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遼代銀鎏金冠

遼代銀鎏金冠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

一)遼代二龍戲珠鎏金銀冠

遼寧省博物館藏品

遼博鎏金銀冠的相關的材料:

1986年6月到8月,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哲里木盟奈曼旗發掘的遼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合葬墓,墓內出土有銀冠二。一為鎏金銀冠:用銀絲連綴10片鏤雕鎏金薄片銀製成。前面兩片,左右兩側各三組六片,後面2片。銀片邊緣多成雲朵形,唯後面上片為山形。前面下片正中鏨刻一道教人物像,並鏨刻雲朵、鳳凰。前面上片鏨刻鳳凰。後面兩片均刻雙鳳、雲朵。冠前面綴21件鏤雕鳳凰、花卉紋飾的圓形鎏金銀牌、一件寶珠形鎏金銀牌和兩件立雕金銀鳳凰。口徑18厘米,高31.4厘米。另一為高翅鎏金銀冠:用鏤雕鎏金的薄銀片製成,冠頂圓形,兩旁各有一立翅。冠正面及立翅上均立鏤雕的鳳鳥,周圍襯以雲紋。口徑19.5厘米,高26厘米,立翅高30厘米。清理時鎏金銀冠旁有一鎏金道教造像。像下為雙重鏤空六瓣花葉形底座,像後有背光,邊緣有九朵捲雲,或似九朵靈芝。造像人物高髻長須,身著寬袖長袍,雙手捧物,盤膝而坐。座底有二孔,與冠頂二孔相吻合。

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遼墓出土一件二龍戲珠鎏金銀冠。鎏金銀冠銀胎,模製,再經鏨花、表面鎏金,呈直筒狀,頂部高聳,如五峰起伏。正中為火焰狀摩尼寶珠,坐落於彎曲而立的三株卷草之上。兩側二龍相對,昂首翹尾,神態栩栩如生。雙龍與寶珠間各繪雲紋,對稱分布,盤繞流轉。冠面空處滿鏨繁茂的卷草紋與忍冬紋,虛實相間,主次分明,雕刻非常精細、考究。

鎏金銀冠周邊壓印如意雲紋,冠面紋飾浮凸,中央是在雲朵上承托一顆大火焰寶珠,左右兩側各有一龍,後肢蹲踞,前肢直立,全身呈蹲坐姿態,翹尾昂首,張口揚鬣,面向寶珠,互相對視,形態生動,莊重華美,應為遼代契丹皇家之物。

二)遼代飛龍在天銀質鎏金冠

民間藏品

制定了修復計劃,並且拍片存檔待查。

制定了修復計劃,並且拍片存檔待查。

關於材質的含量配比,專程去北京檢驗檢測中心做了檢測。

關於材質的含量配比,專程去北京檢驗檢測中心做了檢測。

關於材質的含量配比,專程去北京檢驗檢測中心做了檢測。

修復前,制定了周密的修復計劃,一次性的修復成功。

關於遼代飛龍在天銀鎏金冠的紋飾

以鎏金銀冠或鎏金銅冠隨葬的習俗,遼代契丹貴族為最盛。而且大部分都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地區一帶。

關於寶珠火焰紋:

對鎏金銀冠上的寶珠火焰紋的分析,很可能是「摩尼寶珠」,既可能是「七寶」之一的「珠寶」,同時也可為佛法的代表。所謂「七寶」,《長阿含經》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有載,經中稱轉輪王有七寶:一者金輪寶,二者白象寶,三者甘馬寶,四者神珠寶,五者玉女寶,六者居士寶,七者主兵寶。寶珠在冠前部居中,左右兩側二龍護衛,實是「護法思想」的具體表現。這裡的龍應是真龍天子的化身。佩帶這類冠的人,很可能就是遼朝皇帝或太子之類的顯貴人物。從這個角度去說,這件鎏金銀冠的官帽的規格是比較高的,是遼代皇室的物品,因此在當時可以說是代表了最高的工藝和製作水平。

關於龍的姿態:

遼博收藏的這件銀鎏金冠,龍的姿態為端坐龍,東胡先生展示的這件銀鎏金冠是飛龍,因此取了名稱叫做「飛龍在天」,為遼代契丹皇室的器物。這裡面是否還隱含著耶律家族使用飛龍,蕭氏家族使用蹲坐龍的皇家定製,待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胡之光 的精彩文章:

東胡之光古埃及美女

TAG:東胡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