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門,須知「茶有九難、方到嘴邊」
陸羽在《茶經》里說,「凡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茶經》並不講茶道,但合於茶道,入茶之道,求精美之茶,當然要從這九難入手了。
1
造:造茶
造茶難,難在繁瑣的制茶工序,
更難在時間的掌控要精確。
「陰采夜焙,非造也。」——陸羽
陰天采了茶,晚上來烘焙,這是不正確的造茶方法。
茶樹從三月初春長出茶芽開始,就進入了採摘期,最好的茶只採新芽,其次是一芽兩葉,採摘的時間也有限制,春茶秋茶都很好,夏茶生長極快,品質就較為淡薄,冬茶稀少。
GIF
採摘下來,茶葉內部已經開始產生髮酵作用,隨著天氣好壞和氣溫高低,發酵程度的差別,如何掌握確實是很難的,因此,每一次的造茶,質量都會不同,其主要原因在於從採摘到制茶,每一步時間的掌控。
2
別:辨茶
造茶難,要辨別茶葉的好壞更難。
「嚼味嗅香,非別也。」——陸羽
咀嚼茶味,嗅聞茶香,不算是辨茶。
雖然茶葉的兩大關鍵是滋味與香氣,茶味有清淡、濃醇、苦澀和甘甜,香氣有果香、花香和天然茶香,但是茶的好壞,不止只有滋味和香氣的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方面,比如可能發生的茶葉摻假質量問題,這是不容易辨別的事情。
茶葉好壞的辨別,還有個人喜好的因素在內,有人喜歡清淡的茶湯,有人喜歡香高、味厚的茶湯......對各類茶,都有各路忠實的粉絲,品嘗一杯茶是否清新或濃郁,有賴識茶人。
3
器:茶器
使用乾淨的茶器煮茶、泡茶。凡是沾染了雜味的茶具,都是不可再使用的茶器。
因為茶具是很容易吸收各種氣味的,比如裝過別的東西的茶罐,泡過幾種茶葉的紫砂壺,都會使茶喝起來有怪味、雜味。
現代茶葉銷售,有的使用塑料袋包裝,有的使用紙袋包裝,還有鐵罐、玻璃罐等各種容器,都有優缺點,購買時都需要注意氣味。
4
火:炭火
煮茶泡茶講究用火,可保持茶的原味與香氣。
現代人燒開水,大都使用電磁爐或瓦斯爐,沒有怪味的問題。有些茶席茶會場合,有茶道為展示古人之煮茶法,或是營造茶會氣氛,也會選擇爐火來煮茶。
「膏薪庖炭,非火也。」——陸羽
有油煙的柴和沾有油腥氣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
《茶經》中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風爐煮茶所用的柴火,要用木炭,其次才用桑樹、槐樹、桐樹、櫟木。如果以上這些材料曾經用來烤肉,或是有油漆味的傢具木頭,有油脂的柏樹、桂樹,都不適合用來燒茶水,都會讓茶湯吸收怪味,古人說這是「勞薪之味」。
5
水:好水
「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陸羽
用來泡茶的水,以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水最佳。
現代社會,環境污染,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衛生,不敢隨意用江水、泉水等拿來泡茶喝,因此,現在泡茶多用過濾自來水、凈化水或蒸餾水、礦泉水等處理或消過毒的水來泡茶。
水為茶之母,喝茶人必須講究用水,因為水對茶有決定性作用,個人口感不同,喝不同的水泡的茶味道也會有所差異。
6
炙:炙茶
唐宋兩代,喝茶之前,都先炙茶,因為用餅茶烤熟再研末,所以要炙茶。
《茶經》中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炙茶方法有三:
①不要在風口上炙茶,以免火勢閃爍,茶餅表面受熱不均;
②先靠近火爐,烤到茶餅表面出現癩蛤蟆背部的泡泡(起泡);
③離火五寸,讓泡復平,再烘一陣,然後趁熱碾磨成茶末。
元明之後,喝茶改用沖泡散茶,沒有炙茶的問題,泡茶法一直都在發生變化。
GIF
現在茶葉放久了,色香味有所改變,還是可以用小型烘茶器再烘烤一下,讓茶葉保持乾燥,氣味也會更加香醇。
7
末:茶末
「綠粉細如青白之茶塵,不一定是好茶末。」——陸羽
什麼是好的茶末?
《茶經》中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上等茶末,細屑如細米,下等茶末,有如菱角,下等茶末只能用於煮茶,不宜用熱水直接沖泡,因為沒有碾碎,無法迅速出味。
茶末經沖泡後,整碗喝下,這是唐宋的抹茶。如果是質量不好的茶末,喝起來色香味均有差異。
8
煮:煮茶
煮茶的功夫,在於好茶、好水、好火。
GIF
現代人喝茶更多的是泡茶,但是,有些茶煮著要好喝很多,像黑茶,通過煮的方式可浸泡出來的很多泡不出的營養物質來。
9
飲:飲茶
唐宋時代,茶葉很貴,且不易獲得,所以飲茶難,品茶以一碗為上,點到為止。
現代飲茶難在哪裡?不是用嘴喝就好了嗎?實際上如何選擇茶葉,什麼季節喝什麼茶,什麼時間喝茶......都大有學問門道,把握不好,對身體也是會有害處的。
一片茶葉從生長到你的嘴裡品飲,何止是這「九難」,知茶之難,抱以一顆惜茶之心,品之珍之。常喝茶,才能喝出茶的真滋味。
▼
煮水烹茶,須從九難知真味
你經過這「九難」求得好茶了嗎?
文 I 整理於《愛茶》
圖 I 來源網路,內容僅供參考,轉載請聯繫授權
①99%的人都不知道「我該放多少茶葉」?
②只有懂得失,才能修福報
③中國人的10大忌諱,你知道幾個?
GIF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