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養的土雞,為什麼也不好吃了?
現在很多都是飼料雞,當然不好吃,但題主說"為什麼也不好吃」,所以我認為題主所指的當然不是飼料雞,而是指農民家裡面養的土雞,那為什麼也不好吃呢?
難道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不出以前的香味了?難道也是吃的飼料或者什麼快速增長劑?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民家裡面養的雞,都是留著自己吃的,很少拿來賣,每家每戶都有十幾20隻,30隻以上的已經算多的了,養的雞都是過年過節一家人自己吃的,所以不會用飼料餵養,快速增長劑更是不可能的,都是吃野食和吃穀子長大的,那為什麼也不好吃了呢?
因為現在農村農民家裡養的雞鴨,都是從農貿市場雞販子手裡買來的「小毛毛雞",有的甚至是養了一兩個月的半大雞,不單單是雞,鴨也是一樣,說準確一點就是品種不同,是農民養的沒錯,吃穀子長大的也沒錯,錯就錯在這是飼料雞的品種,哪怕是吃野食和吃穀子長大,也依然沒有那種土生土長的土雞好吃!沒有那種土雞的味道!
所以很多人說是用飼料喂大的,也所以你去農戶家裡買土雞,農戶都說這是土雞,從沒有吃過飼料,他沒騙你,只不過他不知道品種不同,味道也就不同,就不好吃了這其中的原因。
那為什麼現在的農民,大部分都去市場買小雞小鴨呢?
因為方便,只要養過雞鴨的都知道,真正的土雞從孵化到小雞出生這一個多月是最關鍵的,每隻土雞一次最多只能孵化20多個蛋,能夠出到15隻小雞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三分之一是孵不出來的,這孵出來的15隻小雞,有一半能夠長大就已經很不錯了,特別是第一個月,有些體質差的會被淘汰,母雞天天帶著小雞在外面找野食,有的迷路了,有的會被野草叢困住出不來,最主要還是被老鼠吃掉的更多,有時候貓也會吃,一窩小雞長到最後,只剩幾個或者全軍覆沒都有,成功率太低,所以農民都不願意自己孵小雞。
以前是因為市場上沒有專門賣小雞的雞販子,沒有辦法只能自己孵,後來市場上有了雞販子,這些小雞小鴨都是從大型孵化場販過來的,品種更好,成活率更高,當然長得也更快更大,一出市場就被農民所接受,所以現在大部分農民家裡養的也都是這種雞鴨,品種不同,哪怕是吃的野草和穀子長大,也再也沒有那種真正土雞的味道了。
那麼現在還能不能買到真正的土雞呢?能,但很少很少,我們這個村我也只聽到只有一家人,一直用老方法孵小雞,都是自己留著的,從不拿來賣。


TAG:博心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