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縱橫:姓、氏是一回事兒嗎?

國學縱橫:姓、氏是一回事兒嗎?

——從先秦「姓、氏有別」到秦漢「姓、氏合一」

氏,不同於姓

我們現在的姓氏制度,確立於秦漢之際。子承父系,一人一姓。但在先秦則不然。先秦時期姓與氏具有不同的作用,姓用來區別婚姻,氏用來表明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貴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無姓氏;姓因生而定,雖經百代而不變,氏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氏」代表著宗族,能夠「保姓受氏」,宗廟裡就香火不斷,世世祭祀,成為「祿之大者」;一旦宗族滅亡,斷子絕孫,「氏」也跟著滅絕,宗廟就斷了香火。正因為氏的作用如此重大,所以「墜命亡氏」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最厲害的詛辭與「國罵」,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氏可以明確表示自己的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所謂「別貴賤」,故貴族出身的男子稱氏與名,而不稱姓。根據文物資料,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古代最完整的姓名形態是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

秦漢「姓、氏合一」

秦始皇一統天下全面實施的「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徹底勝利。秦朝的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41個郡,郡以下為縣,縣以下為鄉。宗法分封制度的滅亡,使原先代表貴族階級高貴出身門第的「氏」黯然無光,氏只剩下標記直系血統的符號作用,與先前用來「別婚姻」的「姓」已沒有任何區別的必要,也沒有任何區別的意義了。

姓、氏合一,是中國姓氏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特殊文化意義有三:一是姓與氏二者可以通稱,姓即氏,氏即姓,姓與氏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上的區別。這樣,周代大量的氏,如魯氏、齊氏、楚氏、司馬氏、邯鄲氏等等,分別成了魯、齊、楚、司馬、邯鄲等姓。自此,姓就變得非常豐富了。二是每一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孫孫永久使用,不再像以前那樣變來變去。我們現在所沿用的諸姓,絕大部分正是承襲周代各氏而來的,故欲考各姓之源流,必上溯至周。三是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有姓,不再像先秦那樣貴族有氏,平民有名無氏了。這一文化習慣與姓氏制度一直延緩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醉美國風 的精彩文章:

每一把古鎖,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

TAG:醉美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