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理學思想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後代
# 以人文視角紀錄仙居故事
用圖文影像講述仙居故事 #
人文|古村| 影像 |隨筆| 訪談 | 人物 |故事
公眾號 /仙居故事 攝影/筱然子
楓樹橋村位於仙居縣中部偏東,現屬皤灘鄉。村落距仙居縣城20公里,距皤灘古鎮2公里。明正德年間(1506-1521)周氏三兄弟自永嘉遷徙至此,定居創業,至今已近500年。楓樹橋村佔地面積50畝,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共有870多人,自從行政村撤併後,楓樹橋自然村現併入韋羌村,村落的古建築群被稱之為「三透九明堂」的大型宅院和周氏宗祠兩部分組成,是仙居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築群落之一。
「三透九明堂」的民居是村中最有氣勢的民居,民居位於村南,建於明末清初,建築規模為2700平方米,一九九九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都為青磚牆體,木房雕廊。內有高大的馬牆頭,「孝廉門堂」、「尚德堂」、「愛蓮堂」、「忠孝堂」等門堂,鵝卵石蓮花構圖、木結構窗欞後天太極圖窗心,處處可見一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文化蹤跡。
民居保存完好,共三進,九個天井。三個大院落,分別叫「春暉集慶」台門、大份台門、小份台門;原有房屋118間,現存98間,總面積2.5萬平方米。近百間屋子連在一起,錯落有致。
第一個院落的大門門楣上刻有「春暉集慶」四字,門框為石板結構;正門大梁大多為鏤空浮雕,內容為牡丹花、魚等圖案;柱頭拱雕飾也十分精緻,麒麟、白鶴、人物、景觀等十分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廳堂、廂房的門多為隔扇門,裙板上大多完整地保存著人物、花卉、景觀等淺浮雕,刻工精湛細膩,造型古樸典雅,形象栩栩如生。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進廳堂的那兩扇花窗,它們中間為太極圖,四周飾以陰陽八卦,並點綴蝙蝠等吉祥動物,整個花窗不用一枚鐵釘,全用實木栲條鑲嵌而成,造型別緻,做工精巧。門堂天井成方,絕大部分用鵝卵石鑲嵌成各種幾何形、花卉、動物圖案,較明顯的有太極圖,兩獅搦球、蝙蝠展翅等,反映了當時居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願望,極富人文內涵。
中堂中掛著周敦頤的畫像。激勵子孫們「朝為種田郎,暮登天子堂」。
第二個大份台門和第三個小份台門院落都建於明末清初,建築規模分別為1500平方米和770平方米。周氏宗祠,據考證建於明末清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位於村北即村口處,為三進式的建築布局。宗祠坐東朝西,四面磚牆。門廳三開間,明間開敞,兩次間為封閉式結構,穿過門廳,就見一座小石橋鋪於一口水池上,將水池分為兩眼,池面浮萍泛綠,蛙鳴起伏,頗多生趣。宗祠內建造水池,這在台州各地似不多見。
粗壯的石楹柱上根根都刻有楹聯,文字古奧典雅。石柱上有如下兩副楹聯:「祖烈猶存細柳軍營跨漢代,孫繩勿替經芝簡帖艷清時」和「日暖藍田軍賬貔貅豪閑寄,霜披白簡諫垣獬豸邁彝倫」。
石柱中還有一副楹聯:「愛蓮著說推君子,觀梓垂型重懿親。」我們知道,周敦頤為宋代理學大師,稱濂溪先生,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弟子。他一生人品高潔,頗愛蓮花,曾著有《愛蓮說》一文,以曉諭世之君子。從此聯可以看出楓樹橋村周氏族人是尊崇周敦頤為先祖的,在宗祠內挖池植蓮,讓人在駐足觀覽蓮花迎風搖曳的清雅風致的同時,學習周敦頤先生的高潔品行。建於清代的周氏宗祠歷經風霜,而今堂內各處雜草叢生,顯得冷落荒涼,但它古樸莊重的歷史風華依然。
&
END
製作/筱然子
推廣/仙居故事
........................................
台州極客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