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入冬以來的流感,讓兒科醫生和孩子、家長都筋疲力盡。一邊是抱著高燒的孩子苦等數小時的焦慮家長,一邊是連續工作十幾小時顧不上吃飯喝水的兒科醫生護士。還好,寒假即將開始,春節假也快到了,人群聚集性減少,全國各地流感活動強度將逐漸降低。

由於「遇見呼吸之道」專欄的採訪,這段時間我頻繁出入兒童醫院呼吸科診室,跟訪了北京、上海兩位呼吸哮喘名醫陳育智教授和鮑一笑教授。

首都兒研所84歲的陳育智教授,是我國兒科哮喘界泰斗,至今還活躍在學術界一線,並堅持每周出幾次門診。

一個天氣嚴寒但陽光明媚的上午,我陪陳教授去兒研所對面的日壇公園走走。我們從烏央烏央的門診大廳里擠出來,一路上還不斷遇上帶著孩子往裡走的家長。陳教授就忍不住對我說:「這孩子一看就啥事兒沒有,到醫院來都是發燒咳嗽,交叉感染更麻煩。」

公園裡所見之處都是健身的老人,陳教授感慨:「一路之隔,公園裡多好的環境,卻看不到一個孩子來這裡玩,要麼怕冷呆在家裡,要麼就擠在對面的醫院裡。什麼時候這裡的孩子比醫院多了,解決孩子健康問題才算是做對了。」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鮑一笑教授,是全國兒童哮喘協作組組長、上海醫學會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兼呼吸學組組長。在他的門診,他時不時要「勸退」家長,尤其是兩個帶著新生兒來就診的。因為孩子咳嗽,他們在別處已經做了很多的檢查,開了很多的葯,甚至還拍了胸片,鮑教授則花了很長時間勸他們「孩子沒事,到此為止,不要再治療,不要再看醫生了」。

兒童看病難是個不爭的事實,主要原因是兒科醫生短缺,但另一方面,家長們對孩子發燒咳嗽過於恐慌,一有風吹草動就急著往醫院跑,使得本來就短缺的兒科醫療資源更加不堪重負。

我也有一個8歲多的女兒,我能體會孩子生病時父母的焦慮心情。當我聽了鮑教授在門診中給家長們耐心解釋,以及對發燒、咳嗽從生命層面的透徹解讀之後,我受益良多,在此與大家分享。

了解病毒與人體的戰爭、發燒咳嗽的本質,我們能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也就能更從容地面對孩子的發燒咳嗽,保持著理性不盲目跑醫院,不僅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減少過度醫療,也能把寶貴的兒科專家資源留給更需要的重症患兒。

正如鮑教授所說,「孩子有問題不會作假」。

【重要提醒】:

如果孩子起病後2-4天病情逐漸加重,持續高熱3天以上、咳嗽劇烈、氣急、呼吸困難、嚴重嘔吐、嚴重腹瀉、精神萎靡(孩子變得安靜、不頑皮)等,應警惕併發症的發生,此時病情多發展迅速,務必及時到醫院就診!

【不要焦慮!信任醫生!】

本文整理的三個門診故事,是在醫生充分問診後,針對個體的說明和處理,請勿對號入座。希望其中的知識點對大家有所啟發,幫助我們控制焦慮,只有這樣,才能給醫生足夠的信任和空間去做正確的處理,否則雙方都會陷入「就怕萬一肺炎」的恐懼里而過度干預。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鮑一笑教授在門診中。湯彥俊/攝)

戴 戴:家長最怕孩子發熱、咳嗽,很緊張焦慮。

鮑一笑:呼吸系統有三個主要癥狀是咳、喘、痰。其中大家最擔心的是喘,第二是長期咳嗽,第三是痰。一有咳就吃止咳藥,一種不夠就二種,甚至三種類似的葯同時使用,這並不恰當。發熱不是呼吸系統特有的癥狀,但往往是家長最擔憂的癥狀。

戴 戴:從新聞里看到,這次流感中輸液的人依然很多。流感的咳嗽、發熱,什麼情況應該輸液,什麼情況不要輸液?

鮑一笑:不要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輸抗生素無效,除非有細菌感染依據。目前抗流感病毒藥物主要是口服奧司他韋,對甲型、乙型流感有效,發病48小時內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等。輸液與否應根據病情來定,但可以肯定地說,門診中大多數患兒不需要輸液。

戴 戴:很多發熱的孩子來了,如果沒有持續到3-5天,也沒有合併喘、精神不好之類癥狀的話,您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去做過多化驗檢查,甚至希望他們少來醫院。

鮑一笑:沒錯,孩子的感冒多數都會自己恢復的。普通感冒一般病情比較輕,無併發症的話,病程為自限性,也就是說只需要對症治療和休息,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自愈。近期乙型流感流行,相較於普通感冒,病情相對比較重。輕症流感一般三五天後體溫就會逐漸正常,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一般需要1至2周。

戴 戴:孩子發熱,什麼情況要去醫院,什麼情況可以暫時在家觀察?

鮑一笑:沒有絕對的標準。但現在兒科門急診忙碌很大部分原因是就是因為患兒發熱引起的。家長總是希望立即降溫,為此過於緊張,反覆看醫生,是不合理用抗生素和靜脈給葯的促動因素之一。

合理應用抗生素講了這麼多年,效果還不夠理想,其中原因與對孩子發熱的處理存在誤區有關。許多家長認為發燒會把腦子燒壞的,會把肺燒壞。實際上發熱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腦膜炎、肺炎並不是發熱的錯。

感染性疾病涉及三個方面:第一是外來的敵人如細菌、病毒;第二是內在的免疫功能如淋巴細胞、抗體;第三是外來敵人和體內免疫系統發生的戰鬥--炎症反應。

炎症所表現出來癥狀包括發熱,發熱可以加速血液流動,還可增強免疫功能;還有咳嗽,可以把病毒、細菌和炎症反應所產生的分泌物等咳出去,清理氣道。

人體機體進化到如此精密的程度,其癥狀的出現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熱、咳嗽和痰的分泌,其主要的作用均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我們不要過度的干預。我們要做的是:

第一消滅病原。感冒90%都是病毒引起的,不需要輸抗生素。明確細菌感染則應使用抗菌素,用抗菌素治療病毒感染是不合理的。

第二是調節炎症。機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病原的過程為炎症反應的過程,過度的炎症反應是有害的,對此我們做適當的調整。

第三是增強免疫功能。為什麼100個人感染,80個人病情輕微,而20病情重,甚至極少數病情嚴重致死亡?這主要是個體的免疫差異造成的,不能只認為是治療不力。病情的演變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方可以做出合理的處理。

戴 戴:一邊說病毒必須到一定時間周期,才能靠自己身體的抗體來清除;一邊又說要及時就醫,兩者是否矛盾?

鮑一笑:醫學表述存在不確定性,有時甚至聽起來會有點矛盾,主要是因為病情的演變有時很難預料,存在概率問題。

人類就是在不斷與外界鬥爭中進化的,今天,人類具有一套精緻的免疫系統,消滅外來的敵人主要依靠的是自身免疫系統。

抗感染藥物可以幫助人體對抗外來的敵人,但如果用得不合適就有可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所以提倡合理用藥。人體不管你給不給葯,面對病原的侵犯都會產生抗體,但抗體產生需要時間,一般需要數天時間。

孩子生病去醫院是必要的,一是獲得及時、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二是防止疾病的加重和風險。問題是對感冒的患兒沒有必要頻繁跑醫院。對多數病人而言感冒是小病,發熱3-5天屬於正常反應範圍。

戴 戴:孩子一發熱,家長就火急火燎跑醫院去,也是因為他們無法知道自己是那「沒問題」的大多數,還是「有問題」的百分之幾。

鮑一笑:是的。感冒千人千面,什麼人該去醫院,什麼人不需要去,要綜合判斷。如孩子精神狀態如何、年齡、體溫程度及持續時間等等。 對家長而言判斷是有困難的。我所強調的是不要頻繁地去醫院。在醫院診斷明確,獲得醫生建議後,更需要休息和靜養,待其逐步恢復。

戴 戴:中醫說「魚生火肉生痰」,老人常說,魚、肉、海鮮之類的都是「發」的,孩子發燒咳嗽不能吃,要忌口。

鮑一笑:食物過敏是存在的,但食物過敏是個體化的。食物過敏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比例很低,不應該擴大化地要求咳嗽喘息的患兒均不吃所謂「發」的食物。這不利於兒童的營養所需。

戴 戴:聽完您說這些,我作為孩子家長,再遇上孩子發熱,就不會那麼慌張了。

鮑一笑:實際上,告訴家長真相和事實,對發熱做具體分析,什麼情況下要引起注意,他們會理解,會有序處理髮熱等問題。但現在大部分醫生往往因為太忙,沒時間向家長解釋病情。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鮑一笑教授在門診中。 湯彥俊/攝)

門診故事(一)

體溫高和病情重是兩個概念

一位外婆帶著來看病。「我們昨天去急診看過了,今天是第二天,他體溫很高,現在39度7……」一位外婆帶著孩子進來,把驗血的化驗單遞給醫生,不等醫生問話,就一直不停在說。

鮑一笑醫生看完化驗單,卻一直插不上話,只好看著她,把聲音提高了一點,一字一頓說得很慢:體溫高不要著急,體溫高和病情重是兩個概念。

「我就是怕他會抽痙呢。」外婆依然很急。鮑醫生繼續一字一頓地告訴她抽痙發生的可能性很小。

外婆依然糾結於高體溫:「剛才在家39度9,我們吃了退燒藥才來的。」鮑醫生說,小孩子的發熱往往比成人高,成人如果這麼高的體溫往往很難耐受。

經過一番問診、查體,他診斷孩子是流感,開了流感的口服藥之後,告訴家長:第一,現在看來,精神不錯,說明沒有大問題。第二,體溫高,不等於病情重,體溫高某種程度上說明免疫功能好,反應能力強。第三,現在是發燒第二天,從檢查來看,是病毒性的,需要3天到5天,急不得,體溫也不要非降到正常。

外婆還在為高體溫害怕:「看他發熱時在那裡發抖,我害怕,急死我了。」

鮑醫生:


發抖就是發熱之前寒戰現象,意為著體溫要升高了。對高溫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多喝水,好好休息。不要多次重複吃退燒藥非要把體溫降下來,體溫降到38.5度就不要吃退燒藥了。如果體溫持續5天以上沒退,或者精神不好,就一定要看醫生。

咳嗽會慢慢出現和加重, 輕度咳嗽也不要用止咳藥。發燒、咳嗽這些反應從本質上講是有利於機體清除病原的。

病毒性感冒需要1周的時間恢復。 因為病毒還在體內,要消滅病毒,需要機體 產生抗體,這個過程一般要延續一周 。

門診故事(二)

生理性的咳嗽,不要去管好嗎?

一個出生才三個多月的嬰兒,因為早上醒來後,躺著被逗笑就會咳幾聲,家長很擔心,到處看病,吃了很多葯也不見好,於是帶到了鮑一笑教授的面前。

鮑醫生看了病歷,聽診、查體、觀察孩子之後,說:「在我看來他很好啊,他已經吃了很多葯了對嗎?你們之前在三個醫院看過病了,他胃口也好的,精神也好的,臉色也好的,呼吸也好的,只是有點咳嗽而已。」

在排除了家人有鼻炎、感冒、濕疹、過敏史之後,鮑醫生學咳了一聲,問:「是這樣咳嗎?」在得到肯定回答後,鮑醫生說:「就讓他去好嗎,不要治療。」

嬰兒的媽媽聽後很驚訝:「可是他咳了一個多月了……」

鮑醫生:


讓他咳,沒事的,不要吃藥了。第一,咳嗽正常人都會有。第二,孩子精神這麼好,臉色這麼好,胃口那麼好,說明他身體沒問題,小孩是不裝假的。他的這種咳嗽可能就是鼻腔分泌物流到咽喉部部引起,或者躺著的時候有些液體返流引起的。這種輕微的咳嗽可以視作生理性的,有保護作用,不要去治療。第三,他才3個月,吞咽能力還不是很協調,容易嗆咳。隨著發育成長,自然會恢復。

寶 媽:人家小朋友都不咳啊。

鮑醫生:人和人不一樣,不要比較,有些人發育的晚一點、長得晚一點,都沒有問題,更何況你的孩子長得很好。

寶媽依然很不放心:這些葯都不要吃了?

鮑醫生:不吃了,這麼小的孩子吃這麼多葯,沒什麼好處。生理性的咳嗽,不要管。

寶 媽:我還想給他去拍個片子。

鮑醫生: 他沒問題,不要拍片。

門診故事(三)

喉喘鳴,不要再吃藥,慢慢好的

嬰兒車裡是一個還不滿月的小嬰兒,因為喘鳴,吃了很多葯不見好,還被某醫院通知要住院。來到鮑一笑診室時,寶媽焦慮得幾近抑鬱,就怕孩子得肺炎,還用手機錄下了孩子喘氣時的聲音和視頻。當聽到鮑醫生說,孩子沒問題,不需要再治療了。寶媽的瞬間淚如雨下。

(以下是整個問診過程)

鮑醫生:這麼小就來看了,為什麼?

寶 媽:十幾天時,支氣管發炎,吃了一段時間葯了,這是之前去**醫院做的檢查。

鮑醫生:你還給他拍片了,寶寶這麼小,真可憐。

寶 媽:對,還抽了血。

鮑醫生一邊看化驗單一邊說:好可憐。他血相是正常的。

寶 媽:他白細胞高。

鮑醫生:不,新生兒白細胞本身比較高,有時可以高達1萬8,要綜合來分析孩子是否有問題。不要光看看檢查結果上標示的箭頭,

寶 媽:醫生說是支氣管炎,吃了三天頭孢後,喘鳴聲都沒有好轉,複診時又開了四種葯,已經吃了7天了。

鮑醫生:主要是這樣喘鳴對嗎?每天均有?沒有發燒?胃口好嗎?

寶 媽:主要是這樣喘鳴,很少咳嗽,沒有發燒,胃口也好。

鮑醫生:也沒有氣急,對嗎?

寶 媽:沒有,一天偶爾有三四聲咳嗽。

鮑醫生讓寶媽把孩子抱起來,用聽診器聽了肺音後,說:不要服藥了,什麼葯都不要用了。

寶 媽:可是他喉嚨里好像有痰的聲音。

鮑醫生:


沒錯,孩子在喉部沒有完全發育好,有時喉部發出似有痰樣的聲音,胖的孩子比較多和明顯。這叫喉喘鳴,每天均可以聽到,與體位有關,很少咳嗽。多數是喉部沒有發育好,與喉軟化有關, 2歲後多可以恢復。必要時再進行喉鏡檢查。目前孩子小,可以再等等。

寶媽突然就淚流滿面,哽咽著說:我擔心極了,**醫院還要我們住院10天。

鮑醫生:正常餵養就好了,不要緊張,不用服藥,多數都會恢復的。

————(全文完)————

戴戴(戴志悅)

曾任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編輯部副主任

曾任騰訊健康頻道副主編

現為獨立醫學人文記者

《遇見腫瘤名醫》作者

版權聲明

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戴戴

新書購買

孩子發燒咳嗽,家長你「過度醫療」了嗎?

全國各大新華書店、醫藥科技書店

淘寶、噹噹網、亞馬遜

戴戴簽名版《遇見腫瘤名醫》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