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1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1

《往生論注》

講述:大安法師

地點:廬山東林寺香光講堂

《往生論注》2

阿鞞跋致就是你斷見惑、思惑、塵沙惑。你在初信位修一萬大劫到十信滿位,破一品無明,這時候你才是阿鞞跋致。如果以善財童子一生成佛的經歷來表法,就是他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這是十信位後心。然後文殊菩薩介紹他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首先參訪德雲比丘,在德雲比丘座下得念佛三昧的這樣的方法傳授,才得到圓教的初住。所以在這個時代要我們靠自力去求阿鞞跋致,這就難。這個困難有很多原因,這裡把它概述五條,這叫「初捻五三、已示意義」。初捻就是大概可以捻出五條來表示他求阿鞞跋致困難的這個意思。那這個五條應該說是高度的概述,就在現在我們都能夠用它進行一些分析,還真是千真萬確。第一是「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就是指佛教之外的,心外求法的這些宗教、學派。在印度可能就有九十五種外道吧,著名的有六種外道。這些外道也不是說它是邪惡的,他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宗教,也是向善的,所以它的相(就是表現形態),它的相狀也是勸人為善的,也是要談持戒的、談博愛的。但是這些外道所指向的不是究竟的出離,所以他做這些慈善、仁愛這些事情,就會混淆菩薩的無上大法。那菩薩法是什麼?菩薩法他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簡單地做些慈善事業和一般性的仁愛精神。他要讓我們出離三界的輪迴,圓成自性本具的佛性。所以菩薩法他是在這個世間當中最高妙的法,最終極的生命關懷,是給予眾生真實之利的大乘佛法。那其他的宗教(外道)可能他做那些東西也比較得人心,但是它不能究竟解脫,他還是在輪迴裡面不能出去。所以你把這個外道表現善的一面推崇得很高,甚至跟佛法相等,甚至他比佛教強,由於他有群眾性,你就可能對菩薩的這種妙法、大法,就有一個結垢。現在你看看,像法。一輪一。功,它這麼一宣傳,它的理論體系跟那些外道精緻的體系還遠遠不能相比的,但是它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而竟然狂妄地說,只有它能度人。你說它能度什麼人啊!自己還沒有度,怎麼能度人?這些外道、這些氣功之類的還會裝點自己,搞成一個聖人的樣子,搞一個光環,自己坐在蓮花上。諸如此類。那一般的人,沒有判別水平的人就覺得了不起,比釋迦牟尼佛都偉大。這些將會很多,還有很多新興的宗教,雨後春筍般地出來。這個附法外道這些邪知邪見,它有個共有的特點,就是它秘密,它不公開。然後用它那套東西來籠罩信眾。再就是它離不開名聞利養、五欲的享受,沒有持戒意識,這些都是邪法。第二種是「聲聞自利,障大慈悲」。聲聞的行人他有道行,了解輪迴之苦,趕緊要出離,所以他念念是要觀照苦、空、無常,對空、無相、無著這樣的空性有好樂,一旦他破見思惑、證人我空,就會取證。所以他取證,自己倒是挺舒服了,「長揖三界,不受後有」,但是他是自己得到利益,他生不起大慈大悲之心。那麼一個菩薩,只要眾生還在輪迴,他是不能夠安享涅槃的,他一定要救眾生的。所以他隨形九法界,他莊嚴凈土,饒益有情,留任度生,都是由於他大慈大悲。如果聲聞人心量擴展不了,先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就障礙大慈悲心。第三條就是「無賴惡人,破他聖德」。無賴的就是那些混混,這些惡人常常對修道人、有道的人產生嫉妒,設置障礙。這種障礙的設置,有時候都是很厲害的。這些惡人會抱團,他的小集團的抱團的力量很大,使那些有道德的人還呆不住。以後末法越來越後的時候,往往有道心的比丘在寺院呆不住,所以他會走向深山老林。我們看到,這些無賴惡人甚至有時候對佛教的形象破壞非常之大。前段時間我弘法到一個地方去,人家很多賓館和飯廳看到出家人都用鄙視的語言驅逐。為什麼?就是那個地方有很多假和尚在那裡坑蒙拐騙,把人家騙得很慘,所以自然人家對出家人非常反感。所以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這些假和尚有些時候騙到國外去了。他搞個旅遊簽證到新加坡、到馬來西亞。為人家那兩個國家的華人,對出家人都比較恭敬,都會給很多供養,於是他覺得給供養都很方便,搞個旅遊簽證在那裡騙半個月回來;回來之後再弄個旅遊簽證,再騙半個月。騙多了人家就知道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到海外弘法,有時候人家都不好意思:你也是從中國大陸來的?」這都是讓我們也很難為情的。第四是「倒善果,能壞梵行」。就是他修行不是真正的了生脫死的這種出離心,可能他就是想通過修點行,得人天福報。就好像孫陀利難陀看到天女那麼漂亮,結果說你做比丘持戒,以後就到天堂享受這些天女。他覺得這很好,我還是出家持戒,以後想到未來有那麼多天女。他的善惡就顛倒。顛倒什麼呢?等天福享盡,要下地獄油鍋裡面去。你看孫陀利難陀這樣的一個經歷,這就是「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在凈土宗來看,一個持戒念佛不求生凈土的人,他下一輩子會感得大福報。大福報之後,他藉助他的財富、權勢,就有可能造作種種的惡業,那麼第三世就要下地獄。那這個梵行,狹義地說是離欲的梵行;廣義地說,就是一切大小乘的這些修道所要求的這種行德。如果你修行的動機不正,或者最終沒有達到目的,這樣的三世怨,那就叫「顛倒善果,能壞梵行」。而且修道常常成功的概率會小,而退轉的情況會很重。《無量壽經》裡面講到有一些大乘的行人他修行通途的佛法能生廣大威德,這樣的一種德行。但是由於這個念佛法門沒有聽聞過,就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一退轉可不是壞梵行了嗎?第五條就極為重要了——「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就是他只是靠自己的力量來修行,持戒、禪定、開發智慧,六度萬行,或者修四念處、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一般地,他一上來他會很自負,覺得我怎麼怎麼了不起,我靠自己力量就能證到什麼什麼!他靠自力,這裡對他力的加持,他還看不上眼,不需要,好像還是怯弱的表現。他一定是眼空四海、目空一切,大丈夫氣概——高高山頂行的這種氣概,不需要外力的加持。但是這種情況最後的顯現是什麼呢?我們可不是正法時代的修行人,我們面臨的是五濁惡世,外面的誘惑非常巨大,裡面的煩惱非常厚重,叫做「染心易熾,凈德難成」的這麼一種時代,你靠自己的力量,自己有什麼力量呢?可不是通身的業力,你靠這樣的業力想要破煩惱、破無明證佛性,那真的太難了。所以這個五種困難的情形,這樣的事相是觸目皆是啊!曇鸞大師所處的那個六朝時期是這樣,現在可不是還照樣觸目皆是嗎?正因為有這五種難行的內涵,就有種比喻。就好像你在陸地上行走,到達目的地是要靠你的腳去步行的。這個步行就很辛苦,目的地很遙遠。《法華經》講成佛的地方是五百由旬的地方,但一般人看到五百由旬這麼遙遠的地方,他都心生怯懦,不敢走啊!所以為什麼要由一乘法開出二乘、三乘,要施設化城——在三百由旬的地方變化一座城,然後善巧方便地告訴你,你不要害怕遠,並不遠,你看都能看到輪廓了。實際上是三百由旬的地方的化城。那麼,你說步行,就好像你從東林寺讓你步行到北京去,你會覺得比較困難,東南西北有時候還搞不清楚。說不準叫你到北京去,你還到西安去了呢!它很辛苦,而且很難達到目的。由這個難——這就指自力的通途法門之難,再來比況念佛往生凈土成佛之易,這就談易行道了。這個易行道有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但」,只要,沒有任何其他的附加條件。大家理解這個「但」,這裡就不談你其他的行持了。「信」,談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凈土法門尤其重視「信」,信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信心是你進入凈土法門、成就凈土法門,乃至於成就菩提道全過程的徹始徹終的一個重要要素。「信佛因緣」,你看「信佛」,我們都是三寶弟子,試問,我們是不是信佛?什麼叫信佛?什麼叫因緣?首先我們從一種很質樸的層面來看,「信佛」在凈土法門,你首先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凈土一法是真實的,他是一切種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他能夠了解法界的真相,和盤托出。然而,釋迦牟尼佛又是滿足大慈悲之人,知道這個法門對我們眾生有巨大的利益。所以,五時說法,無問自說,不斷地宣說。首先要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話真實不虛,其次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凈土,以他名號度眾生的這種法門,能夠給我們眾生真實的拯救。那麼,如果談這個「信佛之因」和「信佛之緣」,進一步我們要有自信——信我們當下介爾一念本具佛性,這佛性就是我們的正因佛性。這個正因佛性,但汩沒在我們的無明分別煩惱裡面,他透顯不出來。所以這裡面,這個「信佛之緣」就很重要。如果說「信佛之因」是對自性佛的相信的話,那「信佛之緣」就是對他佛的信心。這種緣就是增上緣、強緣。這種緣具體在凈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是六字洪名。我們雖然有正因佛性,但如果沒有這個緣,這一佛性出不來!所以《法華經》講「佛種從緣生」。每個眾生都有佛的種子,但一定要從緣而生起來,這個緣就是他力的一種引發。就從他力的引發這個層面來說,有時候緣是決定因素:你離開這個緣,我們的正因佛性出不來。所以我們了解這樣的「內重已靈,外慕諸聖」、了解阿彌陀佛的增上緣四十八大願是拯救我們的強大的力量。他的四十八大願的核心是施設凈土,接引我們往生。於是順應這樣的佛意,我們也發出跟彌陀願相應的那個願,就是願往生凈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就是要接引我們到極樂凈土,那麼我們又發了一個願——願意去。這兩願形成一種同構對應的關係,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大磁場,我們的發願就像小鐵針,這個磁場一定會攝受、吸攝這樣的針。這個針能過去,是藉助那個強大的慈悲的力量,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乘托阿彌陀佛大願的力量,願力。談這個願力,是談他的因果。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薩的時候,稱性發了四十八大願。無量劫積功累德成就願的時候,他就產生了一種力量。當這種力量產生的時候,這就是果地上的一種功德的展示。如果這種展示可以更廣闊地展示佛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以及無量的果地上的功德,在阿彌陀佛的願力當中,都能夠完整地含攝。所以乘佛願力,我們就能夠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不管我們的業障有多重,阿彌陀佛的願力都能令我們往生,而往生的是清凈土,不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穢土,是凈土——清凈的剎土。這清凈的剎土可以表述為一真法界,可以表述為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當下也就是常寂光土。那麼,按照一般的因果來說,具有煩惱的眾生是不可能到實報莊嚴土去的。那在這個凈土法門當中,他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就是一個業力深重的、一品煩惱沒有斷的業力凡夫,他可以到實報莊嚴土去。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分析了。按天台家的分析,極樂世界也可以分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但這種分別的四土是根據我們往生者業識的心所變現出來的而論。那就極樂世界本土的特質來說,他就是阿彌陀佛願心所顯現的清凈的剎土,法性土。所以,這裡面的互動就是,我們凡夫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就等於往生到上三土。如果在我們這樣的世間,你業力凡夫在自己自業所感的那個穢土,你是不可能見到方便有餘土的聲聞聖者的,更是見不到實報莊嚴土的等覺菩薩。但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竟然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就說明這四土也就在一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乘托佛的願力,去的地方是菩薩才能去的地方。所以這樣也就是討論到,我們往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是什麼身份呢?這就是不可思議了。你說他是阿鞞跋致菩薩吧,他又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去了就是阿鞞跋致菩薩,具有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六種神通、分身他方世界、得種種陀羅尼等等,他都具足,不退轉菩薩的功德啊!所以他的身份就是非凡非聖、既凡既聖,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這就不可思議了!往生的是凈土,並且西方極樂凈土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住持。願力住持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是阿彌陀佛光明所加持。一去之後,這個願力其中有一個第十一願,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國中天人」,他到了極樂世界之後,都能得到大乘的正定聚,都能夠直趨大乘的涅槃的佛果,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的話,「我」就不成正覺。那現在這個法藏菩薩已然成為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願力就會兌現。我們只要往生,就能入到大乘正定之聚。那就不是不定聚,更不是邪定聚了。這個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那這樣的一種勝妙,就一個比喻。就好像水路,你不是從陸地上步行,而是在水上乘著船,快速地到達目的地、彼岸。所以這就是一個快樂的行持、安樂的行法。那「乘船則樂」,這個船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我們只要「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這樣的心態來執持名號,也就等於拿到了船票。拿到船票,你坐在船上,閉上眼睛就去了,不需要你睜開眼睛要辨認東南西北。因為這條船是阿彌陀佛用無量劫以來製造的,比這個世間的航空母艦還要精密。而且他的舵手是阿彌陀佛,他知道這個海裡面的情況,會讓我們一帆風順到達極樂的、涅槃菩提的彼岸。這兩種情形,加以了一種判設之後,就總結。《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這是天親菩薩注的《往生論》,就是大乘佛法當中的極致。大乘佛法有通途的,比如我們講藏、通、別、圓,你通教他也是大乘法,通教、別教、圓教都是大乘法。而凈土易行道,乘佛願力往生凈土、快速成佛,這是大乘圓教當中的至極的圓教。蕅益大師有個判設——圓頓中至極圓頓,就跟天親菩薩講的「上衍之極致」,這種一曲同唱、千里同風。那麼這樣的念佛往生、快速成佛之法是得不退轉阿鞞跋致的風航。這個風航怎麼理解呢?就是他有一個前提,就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信阿彌陀佛的這樣的信心,發願。這樣往生你就很容易,因為你是乘著佛的願力往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夫往生。那這個往生容易是比喻成航船。就好像我們要渡過這個生死大海,生死大海自己游泳不過去,沒有這種游泳的能力,但是得到了一條航船,而且是巨大的航船。這航船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施設的船,有時候叫大願船。然後這個船還有導航的,兩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勸贊——勸勉、讚歎、發起;然後這條船還能夠揚帆、順風,這就是十方諸佛來護念、加持。所以這個風航,扯著帆、順風的航船,你說它有多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他就必定能夠快速地到達解脫的彼岸。一到彼岸,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這就是不退之風航。注意這個風和航船這個意思。下面就是對這個經題進行解釋。我們剛剛講到不退之風航這一段,就等於是曇鸞大師註解這個《往生論》的一個引言、前言。而這前言是非常玄妙的一種綱領性的討論——提綱能夠挈領,綱舉才能目張。我們也就可以看到曇鸞大師他是遠承著龍樹菩薩的思想過來的。為什麼中國的凈土宗的教理有他的純正性?他是有來歷的。首先凈土的經典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處處宣說的,可不要認為凈土經典是後來人會集的,不是佛說的。如果這樣說,那就徹底否定了凈土法門的這種可信度了。那每個經分明說六種證信:一時佛在什麼什麼地方。這都是記錄得非常千真萬確的,是佛在世的時候就宣說的。那宣說之後,這個法門在古印就廣為流傳。馬鳴菩薩出生在佛的正法的末尾,在公元大概二、三世紀的時候,作《大乘起信論》就談到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問題。有人很奇怪,說《大乘起信論》是偽經。其中一個依據就是說,馬鳴菩薩如果造論,不可能說要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於是這就是偽經。你看,有時候聽他的這種分析都是覺得很可笑。那馬鳴菩薩在那個時代就彰揚著凈土法門,龍樹菩薩也是這樣地推崇,天親菩薩也是在佛滅度之後九百年的時候(作《往生論》)。天親菩薩作《往生論》大概時間是在中國的西晉這個時代所作的。也就是說,凈土法門在古印、西域一帶已經廣為流傳了。那這樣的古印的凈土教是有他的原汁原味的一點,在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這樣的傳承之下,來到了中土。那應該說曇鸞大師就是這樣的傳承的核心人物,所以他遠承龍樹和天親菩薩的這樣的一個凈土思想,又經過天親菩薩法系的菩提流支。他們親自見過面,面授凈土的機理,用他的一生的宗教實踐去驗證,而且往生瑞相卓著。所以這樣的一種生平和思想,對以後……為什麼道綽大師和善導大師,他們一往情深地修行凈土,是跟曇鸞大師的這樣的思想和修行密不可分的。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曇鸞大師確實是中國凈土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堪稱是祖師級的人物。那曾經有個觀點認為:為什麼曇鸞大師沒有作為十三代祖師(之一)?我們也曾經做過討論。大概是由於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他們的思想比較一致,然後就在三位大師裡面選擇了一個代表人物,就是善導大師。其實當我們想到善導大師作為凈土宗第二代祖師的時候,我們就會思惟到,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比較直接地把曇鸞大師的思想把他繼承下來了。曇鸞大師的思想又比較在法義上把古印的凈土教的精髓給他傳承下來了。我們是這樣去理解這段歷史。曇鸞大師對凈土宗教理的建樹,功績是非常巨大的。這一段玄言談完之後,就接著來談這個題目了。題目首先解釋「無量壽」。「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了,就是極樂世界如來的別號。這個別號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王舍城就是講《無量壽經》的地方)耆闍崛山,及舍衛國(舍衛國就是祗洹精舍,講《阿彌陀經》的地方),在這個《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法會上,有聲聞聖眾、有菩薩聖眾,有天人、大眾,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的這些天龍八部參與。在這樣的盛大莊嚴的法會上,釋迦牟尼佛內心充滿著愉悅,是看到與會大眾信佛的因緣成熟,能夠信受接納凈土往生一法這個極難信之法,能夠擔荷——這個擔荷是智慧甚深才能夠擔荷得起啊!所以佛是不失時機地觀察眾生的根機。當眾生堪能擔荷這個出世大法的時候,佛是不失時機地宣說。所以就宣說阿彌陀佛的功德:因地的發願,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最後庄嚴的他的正報、他的依報,他的以名號度眾生的這種方法。所以這個凈土經典,就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作為經典的體。我們知道,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那麼凈土經典是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為他的本體、體性,也就是說這個名號就是實相。所以我們了解凈土法門,你對阿彌陀佛的名號要加以不斷地思惟,這裡面義理太深邃了。我們理解這個名號越深,我們提起這句名號的親切感、得到這個名號的功德就越深。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音聲符號,這是阿彌陀佛因地當中施設的一種音聲名號,這是用他無量劫積功累德來莊嚴、來結晶的名號,這是普度九法界眾生,讓他了生脫死、究竟成佛的一個名號。所以就以這個名號作為經題。那麼,天親菩薩就是理解到這層意思,就是信受奉行釋迦如來的大悲之教。剛才講,所有大乘經典你都可以說是大悲之教。但是凈土法門這種大悲顯得更突出。諸佛如來悲憫我們這些眾生在六道輪迴的沉淪、掙扎、不能出來,所以他的那種悲心透徹骨髓呀,所以阿彌陀佛施設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不失時機地宣說,這裡面透顯著多麼深重的大悲在裡面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凈土法門才是徹底體現如來的大悲心的一個教法。那天親菩薩能夠領會到這個教法所內具的那種深重的同體的悲心,所以他就依據著凈土的經典來作這個《願生偈》。同時,《願生偈》他的「五念門」的施設,文句非常簡煉、像詩歌一樣的意境,一般人不一定能理解,所以又造長行來重新對這個偈頌的義理加以展開,是這樣來構成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的精彩文章:

TAG: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