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應對能言善辯言辭犀利之人:宋太祖趙匡胤有妙招

如何應對能言善辯言辭犀利之人:宋太祖趙匡胤有妙招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如果我們是比較口拙之人,如果碰到一個能言善辯言辭犀利的傢伙,你會心裡有點發怵,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鬥不過他,於是感覺氣勢上先輸人一等了。

在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尤其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外交使節的說話就很重要,首先就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所以外交官往往都選才思敏捷反應機敏之士。

但有時候事情的發展也不盡然,所謂拙能勝巧,或者叫弄巧成拙等,就是這方面的極端例子。

在我國的宋朝時期就由宋太祖趙匡胤製造了個以拙勝巧的案例。早在北宋建立之初,南唐李氏的國家還沒有臣服,和北宋之間是對等的國家間關係。當時的南唐有三個博學之士,都姓徐,其中以徐鉉最為厲害,而北方的宋人大都知道他的大名。

有一次南唐派徐鉉出使宋朝,宋朝這方要有人出面陪同。但因為徐鉉伶牙俐齒博學多才,所以宋朝這邊為找不到一個同樣才思敏捷之人而發愁。宰相最後把這個難題交給了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不愧是有為之君,大手一揮,這個問題好辦,他從殿前侍者中找了一位不識字的,然後說就是他了。

因為是皇帝欽點的,大臣們雖然驚訝,但也不敢吭聲。

於是徐鉉來了以後這位侍者就天天陪同著到處走走看看。一路上徐鉉照樣侃侃而談,充分展示了其博學多聞的學識,但因為這位陪同者不讀書不識字,根本就聽不懂徐鉉在說什麼,於是乎只能唯唯諾諾地敷衍。而徐鉉因為不了解這位侍者的虛實,總要想方設法地套他的話,但侍者只是不吭聲,不搭腔。

呵呵,這就像熱臉貼了冷屁股,剛開始徐鉉還有勁說,後來越來越沒意思,他也就懶得說了,自己本想借著出使宋朝的機會展示一下南方士人的風采,無奈碰到了不解風情之人,奈何!

中國人有句話叫大智若愚,宋太祖趙匡胤妙招應對聰慧之人,以拙勝巧,算是另類的大智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常常說溜須拍馬,原來是兩個詞合起來的

TAG:張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