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傳尺素,知交如故

魚傳尺素,知交如故

在今天,我們彼此溝通的時候,已經很少會選擇給對方寫信了,即使相隔千里之遙,在一個電話,一條簡訊的面前,距離也就不再是距離,而天涯咫尺,不外如此。但是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可沒有手機,他們不上QQ,也不用微信,因此,書信是他們傳情達意必不可少的橋樑。那些連雨都可以弄出N種同義詞的文藝古人們,對書信又有什麼別緻的稱呼呢?今天我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古時候那些書信的迷人別稱。

尺牘

誰謂情可書,盡言非尺牘。

––《文選.謝瞻詩》

一般認為,西漢時已有紙張出現,這種麻制纖維紙的質地較為粗糙,成本高昂,難以普及,而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加以改進,使工藝簡化,而紙張的質量也有很大提高,逐漸普及開來,後人稱之為「蔡侯紙」。而在紙張普遍使用以前,古人常用木片記錄文字,書寫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稱為牘,漢代對簡和牘串起來寫字時,詔書律令寬不超過三尺,一般書信寬不過一尺,所以將書信稱為尺牘。

簡書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詩經·小雅·出車》

古人書寫除了用木片(牘)以外,還可以將文字寫在削好的竹片上,這種竹片形狀狹長,稱為簡,而簡書可以代指書信,與朋友或家人之間往來的一般書信不同,簡書常用於特指王命或軍令,例如,漢·毛氏傳:「簡書,戒命也。鄰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

尺素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

一味相思,準擬相看似舊時。

––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古代稱白絹為素,而古人常於白絹(或白綢)之上寫成書信,稱為素書,後來「尺素」成為書信的代稱,各種詩詞中,尤為常見。

彩箋

欲寫彩箋書別怨。

淚痕早已先書滿。

––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箋原指精美的小竹片。在紙張普及以後,製作精良的信紙也被稱為箋,後引申為書信的代稱。再如,宋時蜀地善制十色彩箋,祝穆的《方輿勝覽》記載:「元和初,蜀伎薛濤洪度以紙為業,制十色小箋,名薛濤箋,亦名蜀箋。」而薛濤性喜紅色,常以紅箋與人應和,其所用紅箋色澤美麗,花紋精巧,為薛濤箋的代表,以致後人多誤以為十色箋為謝公所創,薛濤僅制紅箋。其實,只不過在薛濤所製作的十色彩箋中,紅箋最深入人心,流傳甚廣罷了。

八行書

玉釵斜嚲雲鬟重,裙上金縷鳳。

八行書,千里夢,雁南飛。

––溫庭筠《酒泉子·楚女不歸》

我們說過自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後,紙張做起來就越來越容易了嘛,及至後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紙張,或華貴或樸素。平民人家可能用不起益州產的十樣鸞箋,那就用普通的信紙唄,便宜的照樣也能用來寫信啊,寫壞了還不心疼。那時候的信紙大多用紅線直分為八行,因此稱書信為八行書,也簡稱八行。

古人對書信的代稱,有很多很多,以上這些代稱都以書信本身的材料質地,或格式尺寸為特點,那麼,你知不知道古人也會用一些小動物來代指書信呢?以下這兩種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在詩詞中都很常見哦。

鴻雁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蘇軾《浣溪沙》

古代傳說鴻雁能傳書,這個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廣為流傳的蘇武牧羊。蘇武在北海放羊,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蘇武回去,匈奴謊稱蘇武已死。漢使就對單于說,漢皇在上林苑射獵時,得到了一隻大雁,雁足上系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無奈,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別稱,從此,鴻雁也就自然而然地與書信聯繫在一起。

鯉魚

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

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

––《古樂府》

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以鯉魚代稱書信有幾種說法,有「雙魚」「雙鯉」「魚書」等。據說古人常常把書信結成鯉魚形狀,用以內容保密和方便傳遞。也有一種說法,古人常用魚形的竹簡夾住帛書,用以保護書信。

你們看,天上鴻雁,水中鯉魚,都是為先人們傳遞感念,遙寄相思的可愛信使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