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文/煮酒君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近些年來似乎講的越來越多,大的方向,不僅有政府加大管控力度,關閉污染企業,推行清潔能源。小的地方,普通民眾也逐漸對身邊破壞環境的行為更加敏感。比起幾十年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原因,其實很簡單,這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只有在人們吃飽、穿暖後,才會有閑情欣賞「青山綠水」,才會珍視周圍的「金山銀山」。當普通百姓連衣食都難以保證時,大談環境保護無異於舍本求末,緣木求魚。

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歷史上一直盤踞於東亞一隅,特殊地理環境,加上歷代朝廷開疆拓土,一直是個大國。疆域內地理複雜多變,山川林澤遍布四野、資源豐富,所以很早就專門管理山林物產的法令。雖然內部戰爭不斷,朝代更迭頻繁,但是一旦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後,就開始重視資源的保護。當然,古代的朝廷實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於自然資源的管理並不是僅僅出於保護環境,更多是為了限制私人開發,為皇家增加稅收。譬如,《周禮》記載,先秦時期,有專門機構山虞、澤虞、川衡、林衡等。山虞負責制定保護山林資源的政令。如在有山林物產的地方設置藩籬保護邊界,嚴禁人們入內亂砍亂伐。林衡為山虞的下機構,其職責是負責巡視林地,執行禁令,調撥守護林地的人員,監督他們守護森林的功績,獎賞有功,懲罰劣吏。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到了唐朝,管理山林的虞衡除了管理本質工作,還要兼管一些其他任務。譬如《舊唐書》記載,虞部郎中、員外郎之職,「掌京城街巷種植,山澤園圃,草木薪炭供頓、田獵之事。凡采捕漁獵,必以其時。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為四鄰,三百里皆不得弋獵采捕。殿中、太僕所管閑廄馬,四都皆五百里內供其芻蒿。其關內、隴右、西使、南使諸牧監馬牛駝羊,皆貯蒿及茭草。其柴炭木橦進內及百官蕃客,並於農隙納之。」可見當時的虞部任務不僅要掌管山川林澤,京城園圃綠化,還要管理物資供應以及打獵事宜。

宋朝建立後,社會逐漸穩定,經濟開始發展,政府開始重視生物資源的保護。同時宋代重文輕武,倡導儒家仁愛思想,在關懷萬物,心懷惻隱之心之下,對於生物資源的保護也更加嚴格。宋太祖趙匡胤執政的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九六一年二月,還專門下詔禁止采捕。當中規定:「春天二月,一切捕捉鳥獸蟲魚的工具皆不得攜出城外,不得傷害獸胎鳥卵,不得采捕蟲魚,彈射飛鳥,依次永為定式。」宋真宗趙恆執政的天禧三年,公元一零一九年二月,也下詔禁止捕獲山鷓,其詔為「自今諸色人,不得采捕山鵲,所在長吏,常加禁察」。山鷓又名山鵲、赤嘴烏,據說此鳥能解果實之毒,估計當時,已經被濫捕到快要滅絕了,所以皇帝專門下詔特別進行保護。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明朝時期隸屬於工部的虞衡對於保護環境,比唐宋更加細緻,《明史》的《職官制》里對於名勝古迹的保護有細緻的規範:「虞衡,典山澤采捕、陶冶之事。凡鳥獸之肉、皮革、骨角、羽毛,可以供祭祀、賓客、膳羞之需,禮器、軍實之用,歲下諸司采捕。水課禽十八、獸十二,陸課獸十八、禽十二,皆以其時。冬春之交,罝罛不施川澤;春夏之交,毒藥不施原野。苗盛禁蹂躪,谷登禁焚燎。若害獸,聽為陷阱獲之,賞有差。凡諸陵山麓,不得入斧斤、開窯冶、置墓墳。凡帝王、聖賢、忠義、名山、岳鎮、陵墓、祠廟有功德於民者,禁樵牧。凡山場、園林之利,聽民取而薄征之。」

不過,清朝對於東北實行封禁,並不是出於保護環境,而是純粹出於保護自己所謂的「龍興之地」的目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間接的起到了保護環境的結果。不過因此付出的代價也頗多。道光、咸豐以來,東北流民私墾日盛,清廷的財政稅收也日益窘迫,沙皇俄國越來越得寸進尺,侵土蝕邊日趨嚴重。清廷為了充實邊疆,不得不部分開放禁荒,直到光緒初年清政府發給漢族移民執照為止,封禁政策結束,才徹底開禁。

其實,縱觀整個歷史,對於環境的破壞最嚴重的並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朝廷自己。不僅朝廷更迭引起的內戰,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環境遭受極大的破壞。譬如《戰國策·魏策》就記載:戰國時期,「秦十攻魏,五入國中......林木伐」。秦國十次攻打魏國,魏國的林木被砍伐殆盡。《墨子》也記載了當時戰爭對於林木的破壞。《非攻》下篇:「入其國家邊境,莈刈其禾稼,斬其樹木。」說的便是戰爭中為了打擊敵國,將其莊稼和樹木一起砍光。不僅林木受損,其實水資源也被破壞。古代史籍中都有水攻的戰爭,《史記》中記載秦軍攻打魏國時,也採用水攻的方法奪取大梁。這些攻城的方法,對於己方傷亡較小,但是卻能造成敵方的重大損失,所以,很被一些人使用。可是這樣的攻城之法,帶來害處卻是巨大的。大水澆灌之下,方圓幾十或上百里的地區所有生物都難逃厄運。並且使得耕種糧食的土地受到長時間浸泡,土質變壞,產生嚴重的生態災難。抗日戰爭時,民國政府為了阻斷日軍進攻,炸開黃河花園口堤壩,使得九十萬百姓死亡,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洪水過後便是蝗災,到處是沙丘,地表突兀凸凹,根本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破壞。

說說古人如何保護環境

即使和平時期,一旦政局穩定,皇家就開始大肆營造禁苑宮殿,杜牧曾經在《阿房宮賦》中感嘆,「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阿房宮,竟是在「蜀山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唐朝時,中宗李顯第二任皇后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喜歡用多種禽獸毛羽皮革製作裙子和韉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的官員紛紛跟著仿效,爭相製作奇裝異服,一時間江嶺一帶的珍禽異獸幾乎被捕絕。宋仁宗景佑年間,當時朝廷的貴族盛行鹿胎為冠的奢侈風氣,這樣一來,全國的鹿便遭到了一場大劫難。直到皇帝專門下詔,不許戴鹿胎冠,不許製造鹿胎冠,更不得采捕,如有違犯,嚴厲懲處後,這種荒唐的做法才被約束住。

本文為歷史作家,歷史研究者,頭條號簽約作家煮酒君,首發頭條號。

看完朋友,記得關注隨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