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語,是大德:不言人難,不戳人短,不問人私

不語,是大德:不言人難,不戳人短,不問人私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說話易,不語難。

從前,有四個居士,他們非常要好,在一起修行。

有一次,他們認為大家在一起常常閑扯,從而不能好好用功打坐,於是互相約定,持不語戒七天。

第一天的白天,他們都靜默不語,所以打坐的效果非常的好。

到了晚上,夜燈忽明忽滅,眼看就要熄了,他們中的一個人,不禁向侍從喊道:「來添些燈油!」

另一個人聽到就說:「我們應該不發一言的!」

第三個人接著說:「你們倆真笨,為什麼要說話呢?」

最後一個人說:「只有我沒說話。」

很多人在告誡他人,或者指正他人的錯誤時,很有可能自己也犯著同樣的錯誤。

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不語,是大德。

不語,不是不說話,而是只說必要的話,不說有害的話。

真正的智者,守口如瓶。

古人對哪些應該「不語」,做了總結:

他人是非,不如不言人云亦云,不如不言

言而不當,不如不言舊事重提,不如不言

知而不行,不如不言真正智者,知而不言

其中的關鍵,可以簡單概括為:不言人難,在別人的難處、難堪的方面不要說;不戳人短,在別人的短處、缺陷的方面不要說;不問人私,在別人的隱私、私密方面不要說。

古人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不道人之短,不說己之長。是是非非在人們的口中流來轉去,常常發生糾紛和誤解,進而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增添自我本身的困擾,所謂禍從口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在滄州,有一個姓蔡的瞎子,偶然結識了一個自稱姓蒲的老先生。

蒲老先生有時會到蔡家與蔡瞎子飲酒談笑。

時間長了,蔡瞎子發覺蒲老先生不是人,而是山間的精怪所化,然而因為相處融洽,也就不忌諱。

有一次,當地有一個人因為通姦而牽連到官司。大眾議論紛紛,有人說確有其事;有人說此人清白,全屬誣陷。

蒲老先生來做客的時候,蔡瞎子與他談論這事,並對他說:「你既然通靈,必定知道其中的真情,何不說來聽聽。」

蒲老先生聽了,十分生氣地說:「我輩是修道之人,怎麼可以干預、探聽人家的隱私!

一般說來,房間是秘密之地,即使男女在其中私會,外人實在難以了解其中正邪的真情。因此別人只是從中猜測而已,全憑想像杜撰以互相謠傳,怎麼能真知內情?

再說,果真確有邪淫之事,又和外人有什麼相干?然而一般人不知道,只因逞一時的快口,就已經造成他人子孫數代的羞恥,這就已經傷了天地間的和氣,會招來鬼神的降禍。

還有人將一些杯弓蛇影,空口無憑的謠言加以誇張,添油加醋,講得如同親眼目睹一般,使被說的人氣憤得忍耐不下,抑鬱難言,最終含冤死去。造謠的人會沒有報應?

你一向純樸實在,聽到這樣的謠言應當為人掩飾才是,竟然還去推求真相。你有什麼目的呢?難道失明的報應還不夠,還想下犁舌地獄嗎?」

說完,起身離去,再也沒有出現。蔡瞎子十分慚愧,後來經常將以上的話轉述,以告誡他人。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一副濃縮中國古老智慧的對聯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