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兆偉:參麥芩苡湯

單兆偉:參麥芩苡湯

單兆偉,1940年生,江蘇南通人,首屆全國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早年師從孟河醫派傳人張澤生教授,後又拜國醫大師徐景藩教授學習,長期從事脾胃病的證治研究,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8項,主要論著有10餘部。

參麥芩苡湯

組成

太子參15克,炒白朮10克,麥冬15克,法半夏6克,黃芩10克,炒苡仁15克,仙鶴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功效

益氣養陰,清熱利濕。

主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氣陰兩傷兼濕熱中阻證)。

用法

每日一劑,分煎兩次,取藥液250毫升,分2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

方解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久病脾虛,水谷運化失司,濕邪內生,阻滯中焦,郁而化熱,濕熱內蘊。濕屬陰邪,其性纏綿,熱屬陽邪,濕熱夾雜,纏綿難愈。濕熱日久,易於傷陰,導致胃陰不足,出現氣陰兩虛,濕熱夾雜的複雜病機。方中以太子參為君葯,其為清補之品,不僅能益氣健脾,且能養陰生津。炒白朮益氣健脾,與太子參配伍,增強補益之力。麥冬滋養胃陰,與法半夏配伍,取麥門冬湯之義,養陰生津而無礙胃之弊,和胃降逆而無溫燥之虞,共湊養陰和胃之功。黃芩清熱燥濕,且其性不及黃連之苦寒,與法半夏合用,取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義,再佐以利濕而不傷陰之苡仁,三葯共湊苦辛寒佐淡滲以祛濕熱之功,正所謂「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臨證指南醫案》)。仙鶴草清胃熱、益胃虛,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且能防癌抗癌,為佐使之用。諸葯配伍,標本兼顧,補氣而不滯氣,養陰而不礙胃,清熱而不苦寒,利濕而不傷陰,共建益氣養陰、清熱利濕之功。

加減應用

神疲乏力者改太子參為党參,加炙黃芪;舌紅少苔者加玉竹、石斛;舌苔厚膩者去麥冬,加蒼朮、厚朴;熱重於濕者改炒苡仁為生苡仁;兼肝氣不舒者去太子參,加柴胡、炒白芍;胃脹明顯者加炒枳殼、佛手;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九香蟲;反酸明顯者加烏賊骨、大貝母;口有異味者加佩蘭、石菖蒲;大便溏薄者去麥冬,加山藥、葛根;大便乾結不暢者加決明子、萊菔子。

作者:時樂

單位: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

文中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新媒體編輯:趙 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醫藥報 的精彩文章:

治療兒科常見雜病,試試分消走泄法

TAG: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