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蔡元培:中國大校長

蔡元培:中國大校長

把一首心曲獻給他——

為感動世界的人寫頒獎辭

第十三位人物:

蔡元培

北京故宮東北角,

五四大街海難街口,

矗立著一座磚瓦結構的「紅樓」,

這是100年前北京大學所在地。

步入一樓門廳,

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雕像

赫然映入眼帘。

雕像略高人身,

鐘鼎之氣襲人。

仰觀雙眸,

「老校長」風彩依然。

他是中國人的「老校長」。

1916年6月,

身在法國巴黎

專事學術研究的蔡元培,

接到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范源廉的電報,

邀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電文言辭殷切,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

現以首都最高學府,

尤賴大賢主宰。」

范源廉曾在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時,

任教育次長。

所以,范源廉了解蔡元培。

他認為是此時的北京大學校長一職,

非蔡元培莫屬。

蔡元培,

1868年生,

浙江紹興人。

4歲隨叔父讀書。

19歲中舉人。

25歲經殿試,

中進士。

27歲,

得授翰林院編修。

蔡元培不但國學根基深厚,

而且思想開放,

同情維新,

接受西學。

1898年,

他因不滿官場腐朽,

回鄉興辦教育。

不久東渡日本,

後回上海,

擔任澄衷學堂校長。

期間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後,

他接受孔中山的邀請,

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首任教育總長。

與孫中山、黃興等

商討國家大是。

民國元年,

他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

並主持制定了《大學令》、

《中學令》,

規範全國教育。

並提出「五育並舉」的教育思想。

1912年,

他因拒絕與袁世凱合作,

憤而辭職,

再赴德國、法國

學習科學理論和教育思想。

電文中,

所說的「國事漸平」,

指的是袁世凱已死,

國內眾多仁人志士,

正大興教育救國方略。

「教育宜急」,

則有點一言難盡了。

北京大學,

雖為當是中國最高學府,

但學風、教風都

與地位極不相配。

很多學生,出身官員,

在此名為求學,

實為求得未來求官發財之途徑。

教授們,又是魚目混珠,

一些人人浮於世,

濫竽充數。

范源濂寄希望蔡元培,

能夠力挽狂瀾。

此時,

年近知天命之年的蔡元培,

正沉緬於學術海洋,

修訂自己的《石頭記索隱》。

他猶豫了好久,

沒有回應。

范源廉還是很有信心的。

因為他不僅了解蔡元培的為人,

更了解他懷有教育強國之夢。

三個月後,蔡元培同意了。

1916年12月26日,

蔡元培接受了時任大總統黎元洪

親筆簽發的任命書。

1917年1月4日,

正式入校視事。

1月9日,

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就職演說。

全校師生沒有想到

這位學貫中西、

擔任過教育總長的校長,

會如此謙恭和藹,

見到校役,

他都也打招呼。

同時,他們也沒有想到,

這位校長的說出的話

又是那麼擲地有聲。

他告誡學生,

「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

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要「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他為學校定位:

「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

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

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他對學者提出要求:

「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

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同時,明確育人的責任:

「學生在校如果不能正根基,

勤學問,

即便將來出而仕事,

則必貽誤學生,

置身政界,

則必貽誤國家。」

這些話語,

不僅有校長的威儀,

更透出一位學者的銳思和正氣。

蔡元培,

不僅說得好,

做得更加精彩。

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的辦學思想指導下,

他以學詣為主的標準,

招致各類學術之才到北大任教。

不以新舊區分,

更無成見分別,

各個流派並存。

一時間,

在這活躍的身影中,

有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胡適、

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

也有政治上保守但學問淵博的

黃侃、劉師培、辜鴻銘……

馬克思主義、三民主義、

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在這裡彙集。

《新潮》與《國故》對壘,

白話和文言相爭。

百家爭鳴的態勢,

讓學術氣息變得的空間濃厚,

古老的土地,

煥發著勃勃生機。

陳獨秀、胡適和蔡元培都屬兔,

卻各差12歲,

他們並列一起,

被戲稱為「三隻兔子」。

蔡元培和他們沒有年齡上的界限,

因為陳胡二人,

在青年中具有廣泛影響,

蔡元培分別聘任他們出任

文學學科長和哲學系系主任,

並讓他們將《新青年》雜誌社

搬進北京大學的校園。

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

被蔡元培聘為圖書館的館長。

毛澤東來到了北大紅樓,

應該算是巧合。

但後來他在回憶中說,

是在北大深入了解到

先進的共產主義的理論。

可以說北京大學是

中國共產黨孕育的地方。

不難想像,如果沒有蔡元培,

中國共產黨,

將何以得到健康、

從容地發育、誕生。

而這恰恰從一個側面,

反映出當時北大的中國思想界、

文化界的重要地位,

處於探索中國自強興盛之路的前沿。

他的「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的主張,

理所當然地,

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

的發祥地,

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歷史。

短短的一段時間,

北京大學就一掃官僚學校的陳腐,

大興「學術」與「自由」之風。

朝著研究高深學問、

培養學問家人格的新型大學邁進。

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的

一代劃時代意義的校長,

締造了中國大學應有的模樣和精神。

1920年,

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

以後各高校紛紛效仿,

一些進步中學也開始男女合校,

甚至同班。

蔡元培,

還樹立了現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典範。

學生蔣夢麟認為

蔡元培先生的做人之道,

「出於孔孟之教,

一本於忠恕兩字」。

所謂「忠」,

是忠於自己內心,

不苟且、不流俗;

所謂「恕」,

是能雅量容人,寬宏大度。」

他不僅贏得陳獨秀、

胡適這樣一些思想先進,

倡導新文化的學者的認同。

也贏得了像辜鴻銘等

思想保守封建遺老的認同。

辜鴻銘個性傲慢,

卻對學生說,

中國只有蔡元培和我兩個好人。

蔡元培與胡適的紅學之爭,

堪稱一段學術佳話——

1921年,

胡適發表《紅樓夢考證》,

矛頭直指蔡元培的

《石頭記索隱》。

要知道,

《石頭記索隱》

是蔡元培半生的成果。

胡適諷刺蔡元培

是用「大笨伯猜笨謎」的方法

研究《紅樓夢》,

是牽強附會。

為了推翻蔡元培的觀點,

胡適到處尋找錄有曹雪芹

身世的《四松堂集》。

正在他求而不得、

心灰意冷的時候,

蔡元培托朋友為他借到了此書。

胡適根據書中的史料記載,

充分證明了《紅樓夢》

是「曹之自述」的說法。

送書上門,

此等雅量,

非君子之風而不能及。

著述等身,

弟子遍及華夏,

言行影響中國歷史,

蔡元培一生卻清貧如洗。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

日寇大舉進犯中國。

蔡元培不得已寄居香港,

生活極端拮据,

生病後竟然無錢請大夫,

1940年3月5日,

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沒有留下一間屋、一寸土,

且欠下千餘元醫藥費。

夫人靠典當衣服辦喪事,

入殮的衣衾棺木,

都是朋友代籌的。

蔡元培去世後,

毛澤東為他題寫的輓聯是

「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當年,

美國哲學家杜威訪問中國,

了解了蔡元培的所作所為,

曾無比感慨地說:

以一個校長身份,

能領導一所大學,

對一個民族

和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

除蔡元培以外,

找不出第二個人。

把一首心曲獻給令世界感動的人,

我為蔡元培先生

奉上的頒獎辭是:

翩翩大儒,曠達天地,無問西東。開闢凈土,定大學之規,樹君子之范,開一代先鋒。引民主之風,撒自由之雨,創革新之春,澤被後世。以知識孕育富強,以學問奠基未來,鑄民族之魂。

你的呢?

我是有底線的 @語岩文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簡語文 的精彩文章:

梅貽琦:梅香清華

TAG:簡簡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