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誰殺了這個孩子?-談親子關係中的關鍵因素「情感連結」(1)

是誰殺了這個孩子?-談親子關係中的關鍵因素「情感連結」(1)

01

一切為孩子

最近我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邀約,不論邀請我的從幼兒園到、中小學、金融機構、到大企業,幾乎所有對課件的要求都是聚焦在兒女身上。

從了解兒女成長的心理發展、理想的教育方法、家長絕對不可以做的x件事、如何消除焦慮、怎麼減壓;幾乎應有盡有,似乎家長已經卯盡全力,做到了一切為孩子,為孩子的一切。

有誰知道為什麼?

只是,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家長參加的培訓課越來越多,教養兒女的書也越買越多,基本的育兒道理也可以朗朗上口;可是親子關係卻沒有顯著的改善,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地方我們沒有注意到?」

在最近的一個親子講座里,我問了家長三個反思:

1.你覺得你的孩子經常是快樂、積極正面的嗎?

2.你認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3.你覺得兒女懂得尊重父母嗎?

哪裡我們輕忽了?

父母的答案令人比較喪氣,因為正面的不多。這說明了父母的努力,只是一定還有忽視了的地方,而且是極為重要的地方,並且對於「它」的忽視或是輕忽,有時嚴重了會帶來難以挽回的傷害。

02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個事件——跳樓的幸福孩子

2017年5月5日,初中學生李梓豪從家中11樓跳下。隨後,他的媽媽因為悲痛欲絕,也跟著跳樓身亡。在他的遺書里,透出一種深沉的絕望,他在遺書中寫道:

「我這一生,從來沒給你們爭過光,有時還老惹你們生氣。希望你們不要記恨我,我只想說,能做你們的兒子,我很幸福。我要對大家說,謝謝你們一路陪伴。我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一切都因為我。」

讀出了話中話沒?

我問在座的家長們,「你讀到出了什麼?有什麼觸動?」回應中沒有人指責李梓豪,只是覺得好可惜,為他惋惜,也為隨之跳樓的母親感到心疼。然而卻沒有人讀出遺書中孩子的感受,那份絕望的感受。

這也是我今天先要說的重點。我們作父母的太忙於「用自己的方式」、把「覺得能為孩子好」的本事都使出來了;卻很少人會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重要,只要是孩子需要的,不一樣不缺、一點不少嗎?

跳樓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不知道各位試過沒有?在一個高樓的屋頂上朝下望,是不是會有點腿軟害怕的感覺?我會。若能體會這個感覺,我們要想一想,心裡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克服這個恐懼往下跳?這可不是一個簡單切菜吃瓜的事。必須真是心裡絕望,扛不住了,才能出此下策。

這是衝動的決定嗎?

再多想一點,李梓豪的跳樓是個衝動莽撞的決定嗎?事關生死,衝動的可能性應該很小;就遺書來推斷,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平時他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顯露出他的無奈、無助和絕望嗎?我不會相信沒有。當然孩子可能不懂怎麼和父母交流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是他已經試過了,只是父母沒有留心,或是不認為孩子的感受居然到了這個無法承受的地步。

03

當「情感連結」斷裂時

當親子關係中的兒女內心的感受或是強烈的情緒,無法得到父母的理解或重視,此時父母「為孩子」做再多的事,對於兒女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了。我稱之為親子「情感連結」的斷裂。

這個斷裂對於孩子是致命的,或是置兒女的一生於一個長久巨大的傷痛之中。

我再進一步說明一下,有些家長不解,遺書中李梓豪會說「我很幸福。」還有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一切都因為我。」這是怎麼回事?既然覺得很幸福,為何還會跳樓呢?其實這是他遺書中的關鍵重點,也正說明了他的絕望。

一個好孩子的絕望決定

就因為他看見了父母為他長期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但是他無法達到父母對他的期望,無法為他們爭光,有時還惹他們生氣。他知道有這樣待他的父母是有福的,「應該」是幸福的,然而他扛不動的是那份「期望」;而這個他無法完成的任務使他從對自己失望走到了絕望。

既然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那為何還要把這個痛苦地、毫無意義地延續下去呢?更貼切地說,為何還要父母繼續失望下去,繼續付出呢?不如就停止在這裡吧!相信這是他在遺書中想表達的。

可惜我不是尖子

如果他是個「尖子」,學習上一直可以光宗耀祖,那基本就不會有悲劇的發生。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能力低下所引起的,他當然會想到自己自殺之後,父母可能會有很大的內疚、自責,這也是為何他在遺書最後,寫下「這不是任何人的錯,一切都因為我。」

希望這兩句話能消除或減輕父母的傷痛;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母親的隨後跳樓自殺,說明了自己對於孩子的自殺是多麼的痛惜,也可能覺得讓孩子受了這麼多的罪的巨大內疚;孩子既然走了自己也就失去了生趣,當然也可能無法承受未來生活中的痛悔與空虛。

04

這裡是其他方面的後悔葯

當初若是李梓豪的父母懂得去了解孩子的內在感受與情緒,這個悲劇是可以預先防止的。現在有不少親子課程已經在教導父母去關注兒女的情緒,更好一些的課程會提到要滿足兒女的情緒需要。然而,親子的「情緒連結」卻·很難就是上過一些課就可以建立的,因為它還牽涉到雙方滿足彼此內在需要的互動模式;特別是父母對兒女的。

封建思想依然在影響

我們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中,基本上不存在在上的有需要關注在下的感受這個東西,因為沒有必要;聽過皇帝關注過大臣、嬪妃的感受嗎?道過歉嗎?當父母的也就少有關注兒女的感受,甚至對孩子的情緒多有責備倒是常有的事。

如果我們大人還不開始注意如何維護與兒女之間的「情感連結」;可以預見的是還有其他的李梓豪會陸續出現。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下次再談!

歡迎留言,給我們反饋。

現在開放和本文相關的提問,如果你有有關戀愛交友、夫妻關係的問題,並且願意游老老在微信公眾號上公開作答的,歡迎提出。為了能回答得準確,提問請不要少於100字,提問主要內容請包括:

1、事件(發生了什麼?)

2、這個事件對你們關係上的影響

3、你的期望

我們不能保證接到提問就立即回復,但會儘快處理,公開回復。謝謝!

(為保護隱私,請勿使用實名提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人生心理顧問 的精彩文章:

TAG:幸福人生心理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