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並序
今天日讀《全唐詩·卷八十三》陳子昂之《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並序》,序如下:
丁酉歲,吾北征。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業,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游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迹也。
先言標題中一些關鍵之內容,薊丘,古地名,在北京城西德勝門外西北隅;「盧居士藏用」即「居士盧藏用」,盧藏用(約664 - 約713),字子潛,唐代詩人,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山。長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遺,神龍中,為禮部侍郎,兼昭文館學士。以託附太平公主,流放嶺南。與陳子昂友善,曾編輯《陳伯玉文集》贊子昂「卓立千古」。居士,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之人。
再言相關內容,北征,即北行、北上。薊門,京師古薊地,以薊草多得名……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樂生,指戰國燕將樂毅,中山國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燕昭王時,任亞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率軍擊破齊國,先後攻下七十餘城,因功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東南),號昌國君;燕惠王即位,中齊反間計,改用騎劫為將,他出奔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後死於趙國。鄒子指戰國齊人鄒衍,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遊學稷下。歷游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尊禮」。「深觀陰陽消息」,提出「五德終始」說,認為社會歷史變動發展和王朝興替,是五行之德轉移循環,盛稱「禨(jī)祥度制」,後成為兩漢讖(chèn)緯學說主要來源之一。研究方法是「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邊)」。提出「大九州說」,論證中國(他稱為「赤縣神州」)只是全世界八十一州中的一州,每九州為一集合單位,稱「大九州」,有小海環繞,九個「大九州」另有大海環繞,再往外即天地的邊際。軒轅台:相傳為黃帝所居,遺址在河北涿鹿縣西南。
這七首詩緬懷了燕昭王、樂毅、燕太子丹、田光、鄒衍、郭隗kuí等人的事迹,體現了作者對盛世的嚮往、對古賢豐功偉績的追慕,同時抒發其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感慨。組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是陳子昂實踐其提倡的「興寄」「風骨」理論的代表作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