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軍人眼中,不是每一把手槍都叫「駁殼槍」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在革命戰爭年代,駁殼槍的戰績堪稱傳奇,成了那個時代中國軍人夢寐以求的「神器」。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就珍藏著朱德曾經使用的一把駁殼槍,它正是今天的故事主角。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道——
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手槍。(館藏位置:軍博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第一部分)
駁殼槍的中國傳奇
王錫聖 孫振者
這段時間,隨著《國家寶藏》電視節目的熱播,博物館成為新晉「網紅」,這其中也包括大大小小的軍事類博物館、紀念館。
一件件展品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記載著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它們穿過硝煙,穿越時空,安靜地躺在展櫃內,等待著為你我講述「前世今生」的故事。
但受時間、地域限制,戰友們親身前往全國各地,去現場觸摸歷史的機會畢竟有限。不要擔心!從本期開始,小樂帶您一起「走進博物館」。讓我們藉助文字的力量,打破時空界限,對話平靜安放卻靈魂炙熱的「軍史遺產」,探尋那些戰火紛飛年代的動人故事。
說起八路軍戰士和武工隊員,最拉風的當屬身上斜挎的駁殼槍,尤其是槍身放平射擊的經典姿勢,那叫一個帥!在革命戰爭年代,駁殼槍的戰績堪稱傳奇,成了那個時代中國軍人夢寐以求的「神器」。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就珍藏著朱德曾經使用的一把駁殼槍,它正是今天小樂要講的故事主角。
它的口徑7.63毫米,槍管長100毫米,全長263毫米。槍身烏黑,上面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樣,這穿越時空的10個字,閃耀著滿滿的歷史榮光。
從八一南昌起義的一聲槍響,到抗日戰爭的烽火狼煙,再到蔣家王朝的全盤覆滅,這把槍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風雨歷程,成為軍博「鎮館之寶」之一。
說起駁殼槍,不得不提一提它「舶來品」的身份。駁殼槍最早由德國人發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登陸中國戰場。它還有另外一個稱號「盒子炮」,能夠稱得上「炮」的「傢伙什兒」,必然有非同凡響之處。它的口徑按照現在的標準已經可以躋身小口徑步槍的行列,威力也是出奇的大。這樣一款開掛的微縮版「步槍」,深受中國軍人的喜愛。
中國市場上的駁殼槍最初供不應求。據統計,1925年至1935年,中國進口了40多萬支駁殼槍,而每一支駁殼槍價值都抵得上三間大瓦房。由於心疼錢並且不好買,漢陽兵工廠、武漢兵工廠、上海兵工廠紛紛發揮聰明才智,開始了「山寨」之路。
此後,成建制駁殼槍部隊開始出現。例如馮玉祥西北軍的手槍團、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等。其中最有名的還屬紅二十五軍的手槍團,堪稱紅軍的「特種作戰力量」。在那個兩軍相逢快者勝的年代,手槍團完成了許多化裝襲敵的特種作戰任務,讓敵人又恨又怕。此外,紅軍長征時,精銳突擊部隊也多配置駁殼槍,比如飛奪瀘定橋的二十二勇士。駁殼槍「炮」一般的火力、「步槍」般的射速,助力勇士完成橫渡天險的任務。
各級指揮員對駁殼槍情有獨鍾。在井岡山根據地,朱德揮舞著駁殼槍沖得最猛;皖南事變中,葉挺手持駁殼槍率9000餘人英勇應敵8萬人;徐向前手中的駁殼槍更是成了129師官兵的「光環」,看到它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駁殼槍是一種精神象徵,最令人振奮的當屬南昌起義的那聲槍響。1927年8月1日,朱德頸系紅領帶、臂扎白毛巾,手持駁殼槍,身先士卒,英姿颯爽,率領起義部隊攻下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而今,駁殼槍已經被眾多「高大上」的先進槍械替代。但在中國軍人眼中,不是每一把手槍都叫「駁殼槍」,它是一種情感寄託,也是對那個時代的緬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