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把孩子當童工使用

要把孩子當童工使用

幾乎每一天,只要我在辦公室,就會有小朋友在門口跟我打招呼,然後走進來,湊到我面前,問我在幹什麼。這時,我會停下手中的事,把頭轉向他,看著他的眼睛,儘可能明確誠實地告訴他我正在做的是什麼事。

比如,昨天下午就有小朋友問我在做什麼?我就告訴他:「我正在寫一篇關於小朋友在幼兒園洗碗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我的文章觀點認為洗碗對小朋友有非常大的益處。」小朋友聽了,點點頭說:「你在寫洗碗的文章啊,我知道了,Byebye。」然後滿意地跑開了。

每個孩子都渴望親近大人,首先是父母,其次老師和其他喜歡他們的大人。因為孩子,既需要從父母、老師以及其他大人那裡,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以獲得認知上的發展;也需要從父母、老師及其他大人那裡,獲得接納與認同,以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因此,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以及成年人的陪伴。所以,如果你是一個不那凶的爸爸或媽媽,你如果來我們園做志願者,願意跟他們講故事,跟他們玩,一般一個小時不到,孩子們就可以爬到你身上來了。

我們要陪伴孩子,因為孩子真有陪伴的需要。陪伴孩子有很多方式,可以與孩子一起玩遊戲,玩以孩子主導的遊戲;可以給孩子講故事,給孩子朗讀;可以做一些手工,一些孩子主導的事情。這些方式非常好,很多爸爸媽媽都能做到。只是有些時候,當我們有點累,在想著工作上家務上的事情還有一堆的時候,我們未必會有心情,會有那種心理能量,能站在孩子的角色去跟孩子玩遊戲,也未必能跟孩子講我們覺得很低智的故事。我們此時會覺得很勉強。

如果你有這樣被勉強的感覺,就不要太委屈自已。我們作父母的,也要考慮我們的需求。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照 顧好自已,我們才能更好地照顧好孩子。

於是,我們可不可以試著轉換一下陪伴孩子的思路:一般我們理解陪伴孩子,就是大人放下自已手中事情,全時間全精力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能做到這樣非常好。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又不想不陪伴孩子。那些可不可以在我們自已做事與陪伴孩子,這兩者之間,尋求一個中間的平衡點呢。

我想是可以的。

首先,孩子渴望了解父母做的事,也樂意幫著父母來做事。其次,我們作父母的,除了那些需要經過很多專業學習和訓練的工作,孩子可能一時無法參與進來外。很多事比較家務比如購物,孩子其實都可以幫助我們的,甚至一些我們在工作中覺得有疑惑的問題,都可以在我們思考時邀請孩子過來,給一點他的意見。

因此,我們作父母的,其實可以把我們的世界,向孩子打開,邀請孩子作為我們在工作上或家務上或者學習上的一個助理。讓孩子與我們一起做事,承擔他能完成的那一部分。

通過轉換思路後,我們發現,陪伴孩子的方式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孩子主導的遊戲、故事與手工等活動;還有一種是父母或大人主導孩子作助理的以幫助大人完成某種任務而進行的親子協同工作。

讓孩子做我們的助理,會有兩個益處:

第一,可以通過助理的角色,跟父母一起做事,來滿足孩子渴望與父母在一起的願望。孩子渴望與父母在一起的願意,是一定要滿足的,就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愛就是陪伴,陪伴就是愛。沒有愛,沒有陪伴,孩子的生命會失去色彩。

第二,做父母或老師助理的角色,透過這個窗口,孩子可以看見更真實的世界,建構更清晰的頭腦。黃武雄教授講,人的認知與理性的發展,需要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齊頭並進,相互促進,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但現代教育,過度強化套裝知識的訓練,而忽視經驗知識的積累,使人的理性處於很機械的處境中,無法真正應對現實複雜的世界。因此,孩子通過當大人的助理,會積累很多的經驗知識,這此經驗知識對孩子的理性發展會大有幫助。通過當大人的助理,孩子的頭腦,就不只是停留在書本套裝知識所營造的理論化的世界中,還具有現實的洞察能力。這種現實親身經驗與書本套裝知識的融匯,能夠更好地發展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作父母的,要高看孩子一眼,做什麼事,能帶著孩子的,就一定要帶著他一起來做,我們要多多使用他們。

當然,我們要知道,孩子這個助理,他是一個實習助理,是需要我們父母或老師這個主管帶著的,我們要帶他來做事。如果我們自已不做,指揮他去做,那他可能不願意干,同時也可能不知道如何干。

帶著孩子這個小助理一起干。好的教育就會在裡面。

在我們英迪衛若幼兒園,我們在班級編製裡面,沒有設專門的保育員的崗位。保育員的那些事,比如打掃衛生、鋪床疊被、盛飯、打飯、洗碗、各種清潔、喂飯等,我們都讓老師帶著孩子來做。大齡的孩子,就是班級里的助理老師。

班裡有兩三歲小朋友,起床了,不會穿鞋穿衣服,老師會請小助理來幫忙;有小朋友請老師示範工作的操作,如果老師沒空,而小助理又有空,老師也會請小助理來示範。有小朋友碗洗不幹凈,小助理也會過來教他們洗。大多數老師能做的事情,大齡的孩子都可以做得了。而孩子在做助理的過程中,無不充滿著喜悅。他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2017年9月份的一件事。那時我們幼兒園戶外有兩百多塊的戶外地墊需要搬進倉庫。當時我也沒想讓孩子們幫我來搬,因為一塊墊子還是挺重的,於是我就一個人在搬,一次搬四塊,有點累。這時一些大的小朋友說要幫我搬,我說好啊,你們試試。然後他們就開始搬,十多個大男孩子和女孩就每次一塊一塊地,和我一起把墊子搬進去了。本來這麼多墊子,如果我一個人,至少要搬半天,孩子們參加進來後,結果1個小時不到就搬完了。有些孩子,一個人就搬了二十塊。這著實讓我都吃驚了!感嘆孩子的潛力真是無限啊!

那次搬墊子的事,給我了很大的啟發。讓我想到了童工這個概念。我在思考,如果我們不是讓孩子承擔其不能承受的經濟及心理上的壓力,那麼童工就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詞。多多使用孩子,孩子會更有能力,更具自信,也更愛你。

我們在家庭里,也可以讓孩子來做我們的助理。比如打掃衛生,與孩子組建保潔團隊,分為工,劃好責任區域,考慮到孩子的能力,分配給他力所能及的任務,鼓勵支持他完成。

比如去超市進行家庭採購,讓孩子做採購助理,去之前先列好採購清單,然後讓他責任採購某幾項,提出採購標準,然後放手讓他去採購相應的物品。這樣孩子去超市有事做了,不至於太掏亂,同時對商品的類別、價格等就會有概念了。

甚至我們請孩子作我們的諮詢師,讓他們給我們提意見,我們可以找他坐下來,跟他真誠地談一些你在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孩子可以從他的角度,給你一個出奇不意的啟發。相信我,孩子具有這種能力。他們也會願意坐下來聽你講你的故事。

從教育的發展史來看,成規模工業化的學校教育,其實不過近200年的事。而之前的漫長的歷史中,孩子的教育,就是通過當父親、母親或某一職業老師傅的學徒開始的,而小孩子助理,不就是學徒嗎!

在AI智能時代,當一切程式化的工作,在未來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對我們的教育進行變革呢。即我們需要逐步拋棄集體本位的以培養標準化人才為目標的工廠式教育,取而代之的是逐步建立以個體本位的尊重個體差別的工作坊式教育。在個體本位的教育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學徒制的意義了,因為學徒制其實是一對一的,也是知與行合一的,還是知情合一的。使用孩子,讓他做我們的助理,本質上是對學徒制的一種回歸。

(英迪衛若幼兒園 魏東藩)

本公眾號提供基於個體本位的

原創幼兒教育分析。

幫助幼兒家長在烏雲滿天的

幼兒教育理念和方法中,

拔雲見日,遇見彩虹。

本公眾號文章,皆基於英迪衛若幼兒園

個體本位的教育實踐

英迪衛若幼兒園,個體本位,工作坊式幼兒園,致力於為城市新興家庭提供個性化幼兒教育,讓孩子擁有健康豐盛的童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迪衛若幼兒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英迪衛若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