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之遼瀋:巍巍中華源遠流長
好書 電影 歷史 趣聞
相約心思如畫
眾所周知,長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哺育了華夏民族。其實,中華文明起源多元,遼河也是華夏文脈的重要發祥地。
遼河,漢代以前稱「驪河」,五代以後稱「遼河」。上世紀80年代,在遼河流域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廟,大規模的祭壇、石冢群以及出土的玉器、雕塑彷彿讓人看見五千年前原始文明社會雛形,三皇五帝的傳說不再僅存於想像。
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在央視綜藝的首秀——第五期《國家寶藏》,帶來了來頭不小的鎮館之寶和回味無窮的文物故事。
三件國寶分別是: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也稱《萬歲通天帖》)。守護人依次是:陳曉、關曉彤、寧靜。
依照慣例,歸納國寶內涵:其一,無畏歲月更迭,古籍經典是中國人取之不竭的寶藏;其二,小馬鐙有大智慧,在不同年代演繹不變的報國赤誠;其三,為了讓國寶不再顛沛流離,每一位華夏兒女都肩負守護與傳承重任!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文豪與畫聖聯手締造中國式浪漫。
都言曹植一生為才情所累,鬱鬱而終,文學作品卻經久不衰。漢魏以來兩千年,詩家堪稱「仙才」者,唯曹植與後世的李白、蘇軾三人。
再說東晉畫家顧愷之,博學多才,素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其畫作意在傳神、以形寫神、遷想妙得。
兩位不同時代的才子為何有關聯?公元223年,曹植返回鄄城經洛水遇一麗人,竟是洛神宓妃,不禁心生愛慕,又因人神殊途隱忍放手,寫下千古名篇《洛神賦》。百餘年後,顧愷之大為感動,揮筆潑墨繪成《洛神賦圖》。
遺憾的是,顧愷之原作已佚,現存六件摹本。遼寧省博物館珍藏乃宋代摹本最完整的一件,與唐人記載的魏晉畫風最吻合,高27厘米,長635.3厘米,分22段設色描繪了人物、山水、車馬,龍魚、神仙,實力詮釋「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意境。
前世傳奇中,愛畫畫的陳曉飾演了一代畫聖顧愷之。畫作即將完成,僅剩為曹植與洛神點睛,顧愷之卻覺未到火候。直到筆下的曹植從畫捲走出,傾情講述與洛神的情緣始末。
顧愷之終於頓悟: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是最苦。不懂情,何以畫情?一幅驚世之作由此誕生。
可以說,《洛神賦圖》是中國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輾轉千年,任教中國美術學院的90後姑娘葉露盈以漫畫形式再現這段佳話。
不是複製,不是顛覆,葉露盈的漫畫版《洛神賦》是基於先人的文化精髓,解讀今人眼中的中國式浪漫。相比西方人的濃烈直白,中國人含蓄委婉的表達更顯深情。
不知何時,許多人以為現代年輕人不愛傳統文化,不看古籍經典。雖然的確有這樣的案例,但不可忽視,近年漢服復興、古風興起的推行者都是朝氣蓬勃的青年群體。
時代在進步,我們卻不能忘本。遺忘了根脈,何談繼承與發揚?在守護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走進其中,讀懂愛護和尊重!
銅鎏金木芯馬鐙——騎士精神演繹從古至今未曾改變的報國忠魂。
我們常常在古裝劇里看到驍勇善戰的將軍騎馬馳騁,卻不知有一位幕後英雄——馬鐙,垂懸在馬腹兩側供騎馬者踏腳的工具。
1965年,一對銅鎏金木芯馬鐙從北燕權臣馮素弗墓被發掘,墓葬年代為公元415年。千萬別小看了它,它是目前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證的完整馬鐙。西方人不僅將馬鐙喚作「中國靴子」,更認為其極具劃時代影響。
從實用功能上看,馬鐙使騎兵上馬後得以輕鬆保持身體平衡,雙手和身軀得到解放,在作戰中真正實現「人馬合一」。
從歷史意義上看,馬鐙的出現使騎兵的作戰技術產生重大變革,衍生出今天的馬術。雖然史書未曾記載馬鐙的創造者是何人,但時至今日這項發明仍然被使用,從未淘汰。
節目中,關曉彤化身傳奇女英雄花木蘭,穿越烽火四起的戰場。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時常南下來犯,木蘭跟隨老兵清理戰場時撿回幾對馬鐙,卻遭到上級和戰友嘲笑。
當將軍到來,聽聞木蘭講解了馬鐙對騎兵戰術的作用,頗為讚賞。隨後的作戰,我軍大獲全勝。後來,馬鐙被少數民族效仿,傳到歐洲。
如果前世故事中的馬鐙凝聚著將士守衛國土的堅定信念,在今生故事出場的混血小哥華天,則讓我們看到華夏子孫對中華文明的眷念。
華天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英國人,出生在倫敦,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未遺忘身體里流淌的另一半中國血脈。
華天有許多愛馬,他很用心地以中國最具代表的人物為愛馬命名:花木蘭、孫悟空、乾隆……
華天很有使命感,15歲時已堅定了報效國家的夙願。2008年,剛滿18歲的華天已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第一個正式亮相的馬術三項運動員。身在何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祖國的熱愛不變、對民族的追隨不變!
今天,我們再談「騎士精神」,承載的恰是一份堅若磐石的志向。從眾志成城共抗敵軍到堅定不移為國爭光,忠魂不改。
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歷史沉浮中的國寶歸來之路充滿艱險,守護國寶之路任重而道遠。
東晉琅琊王氏書法造詣名滿天下,然而,世間已無真跡。我們今日看到的《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是來自大唐時期的摹本。
此貼的參照藍本是王羲之後人王方慶進獻武則天的真品。當時,武則天命弘文館用勾填法臨摹,中書舍人崔融在《王氏寶章集·敘》中記錄此事,因恰逢萬歲通天年間,故稱《萬歲通天貼》。研究東晉書法,此貼是最佳樣本。
然而,這冊摹本也險些毀於明清時期的兩場大火,如今尚存王羲之、王獻之、王僧虔、王薈、王慈、王志書信共十通。每逢戰亂,生靈塗炭,一些國寶難免受到牽連,或是被毀或是被遺失,尤以書畫類文物損失最重!
書法愛好者寧靜以武則天身份,解讀一代女皇的寬廣胸襟。前世小劇場中,狄仁傑與獻寶的王方慶因擔心武則天私占王氏書法,想將其要回,但再三婉言試探,始終不解女皇心思。
當他們再次規諫,女皇卻出乎意料地歸還真跡。原來,她早已洞察二人來意,更清醒認識到,人不可能萬歲,能薪火相傳的還是文脈。
帝王想要一幅字畫,誰敢說不?多少文物作為陪葬埋入地下,更有乾隆在喜歡的字畫上蓋章題字。武則天雖是女子,卻擁有男子們望塵莫及的氣度。若私占國寶不讓其傳承後世,中國優秀的文化基因該何以延續?
回到國寶的今生故事,《萬歲通天帖》的歸來之路著實跌宕起伏。起初,它隨溥儀從故宮輾轉到長春偽皇宮的小白樓,後遭「小白樓」浩劫,多少珍寶毀於一旦,此貼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存活下來。幾經易手,終於平安落戶遼寧省博物館(當時稱為「東北博物館」)。
不可忽視的是,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為文物修復的巨大貢獻。來到現場的董寶厚先生是一代宗師楊仁愷先生的弟子,他傾情講述了老師生前對文博事業的貢獻。
因右眼失明,楊老僅靠左眼,一點點拼接碎片,還原文物原貌,在上世紀追查偽滿流失國寶期間,清查收回散佚文物就達170種319件。
終其一生,楊老追回的國寶級藝術品不計其數,歷史跨度五千年,不但使鑒定科成為獨立的科學體系,並將追尋過程與考鑒記錄於巨著《國寶沉浮錄》中。
什麼叫做使命感,什麼叫做真英雄,透過劫後倖存的國寶,答案已不言而喻!
比起有限的生命,文脈淌過的歲月長河是無止境的。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得力於無數能人志士默默奉獻。
今日我們瞻仰歷史、膜拜先人、憑弔苦難、追憶繁華,更應該重新審視未來。
文脈一旦斷流,民族的精神寄託何去何從?國家的文明發展何以推進?而今,我們已痛失許多真品,如何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巍巍中華,源遠流長,流長的不僅是璀璨文化,更是守護國寶的虔誠之心!
文/編輯 by 納蘭敏月
圖片 by 網路


TAG:心思如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