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苓散方證分析

五苓散方證分析

病案一:王某,女,75歲,2018年1月3日以「心慌、胸悶2周,加重2天」為主訴就診。現病史:患者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心慌、胸悶癥狀,動則喘甚,偶有胸痛,至鄭州人民醫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率;心動過緩(49次/分),未予治療。2天前上述癥狀加重,並伴有頭暈、面部浮腫,遂來就診。刻下症見:心胸部痞悶不舒,偶有胸痛,頭暈,面部浮腫,眼瞼尤甚,飲食欠佳,渴欲飲水,睡眠差,小便少,大便干。舌淡,苔白膩,脈遲。患者既往腦梗塞、高血壓病史,平素自行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降壓。

四診合參,診斷為心悸,水氣凌心證,以五苓散加減,方葯如下:豬苓20g、茯苓30g、澤瀉30g、桂枝12g、白朮18g,7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2018年1月10日複診,訴服藥後胸痛減輕,頭暈癥狀明顯緩解,面部浮腫明顯減輕,飲食睡眠好轉,二便可。舌淡,苔白膩,脈遲。予其原方3劑繼續服用,後回訪病人訴諸症皆除,血壓平穩。

病案二:金某,女,52歲,1992年1月15日就診。主訴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時輕時重。小便不利、色如濃茶,排尿時見足跟麻木。口渴、胸悶、氣上沖咽、腰酸、睏倦無力、時發頭暈。舌體胖大,苔白,脈弦無力。劉老辨為氣虛受濕,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蓄之證,治應補氣通陽,化濕利水。以五苓散加党參,方葯如下:茯苓30g、豬苓20g、白朮10g、澤瀉20g、桂枝12g、党參12g。服三劑,小便暢利,下肢水腫隨之消退,口渴與上沖之症皆愈。本方名為春澤湯,實為五苓散加党參,用五苓散潔凈府以通足太陽之氣,滲利水濕從小便而出。加党參者,復振氣化之機,佐桂枝之溫通,則水能化氣,輸布津液於周身。(節選自《劉渡舟醫案全集》)

結合病例及本人多年臨證經驗,認為五苓散主治水濕氣化不利等引起的一系列病證。《傷寒論》第156條論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解讀此條,即太陽病,誤用下法治療,使邪熱內陷出現心下痞,這種心下痞可用瀉心湯治療。但病例一中出現的「心下痞」,是因有瘀、有滯、有濕,考慮其根本為陽虛氣化不利,導致水濕內停,瘀血阻滯,上凌心胸,出現心慌、胸悶、胸痛、頭暈兼面部浮腫、小便不利等癥狀,故當溫陽化氣,利水滲濕,選用五苓散原方加減。其方證要點如下:

1.汗出煩躁,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2.或心下痞滿,或水入即吐,或發熱惡寒;

3.舌淡,苔黃,脈浮數。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書中涉及此方證之條文8條,加上《金匱要略》中的3條,共計11條。集中論述五苓散證是在71-74條,認為其主要癥狀均為表證,渴或小便不利。自成無己注釋以來,各路醫家對該方的分析見解頗多,或對其表證不予論述,或認為其表證僅為兼證。本人傾向於:表證不列為主證及辨證要點,可為兼證。

本方是主治三焦水氣證的基礎方,原方是為「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而設,後世尤其是現代學者對此方的臨床應用頗為廣泛,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特發性水腫、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腸炎、泌尿系感染、心臟病、眩暈病、高血壓病等,這些病證的病理本質都與水液氣化不利、代謝異常有關。如陶氏將此方加味用於內耳眩暈病的治療,共治34例,連用3-39劑,癥狀全部消失;陳氏用本方加減治療單純性下肢浮腫,共治27例,14天內全部消腫,其中19例在7天內浮腫消退。有研究運用五苓散治療頑固性頭痛患者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結果顯示58例中,臨床治癒者(頭痛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再複發)49例,佔84.5%;有效者(頭痛明顯改善)8例,佔13.8%;無效者(用藥1個療程後,癥狀未見改善)1例,佔1.7%;總有效率為98.3%。現代藥理實驗研究也已證實,本方具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能調節機體的滲透壓感受器,調節水、電解質的代謝;同時還能擴張血管,起到穩定而相對持久的降壓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方與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經方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