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駁《百年謊言:大清的滅亡,真的是武器落後的結果嗎?》之一

駁《百年謊言:大清的滅亡,真的是武器落後的結果嗎?》之一

《百年謊言:大清的滅亡,真的是武器落後的結果嗎?》在2017年12月份流傳甚廣,不少公眾號都轉發了這篇文章,三解讀者群里的好幾個朋友也紛紛拿來問三解,這裡面的內容靠譜嗎?

當時三解就想寫篇文章歸謬,偏偏被雜事絆住,只好今天來還賬了。

這篇文章的原題為《一個流傳已久的謊言》,作者叫羅馬主義,因為不少人轉載的時候連出處、署名都省略了,三解還真費了不少力氣才找到最初版本,在此也想作者致個敬,雖然錯誤不少,起碼還有點觀念「科普」的作用。

下面,三解就一段原文截圖後面跟一段批駁地討論下這篇文章。

這一段,結論沒錯,不過選的事例就不太對。

舒乙的爺爺,也就是老舍的父親,名叫永壽,於1900年8月15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奮勇抵抗八國聯軍,戰死於北京。

據《正紅旗滿洲陣亡之兵丁等花名冊》記載:

常升佐領下:閑散慶瑞呈稱,竊身之父護軍槍兵永壽,年三十八歲,於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門與洋兵對敵,當時陣亡。

這個「閑散」慶瑞就是老舍的哥哥舒慶瑞,時年9歲。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永壽殉國時拿的抬槍是不是不符合當時的事實。儘管清朝在1900年時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洋務,也進口了大量的先進裝備,但是作為正紅旗護軍營槍兵的永壽到底有沒有份?

江南製造總局於1891年定型生產的「快利」槍,以奧匈生產的曼利夏步槍為原型,為5發彈倉連發步槍,採用無煙火藥子彈,設計性能在世界範圍內也屬領先,號稱不下毛瑟。但是由於工藝不過關,往往300米外就打不穿牛皮了。

這裡就要提一個詞兒,舒乙所說的「神機營」,可並不等於他爺爺所在的「護軍營」,護軍營是清朝設置的一支禁衛部隊,正紅旗分屬下五旗,正紅旗護軍營在晚清的主要職能就是皇宮外和皇城一帶的警衛巡邏。

而神機營則是1861年清朝組建的一支「精選部隊」,也確實從八旗護軍營抽調了一部分丁壯,但是,清廷到1896年初,又對神機營進行了改編,改名為「威霆致勝隊」,1898年,又從其中精選1萬人組成「先鋒隊」,裝備了以江南局生產的「快利」槍(1890年定型生產,後裝5發彈倉式連發步槍,使用無煙火藥圓彈,性能是當時先進水平,但是製造質量不佳,300米就射不穿牛皮),用洋操訓練,一半駐紮南苑,一半駐紮在各個兵營。

敘事到此,該說結論了。如果說,舒乙說的他爺爺列名神機營是真的,那麼,他說的大部分軍人只有大刀長矛,就是瞎扯;如果說,他爺爺的抬槍算不錯的裝備,那麼,他爺爺的同僚們應該也隸屬於八旗護軍營,對於沒有精選編練的八旗而言,抬槍確實是比較常見的武器。

美製斯普林菲爾德M1842火帽擊發滑膛槍,採用擊錘擊打銅火帽發火的方式,此後在南北戰爭中曾大量使用它的線膛版本。

舉個例子,到了辛亥革命時,也就是永壽身故後11年,革命軍所見的滿城駐防八旗兵,仍在使用「前口裝火藥,扳機上扣火帽的來福槍」,也就是太平天國戰爭時雙方普遍讚譽的「洋槍」——前膛擊發步槍,屬於落後世界60年的裝備。

同樣,駐防八旗也有慣用抬槍,用不慣新式連發步槍的,因為除了一小部分精選的材勇之外,大部分八旗兵丁早就算不得軍人了。

這一段,一樣屬於結論正確,故事錯誤。

我們真正遺忘的,其實遠比上面說的這些多得多。

比如說,當時在天津抗擊八國聯軍的主力就是聶士成統帥的武衛前軍,一支「賣國賊」李鴻章的老淮軍余部,曾經經過數年的德國教官專業訓練,戰術水平在當時的清朝軍隊中數一數二,如果不是它抗擊外敵扛得太實誠,打光了元氣,兵力只有它1/3的袁世凱武衛右軍日後能不能主宰民國歷史還是個未知數。

但是,真軍人就是要抗外侮,在八里台,聶士成親自督戰,著冠服立橋上,手刃退兵,並對左右言曰:

「此致命遂志之日也,雖及死不得退此一步!」

未幾,遍體鱗傷,衣襦盡赤,猶奮臂指揮督戰,最後飛炮洞胸,腸胃潰流,歿於陣。

這樣的英雄,因為負擔著保障京津鐵路和電報線暢通的職責,與「愛國」的義和團屢屢衝突,一方要通過「砍自家的電線杆子」、「扒自家的鐵路」來愛國,另一方不讓,武衛前軍的「屠刀上自然就沾滿了愛國群眾的鮮血」。

而且,由於武衛前軍對於清廷剿滅義和團的命令執行得不折不扣,和義和團算是結下了血仇,哪怕是由剿轉撫之後,扛著腦袋去堵八國聯軍槍眼兒的武衛前軍還要防備著身後……

這段就扯遠了,還是說回機關槍和大刀長矛,據劉鳳翰《武衛軍》一書的考證,武衛前軍的裝備那是相當的精良:

不長時間就能「鋸斷」一棵大樹的馬克沁機槍,當時還裝在炮架上,往往作為炮兵裝備使用,事實上,在日俄戰爭之前,這麼蠢的絕不止清朝一家。

有1萬桿德制舊毛瑟(11mm大口徑黑火藥子彈)專做訓練用槍,又有1萬桿奧制曼利夏步槍(8mm小口徑)、1400桿馬槍、200桿新式毛瑟(7.92小口徑)作為戰備用槍。

至於火炮,則有克虜伯七五炮十六門,口徑75mm,射速每分鐘十數發,只是炮彈彈種不全,國產只能造開花彈(高爆彈),造不了子母彈(榴霰彈,空爆大範圍殺傷步兵);

克虜伯六零炮三十二門,口徑60mm,使用日久,膛線磨損,已經打不準了;

格魯森五七陸路快炮與過山快炮共約三十二門,口徑57mm,射程4900米,運送方便,所用彈種均可國產,是武衛前軍的最愛;

克魯伯三七快炮數目不詳,口徑37mm,屬於2磅小炮,往往配屬步兵營使用,曾在廊坊和高碑店剿殺義和團時使用;

麥克心炮二門(即馬克沁重機槍),口徑7.92mm,射速每分鐘250發, 是網友最喜聞樂見的裝備,可因為數量不多,當時配屬於炮隊,而非步兵使用。

另據八國聯軍的天津戰役記錄,聶士成部曾使用20磅重炮轟擊聯軍陣地,只是數量不詳。

當時曾為美軍擔任情報官,後來在天津傳教的英國人寶復禮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回憶錄》中就曾提及:

在天津火車站,俄軍就遭到了清軍速射機關炮襲擊。最後,哥薩克們戰死了100多人,但是也頂住了清軍的反擊,導致清軍陣亡300人。在天津河東,聯軍又遭到了清軍速射機關炮、步槍和馬克沁重機槍連續10個小時的火力壓制。

可見,武衛前軍的機槍、大炮都不是燒火棍子,也沒把它們藏起來等聯軍繳獲,直到聶士成戰死、天津城破,武衛前軍一路潰退,立刻被清政府拆得七零八落,那些帶不走的重炮,自然也就扔給了敵人。

當然,以上這些先進武器的戰場表現,聶士成是絕對沒有藏著掖著,奏摺里常常提到重炮、大炮轟擊敵人,反倒是為什麼100年後的我們反倒覺得他是在用大刀長矛抗敵呢?這三解不敢說,也沒必要說了。

最後題外話說一句,聶士成本人的撫恤,還是殉國2年之後,靠著念舊情的袁世凱和北洋諸將的共同請求,才求來了朝廷的「恩典」,聶士成83歲的老母也被老部下接到了遵化奉養……

這個這一段的截圖很長,三解只能拆開來解答。

上面這一段,無非是說,湘軍其實是靠著洋槍洋炮打贏了太平天國,「曾國藩的軍隊中,沒有冷兵器,全部都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和火炮」,但是,事實恰恰相反。

因為,太平天國戰爭期間的湘軍,自始至終都裝備著冷兵器,是一支冷熱兵器混雜的部隊,甚至哪怕是以熱愛洋槍洋炮著名的淮軍,此時也是冷熱兵器混雜的部隊。

王闓運著《湘軍志·營制篇》寫得清清楚楚:

凡立營,十人為隊,八隊為哨,隊、哨有長,隊有斯養,隊十二人,其正制也。八隊之械:一、五抬槍,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槍。抬槍遲重則增二人。故百六人而成八隊,統以哨長,哨百七人,置哨官領之。四哨為營,親兵六隊,隊長、斯養如哨之制,隊十二人。六隊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為小槍,凡七十二人,不置哨長,合四哨四百二十八人,皆統於營官,故曰營五百人,而哨、營官不數。

翻譯一下,就是1哨下轄8個隊,1個隊共有12個人,都用一樣的兵器,那麼1哨之中,第1、第5隊就用抬槍,第2、第4、第6、第8隊就用刀矛,第3、第7隊用小槍,也就是鳥槍。

親兵不設哨長,分成6隊,第1、第3隊操炮,這也不是洋炮,是劈山炮(500斤小炮),第2、第4、第6隊用刀矛,第5隊用鳥槍。

看看比例,正好是冷熱兵器對半分,各50%。

英國人拍攝的清軍標準鳥槍手,他們手裡的鳥槍長約1.9米,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裝配刺刀,裝填彈藥也非常困難,但曾國藩卻一直情有獨鍾。

而且,此文作者可能不了解的是,曾國藩這個人,是一個非常頑固的「反洋槍主義者」

三解註:以下文言引文不少,可直接略過看加黑結論。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曾國藩給曾國荃送去100支洋槍,順便說了說風涼話:

余不甚喜此物,蓋其機最易壞,不過打二三十槍即須修整。弟與各將弁試用一二十次,識破其短處,當以余言為然也。

當然,如果我們看當時的原始史料,尤其是往來的通信,就能發現,曾國藩給各營都有送洋槍的記載,雖然他個人看不上洋槍,在親信下屬的要求下,還是會滿足需求,只是每批的數量都不多,往往只有幾百支,這和李鴻章的一次買3000支的「大手筆」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哪怕是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也不把他老哥的話當回事,直接問李鴻章怎麼買洋槍,李鴻章當年九月的回信很實誠:

欲剿此賊,非改小槍隊為洋槍隊不可,再持此以剿他賊,亦戰必勝、攻必取也。惟洋槍洋炮,好者不易得。鴻章前解二百桿天字型大小,在中國為上品,在外國仍不中用。元字型大小次之,萬字型大小又次之。然我軍所用,皆以萬字型大小為真洋槍,其餘多系廣東土造。師門(指曾國藩)如不深信洋槍火藥為利器,望諄請飭下粵東厘局多為購辦。效洋人步伐,操練洋槍隊,平中國之賊,固有餘矣。

曾國荃覺得摸到門了,就趕緊請示兄長,沒想到曾國藩給他一通訓:

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鮑春霆(超)並無洋槍洋葯,然亦屢當大敵,未聞以無洋人軍火為憾。和(春)、張(國梁)在金陵時,洋人軍器最多,而無救於(咸豐)十年三月之敗。弟若專從此等處用心,則風氣所趨,恐部下將士人人有務外取巧之習,無反己守拙之道,或流於和、張之門徑而不自覺。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爭珠翠,真書家不甚爭筆墨,然則將士之真善戰者,豈必力爭洋槍洋葯乎?

精神力量還是要吹的,可具體業務也是要乾的,所以,十幾天後,曾國藩又告訴曾國荃:

洋槍機括,弟營既善於收拾,又勤於擦洗,余當令筱泉於粵厘項下購買。然我軍仍當以抬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譬之子弟於經書八股之外,兼工詩賦雜藝則佳,若借雜藝以拋棄經書八股,則浮矣。至囑!

上面的引文實在太長,就挑幾條要點說明下問題:

軍事博物館中但劈山炮,這是一種500斤的野戰小炮,早在明朝時就已經出現,名為「千子雷炮」,主要發射鐵砂、鉛子殺傷人員,可以理解為一個大口徑的「噴子」。

1、曾國藩覺得洋槍的大毛病是「易壞」,這不算錯,因為燧發槍和早期火帽擊發槍,能不能打火成功對彈簧要求挺高,當然不像清朝的鳥槍掛著根火繩,摁上就能點火;

2、在1862年(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只有幾年壽命的時候,李鴻章剛剛建議湘軍大佬把「小槍隊」(鳥槍隊)換成「洋槍隊」,而這個時候,湘軍已經和太平軍砍殺了9年了;

3、李鴻章提及了三種「洋槍」,天字型大小最佳,在西方也不先進,而最低檔的萬字型大小,國內都認可是洋槍,但性能差些的廣東本地就可以土造,說明技術含量並不高;

4、曾國藩本人承認,湘軍悍將鮑超的部隊既沒有洋槍也沒有洋火藥,照樣打太平軍打得很開心,而江南大營的和春和張國梁手裡反倒有不少西洋裝備,而且是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就有了;

5、截至1862年(清同治元年),湘軍統帥曾國藩明言還要以「抬鳥刀矛及劈山炮為根本」,並把這玩意兒比做讀書人的經書八股,那就是立命之本。

以上信息其實非常清晰,「抬鳥刀矛劈山炮」能算「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肯定算不上嘛!

當然,要指出的一點是,曾國藩雖然厭煩洋槍,在組建水師的時候,卻喜歡洋炮,因為西式滑膛炮採用鑽膛技法,炮管內壁光滑、基本沒有沙眼,既不易炸膛,密閉性也好,威力要勝過土炮太多,所以,這方面的進口他是很積極的。

但是,哪怕是這種「洋炮」,也不過是小口徑的、列強非現役的淘汰裝備,肯定算不上先進,畢竟這個時代,英國人早就用上了後裝線膛火炮了,並在2年前的八里橋把炮彈傾瀉在滿蒙騎兵的頭頂上。

這段話,基本上就沒有對的了,當然,我們要原諒作者的無知。

先說個小的,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的前裝線膛步槍,也就是上文中的斯普林菲爾德M1842步槍的線膛版本,在這個時代,非但不是最先進的武器,反而是待淘汰的武器,這個時代的技術翹楚,是斯賓塞連珠槍,正式名稱是斯賓塞M1865式.52口徑步槍。

斯賓塞連珠槍採用黃銅殼邊緣底火定裝子彈、7發彈管供彈,是典型的後裝連發步槍,射速達到每分鐘21發的持續射速,是之前燧發槍的5-7倍……1863年即已出現在南北戰爭的戰場上。

另外一款是德國的德萊塞M1841針發槍,是世界上第一款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從他的代號上可以看得出來,這款步槍於1841年即已被普魯士軍隊採用,並在1848年公之於眾,此後在普丹戰爭、普奧戰爭中狠狠地教對手做人。

德萊塞擊針槍採用定裝子彈,用擊針撞擊底火發射,士兵可以卧姿裝填子彈,雖然沒有斯賓塞的連發彈倉,但是射速仍舊是前裝滑膛槍的數倍。

這兩款實際上還是最出名的版本,前者更加先進,但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清軍所稱讚的洋槍,還遠達不到這個水準。

哪怕是淮軍,《淮軍志》中記錄的後勤需要,也仍舊是火藥若干、火帽多少個、鉛子多少、炸炮(開花炮彈)多少個,可見,仍然是彈、葯分離的狀態,起碼還沒有進入定裝子彈的時代,什麼彈倉連發,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現實是,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各支清軍,包括湘軍、淮軍、楚軍,乃至於綠營八旗,進口購買的洋槍,仍以前膛滑膛槍(有銅火帽購買,說明發火方式已經改為了火帽擊發)為主,只有極少數的老式前膛線膛槍,至於米尼步槍這樣的高級貨,那是真沒有啊……

所謂的老式前膛線膛槍,有法國的德爾文步槍、英國的貝克、布倫瑞克步槍等等。

比如貝克步槍,是英國1801年定型生產裝備,在拿破崙戰爭中裝備給英國的輕步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毫無疑問的燧發線膛槍;布倫瑞克步槍則是貝克式的升級版,採用了火帽擊發的新技術,1837年開始生產,一直生產到1860年代末。

而德爾文,也就是德爾文步槍的發明人,被恩格斯成為現代步槍之父,他的創造就是1830年,在槍管底部加了一個口徑更小的「葯室」,也就是槍膛的雛形,同時將圓形子彈替換為圓柱形的子彈,這也是一大創舉。

而以上這幾種,都還是前膛裝彈的步槍,也就是從槍口倒進去火藥,用通條捅實,再放入子彈,比如貝克步槍的子彈要用鹿皮包裹,用小錘砸進去,以契合膛線,這也是早期線膛步槍的通病,就是裝彈速度很慢、很費力,當然,好處就是射程更遠也更準確。

只不過,這些都和「米尼彈」不掛鉤,因為哪怕在發明人「米尼」的故鄉法國,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陸軍的主力步槍還是滑膛槍,火炮也還是滑膛的青銅拿破崙炮。

在太平天國戰爭的時代,米尼步槍還是高科技呢,在遠涉重洋的中國,哪兒那麼容易買得著?又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高價?

至於說武器上的代差,確實是有,不過不是湘軍對太平軍,而是反過來。

1862年,曾國荃對太平軍的觀感是:

(李秀成部)「開花大炮多尊及洋槍二萬桿,其火器精利遠優於湘軍百倍。」

1862年10月李鴻章在致曾國荃的信中就抱怨說:

賊中洋槍甚多,力可及遠,皆中芒鬼子(即閑散洋人——原注)、廣東、寧波商船購運者,無法禁止。

當然無法禁止,在拚死搏殺的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譚紹光還致書常勝軍首領戈登,也是站在清廷一方的敵人,洽談軍火交易事宜:

至各人軍裝炮械,彼此皆知底細,你處圖利,我處置辦,聽從通商,原無禁令。此時你處若有槍炮洋貨,仍即照常來此交易。(《太平天國文書彙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

在武器上,李秀成部的太平軍,絕對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他的衛隊數千人,全部用來複槍(即線膛槍)裝備,又有大批洋炮。僅1862年,上海一家洋行走私給太平軍的武器就有:步槍3046枝、野炮795尊、火藥484桶、子彈18000發、炮蓋450多萬個。

光這個數字,已經接近所謂10萬湘軍裝備洋槍的總和了。

這段話,中國人看著肯定是非常提氣的,畢竟外國傻帽要50年後才學會中國內戰中的打法,多有智商優越感,但是很不幸,這也是瞎扯。

時下的通俗文史作者,對於古代、近代戰爭的基本常識往往了解不多,卻樂於去下結論,結果就是謬以千里。

曾國藩的扎硬寨、打呆仗,真心不是戰壕戰。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曾國藩的硬寨是什麼,塹壕戰又是什麼。

萬幸,王闓運的《湘軍志》里寫得很清楚:

其行,率日三四十里,黎明而發,未哺而息。行所至為壘,營官相其地,准之以繩,從面為壕。壕丈五尺,復壕土為牆,厚一丈,其崇八尺,牆壕容二丈,遠其餘土。

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環而溝之,必有橫塗,相距二丈,壘牆既成,去其外塗,留其內塗。作牆如城,其高七尺,子牆半之,牆厚六尺,左右二門出入謹之。其作築之,見敵則并力,無事則長夫之役也。

仔細看看這兩段話就會發現,湘軍的營壕,不是戰壕,而是外壕,真正的防禦依託是壕內的「牆」,壕的建築目的是為了增加對手攀爬營牆的難度。

西方的早期城防,可以看到外側塔樓與木柵的第一道防線,在中國古代,這一道一般稱為「羊馬城」,用以防止敵人直接推進到主城牆下。而主城牆外圍繞以深壕,形成高低落差,只留一個出入口,可以縮短防禦線,湘軍的營寨築城原理與此圖並無不同。

法國於1687年建成的貝桑松要塞遺址,可以看一下17世紀歐洲的要塞築城技術,尤其是交叉火力的配置科學性,19世紀的湘軍拍馬也趕不上。

說這些,不是為了妄自菲薄,事實上,野戰築城、築壘,這是東西方軍隊的老把戲,哪怕是古羅馬的軍團,也是精於此道,就算是義大利人也不會給自己祖宗臉上貼金,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是羅馬人發明的,因為那就不是一回事。

咱們再來看看什麼叫塹壕戰。

塹壕戰是由散兵坑演化來的一種利用低於地面的戰壕進行作戰,用於保護士兵躲避炮彈。該作戰方式主要運用於火器時代陣地戰當中。

在前裝燧發槍時代,低於地面的防禦工事並不利於裝填,因為他們需要從槍口裝彈,也就是說,最方便的是站姿和跪姿,所以,在這個排隊槍斃的時代,步兵的工事往往是「胸牆」,也就是一種矮牆,至於戰壕,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圍攻要塞時,躲避火炮並不斷向前掘進,進而安置己方攻城炮的工事,這個干法,歐洲17世紀就會用了。

南北戰爭中南軍的塹壕陣地。

塹壕戰術在野戰陣地攻防戰中的大規模運用最早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4年,彼得斯堡城下,南北軍都構築了雙環線塹壕陣地和鋸齒狀交通壕,塹壕戰僵持了十個月。下圖就是南北戰爭時的戰壕形態,其實還是一種胸牆的變種,不過已經成為戰術體系了。

下面這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塹壕體系,已經由防禦線拓展到了「面」,形成了縱深立體防禦體系,之所以拉鋸戰打了那麼久,也絕不是會挖個溝就能解釋的。

綜上所述,曾國藩的扎硬寨、打呆仗,其實仍是中國古典兵學的延伸和發展,和塹壕戰體系沒半毛錢關係,哪怕是時間上,也並不比美國南北戰爭更早,更何況本來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東西。

問題辨析清楚了,文章也先告一段落,後續三解會時不時地更新續篇,繼續給大家科普晚清中國軍事上的真正問題在什麼地方,當然,思辨肯定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如果論據全都是錯的,哪怕結論再對,除了再誤人子弟一百年外,也沒有什麼卵用!

劉三解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三解freestyle 的精彩文章:

《虎嘯龍吟》播完了,《風箏》也大結局了,它們都說了什麼?

TAG:劉三解free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