力的刺激,骨質流失就非常快,長期失重環境後回到地球,會非常容易骨折。因此持續給身體刺激,很重要。

刺激太多,太少,太新。

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比如pm 2.5),太新。人不適應。

腳上的鞋,太新。其實過去的遠古人類就是光著腳,也沒有受太多的傷。而穿上鞋之後給足弓太多支撐,腳反而有更多問題。由於有厚厚的鞋墊,跑者很願意用腳後跟著地。但是去觀察光腳的人跑步,就會發現前腳掌著地才是更合適的方式。後腳跟著地,等於重重地撞擊地面,長此以往會對你的膝蓋等關節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重要的不是前腳掌還是後腳掌著地,重要的是著地時要輕輕的。

眼鏡,讓近視更加加劇。讀書看報是近代的事,古代的人沒有機會總是近距離用眼。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戴上眼鏡,而是減少長時間盯著近距離

舒適的椅子,讓腰得不到足夠的鍛煉。導致了腰疼病。

以上舒適的改造早期給人以享受,但是舒適的程度不應讓肌肉無以鍛煉。

我們了解了進化對人的影響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說進化過程中,人最具有變革意義的適應,就是通過文化,而不僅僅是自然選擇進化的能力。但是這同樣是一個最有用的教訓,文化並不能讓我們超越自身的生物學條件。我們再聰明,也不要自大的認為可以用工程技術把腳、肝細胞、大腦造的比自然選擇更好。

對於慢性疾病,尤其是與病原體無關的疾病,我並不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有重大生物學法突破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疾病的病因不容易有效地聚集。有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體力活動、衰老引起的疾病有著複雜的病因,涉及許多去存在因果關係的因素無法用簡單的治療方案來解決。有一些基因已經被確定為許多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這些基因的數量與類型之多令人吃驚,並且他們中很少能夠對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產生強烈的影響。在現實中,這就意味著任何是你的鄰居更易患糖尿病、心臟病或癌症的基因突變都是罕見的,而且與可能影響你或者你的後台的圖片不太可能是一樣的。為許多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這些基因的數量與類型之多令人吃驚,並且他們中很少能夠對任何一種特定疾病產生強烈的影響。在現實中,這就意味著任何是你的鄰居更易患糖尿病、心臟病或癌症的基因突變都是罕見的,而且與可能影響你或者你的後代的突變不太可能是一樣的。此外,即使我們可以設計出你這些罕見機因為靶點藥物,這些葯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不能指望醫學科學來設計些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治癒大多數非感染性適配性疾病。

為什麼美國的公共衛生預算,在預防醫學研究的資金非常少?一個原因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科學的希望,人們會試圖在器官再生、尋找新的藥物、設計人造器官等飯來減少恐懼。另一個原因是金錢。醫療行業是部分是盈利的。因此其中存在著強烈的動機去投資或推廣那些能夠減輕疾病癥狀的治療的手段,比如看抗酸劑和矯形器,人們必須常年頻繁的購買這些產品。另一種賺大錢的方式是多採用昂貴的治療方法,比如外科手術,而不是便宜的預防性治療,比如物理治療。

人的進化本能,就是多吃甜食,少運動。大多數的人得病不是因為他自己的過錯;相反,他們在年老時患上慢性疾病,是因為他們的生長環境在鼓勵、應用、有時候甚至是強迫他們生病。

作者的觀點是我們應該改變生活環境,這必須得用法規來解決問題。第一種形式來強迫取代另一種形式的強迫。

---------歷史作品列表--------

宏觀角度聊產品:

1、《怎樣培養良好的產品感覺,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

2、《把自己想像成電影導演,來做好產品架構》

3、《怎樣管理項目需求?做減法?》

4、《當我們談產品質量時,我們在談什麼?》

5、《當我們談到質量標準,我們都在談什麼?》

6、《如何以終為始的寫一篇產品測試報告?》

7、《做好消費電子產品定義的幾個感悟》

微觀角度聊產品:

1、《聊聊我的幾次海外項目支持經歷吧》

2、《自動化&智能化的坑》

3、《關於可維可測的悲慘故事》

4、《銘記遠程海外培訓的痛苦》

5、《當我們談組織效率時,我們在談什麼?》

6、《如果你愛TA,就讓TA去做度量;如果你恨TA,也讓TA去做度量》

讀書筆記系列:

1、《讀書筆記《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2、《讀書筆記:How to observe software system》

3、《《矽谷鋼鐵俠》讀書筆記》

4、《讀書筆記: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5、《讀書筆記:《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

信馬由韁系列:

1、《暢想2040年的世界》

2、《我看人工智慧:它的物理限制,以及它能做什麼?》

3、《覺醒系列1:真實與虛幻的世界》

4、《覺醒系列2:諸行無常,唯有信念》

5、《覺醒系列3:被忽略的真相》

職場系列

1、《你幹得很辛苦,為什麼考評得不了A呢?》

2、《你幹得很辛苦,為什麼考評得不了A呢?負能量篇》

3、《工作越來越多做不完,怎麼辦?(上)》

4、《工作越來越多做不完,怎麼辦?(下)》

理念操作系統系列

1、《生活態度1:活在當下》

2、《生活態度2:活在未來》

3、《生活態度3:當下和未來的橋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亞農寫字 的精彩文章:

TAG:亞農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