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成:最後的城市墓地
作者簡介
陳必成,祖籍福建,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溫宿縣委宣傳部任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阿克蘇地區衛生局辦公室主任、地直衛生系統基層黨委委員。1985年開始文學寫作,有散文、報告文學分別發表於《西域風起塔里木》、《歷程》、《世紀之光》、《人民公僕》、《西部》、《新疆日報》、《中國商人》、《阿克蘇文藝》等書報刊和《作家聯盟》網路。其中散文《並不遙遠的美好回憶》在2001年「世界你好」全國散文徵文大賽中以優秀獎收錄於《海外文摘》獲獎作品集。主編有《阿克蘇市文史資料》(第八輯)(2013年榮獲新疆第十屆政協精品文史資料圖書獎)、文學作品集《歷程》、《烏什文史資料》(第二輯)、《烏什詩文》、編著有散文集《品讀烏市》;與他人合作主編有《阿克蘇詩詞》、《阿克蘇電信員工文稿集》、《溫宿文史資料》(第四輯)、《新疆浩源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志》(共九部),作品累計160餘萬字。現供職於阿克蘇市人民醫院。
最後的城市墓地
作者|陳必成
文物沉澱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印記。
沿著阿克蘇市中心的塔北路尋覓,尚保留著一片飽經滄桑、佔地數百畝的喀熱薩喀里阿塔木穆斯林墓地。隨著城市建設的高潮迭起,原先遺存的郊區墓地成為現代化城市中的獨特人文景觀。
兔年春節長假休閑之際,我和幾位攝影發燒友迎著凜冽的寒風攀登到毗鄰墓地的一個小區住宅樓頂去拍攝城市墓地。當我們站在20多米高的樓頂遠眺時,即被映入眼帘的一座座墓丘所震撼。
查閱當地史志,阿克蘇市是新疆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自公元前60年起(西漢神爵二年)已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這裡曾是東西方文化的薈萃之地,民風淳樸,物產豐富,歷史文化積澱精深,猶如一壇剛啟封的精品老酒,醇香四溢,聞名遐邇。
清代《回疆志》記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阿克蘇有6584戶,18684人,這其中就有漢、維、回等多民族。而如今,阿克蘇市告別了昔日的荒涼、閉塞,交通便捷,信息暢通,全市總人口已增長為62萬人,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項先進殊榮。
「墓地」維吾爾語譯為「麻扎」。在新疆傳統的建築中,穆斯林墓地被認為是可以得到佑助,能消災避福,祈福求安的場所。
近千年來,穆斯林群眾去墓地祭祀,尤其是在每年傳統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清晨,人們舉家前往都要去墓地貢獻祭品,緬懷先輩,這已成為體現著拳拳孝子心的一種古老的民俗。
經走訪得知,上世紀70年代末,這片墓地北側還散葬著漢族亡人。1981年阿克蘇市對殯葬實行統一管理,漢族墓地另設置了一塊地盤。至此,眼前的這片墓地就以維吾爾族亡人為主。維吾爾族人在去世後,實行的是土葬、速葬,早亡午葬,晚亡晨葬。出殯前由家人對遺體進行清洗,為逝者凈身,纏裹白屍布,之後將遺體放在靈柩上抬到清真寺,由掌事阿訇為死者誦經超度。祈禱儀式結束,由逝者親友用靈柩抬著遺體去墓地埋葬。
維吾爾族的墓穴呈長方形,深約2米,在墓穴的下部再挖一個側坑,逝者不用棺木,被安放到墓穴的側坑裡,頭北足南,面略向西,用土坯封堵坑口再填土埋葬,地面用土坯砌成墓室作為標識。上世紀40年代,維吾爾族著名的愛國詩人黎?穆塔里甫為了傳播先進文化, 1945年9月23日不幸遇害後就葬於這片墓地。自此常有人在他墓前拜謁,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這位愛國詩人的懷念之情。
也許生活在現代化城市中,司空見慣的是一處處聳立著的高樓大廈、賓士在道路上的車輛和身著五彩斑斕服飾的人群,當上千座墳墓出現在現代化城市的冬日陽光下,我沒有感到萬戶蕭疏「鬼唱歌」的陰森驚悚,只是視覺衝擊力竟讓人應接不暇。
舉目眺望,用磚牆圍護成一圈、牆內由近而遠的一座座墳塋與城市樓房連為一體。墓地中的墓室有的選用典型的維吾爾族建築拱頂造型,穹窿狀頂部繪有「斯勒曼」(漢語為雲頭如意紋)的植物紋樣圖,墓室內設有壁龕;有的用土磊成墳堆,四周用木柵欄悉心維護;還有的用土坯砌成長方形的基座,上面別具匠心地用鐵皮製成小巧玲瓏的招喚樓,頂端豎著一彎鐵制的月牙。
儘管每座墓室的造型及風格迥異,但他們所要表達的共同主題是:斯人已駕黃鶴去,聖魂永留在人間。
毋庸諱言,不同語言的多民族之間相距有遠有近,可長期以來形成的各民族間在血緣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睦相處、情同手足的關係,每座墳墓就是歷史的見證!它用無聲的語言彷彿向今天的人們訴說著絲路古城阿克蘇漢、維吾爾、、回、柯爾克孜、蒙古等各民族生生不息的大融合、經濟文化大交流的歷史變化和海納百川的胸襟。
社會學家說: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設中留有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記憶,保護歷史的延續性,保留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需要。
以千年老城喀什為例,喀什老城改造最蜚聲中外的是在於千百年居住在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承載和留存下來,既保留了歷史風貌的原生態,也保持了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原生態。
我曾注意到,人們到義大利,是為了傾聽古羅馬斗獸場的迴響;人們到巴黎,是想去聽聽巴黎聖母院的鐘聲;人們漫步在倫敦泰晤士河畔,是為了追尋上百年間在河邊流連過的詩人和文豪的身影……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這些遠去的記憶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鮮亮動人。其實留住了城市的記憶,就留住了城市的精神和靈魂。
此時,天空中不斷飄來一朵朵神秘莫測的白雲,瞬息萬變的雲團隨寒風輕盈地飄逸著,整個墓地未見一個人影,顯得格外肅穆寧靜。
夕陽西下,遠處的天際映出一片金色的晚霞,整個墓地南北走向呈現出一個較長的「回」字型,煢煢孓立於城市的喧囂之中。雖然經過上百年的風吹雨淋,那一座座用黃土築建的墳墓依然在延續。
環視大地,暮色蒼茫,黃褐色的墓地和鐵灰色的暮靄交融在一起變的若隱若現,似乎隱含著某種天意和人生的玄密。也許阿克蘇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太多的眷顧,有幸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留存了上蒼恩寵的一塊調色板,需要人們跨越時空的障礙去捕捉記錄到人類那遙遠的生命符號,發思古之幽情,感歷史之迷離……


TAG:當代作家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