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上清宮考古發布階段成果:出土文物遺迹規格堪比故宮

大上清宮考古發布階段成果:出土文物遺迹規格堪比故宮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歷經近4年的考古發掘,江西鷹潭 龍虎山 大上清宮 遺址今天對外發布考古發掘進展及階段性成果。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最清晰、出土遺迹最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遺址。對它的發掘,是我國宗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上清宮位於 龍虎山景區上清鎮 東陲。龍虎山被認為是中國道教發源地,從建成至清朝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據文獻記載,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修建大上清宮是在清雍正九年,距今287年。在那次擴建之後,大上清宮達到了規模和聲望上的峰值——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獨居江南宮觀之首。1月的鷹潭,細雨蒙蒙,中國之聲記者在遺址中軸線南端的玉皇殿東側發現御碑亭的所在。遺迹四周出土了大量黃琉璃瓦,結合方位和文獻資料,專家認定這裡便是供奉雍正帝親手撰寫碑文的御碑亭。雖然碑刻已不見,但碑亭的形制仍保留了下來。御碑亭的出現,也證實了這裡在雍正年間曾進行過最高等級的皇家工程修建。

大上清宮自北宋開基設壇以來,歷經宋、元、明、清,是歷代正一道天師禪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場所,為中國道教正一教祖庭,康熙帝曾為其親手御書匾額「大上清宮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對中國之聲記者說,近4年的考古發掘推翻了過去的一些認識,現在的大上清宮遺址是明洪武年間至清乾隆之前形成的:

信立祥:「過去認為,從宋徽宗時期它從山上移到這裡來之後,宮觀基址沒有變過。經過這次發掘,證明了現在的上清宮遺址,它的基礎是明代洪武年間形成的,歷代經過不斷維修,直到1930年被燒毀。大上清宮的最後形成,包括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都是在清代形成的。可以說,從明代到清乾隆之前,是上清宮的鼎盛時期。」

大上清宮有著和北京故宮一樣的中軸線布局。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東西兩側為各主殿對應的配殿,它們由連廊及廂房相連。1930年那場意外的大火將地面上的殿宇樓閣幾乎全數化為灰燼,站在這裡,實在難以想像當年之恢宏。

遺址出土了很多大體量的石柱礎,在一般道教宮觀中十分難見,只有皇家建築才會用到。出土文物中,紋飾以龍紋居多,凸顯著這裡的皇家氣派。在古代,屋脊蹲獸的數量象徵著建築等級的高低,大上清宮遺址出土的蹲獸中,有一件腳部殘件經專家初步推斷為鬥牛的蹄,根據蹲獸在屋脊的排位,鬥牛位於第九位,級別僅次於故宮太和殿。遺址中一口元代製造的大銅鐘,重約9999斤,僅比故宮銅鐘少一斤。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對中國之聲記者說:

「徐長青:在三十萬平方米的範圍之內發現將近30處宋代以來的早期道教遺迹,反映出這一塊地方道教非常活躍,宋、元、明、清各個年代的遺迹都有。宋元時期的遺迹被廢棄後,廢棄物高達1.5米左右,說明晚期對宋代的堆積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2000年江西鷹潭啟動大上清宮重建工程,4年後現場發現大片建築遺迹,被大火燒毀的大上清宮遺址才從歷史的塵埃中浮現出來。考古隊領隊胡勝站在一處半米多高卻標記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土層前激動地說:「能發現宋元明清這一系列完整的地層疊壓關係我們還是很興奮的。通過我們的發掘,能將上清宮的歷史年代推到宋代,發掘情況與史書記載完全吻合,這些都令我們非常興奮。」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說,大上清宮的遺址發掘將有助於推動我國道文化研究體系化、成果化,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信立祥:「解放以來,在宗教考古中,佛教做的比較多,特別是對洞窟、石窟、寺的研究,做的工作很多,但相反對道教考古做的工作較少。這次對大上清宮的發掘,我們對於整個形制有了清晰的了解。這次考古意義重大,使我們看到了皇家級的一個道教祖庭,在宗教考古史上是首次。」

記者:丁飛、范存寶

編輯:齊逸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我的國!在這個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和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