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千億美元之後的隱憂

華為千億美元之後的隱憂

華為2018年銷售目標在達到千億美元

華為從來不缺話題,有部分話題是外帶,如前一段時間華為手機被美國政府禁止進入美國市場; 一部分是自帶話題,如2017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人民幣(大約是894億美元); 剛剛網上流傳出來華為在2018年的銷售目1022億美元,如果真的可以實現1022億美元,華為從此踏上千億美元高科技公司(這個是曾是IBM),這個將是一個分水嶺。

按網上的圖片來看,華為實現1022億美元來看還是比較客觀,企業業務大約是106億美元,增長26億美元,同比要增長30%左右;運營商業務應該沒有增長,還是450億美元;消費者業務在2017年的全年的收入大約是2360億人民幣,按2018年的美元推算回來,估計是2850億人民幣(441億美元), 也就是增長30%。其它25億美元。

華為千億美元之後的隱憂

應該來說華為的2018年的1022億美元,算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相比2017年也就是增長14%左右,是最近5年增長最慢的一年了,我先不談華為的成績,看看華為未來的風險在哪裡?

首先是運營商業務已經不可能再增長了,華為的主要運營商業務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個極限了,美國市場短期內肯定進不去,日本、澳洲市場的主流運營商也進不去,這幾個是全球比較大的市場,所以按現有的存量再想擴大份額已經是困困重重了。同時有一個消息就是三星電信市場突破了美國和印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市場,三星和JIO合作,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吸收了1億用戶,使得印度原有幾個的運營商要麼關閉(Reliance, TATA),要麼合併(沃達豐),三星以後將是華為在運營商業務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因為三星已經找到了根據地:韓國、美國和印度,以及後續的日本和澳洲; 加上它自己的晶元以終端的優勢,將會吸收愛立信和Nokia退出來的市場, 特別是在5G市場上。

而華為的企業業務目前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思科,惠浦,戴爾和華三,2017年的華為的企業業務的銷售大部分還是來自於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大約佔到全球的銷售的60%左右,而目前中國市場已經到份額第一,絕對優勢 的地位,如何再提升也是一個難題; 海外市場相比于思科等老牌對手,體量還只是他們一個零頭,也就是30億美元,相比較於思科美國之外的市場大約是250億美元,這個註定是一個不對等的戰爭,更加雪上加霜的事情,就是Amazon等雲服務的提供商加上這個混戰,一方面市場在縮小,另一方面市場越來越對華為不利。

消費者業務目前發展非常良好,只有這塊業務超出來任老的預期,從原來不看好,到試水,再到現在的大發展,但是華為的手機業務也是不容樂觀。按華為官方的說法,2017年一共銷售了1.53億部手機,但是其中1億部是中國市場銷售出去的,也就海外只是銷售了5000萬部手機。對於小米,小米在印度2017年的第四季度銷售了近900萬部手機; 同時小米在幾個海外人口大國:印度,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銷售比較好,如果進展一切正常的話,小米可能在海外首先超過華為。同時中國的手機市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了;對於前有猛虎(蘋果、三星),後有追狼的情況下(小米),華為手機能走到哪裡,估計還是有很強的隱憂的。

華為千億美元之後的隱憂

其實華為最大的隱憂來自於其它,在2018年預測當中,25億美元來自於其他, 其中應該包含了晶元業務,電源業務,以及雲業務。2017年華為並沒有公布來自於雲業務收入,估計應該是少得可憐,所以2018年雲業務再怎麼增長,我估計也不會超過1億美元,相比較國內的阿里雲120億人民幣的收入,差距太遠,如果華為的雲業務在未來的二三年當中跟不上阿里雲業務,就不會再能跟上了。要知道思科雲業務失敗了,惠普雲業務失敗了,IBM雲業務也失敗了, 到目前為止傳統的IT企業做雲業務全失敗了,我們不能在華為的雲業務有太高的期待。如果雲業務不成功,華為未來2000億美元的預期將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大家怎麼看待華為的未來?可以增長到2000億美元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