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廉頗藺相如之評述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廉頗藺相如之評述

廉頗和藺相如二人知名度之高,人氣之旺,在整個戰國時期,能夠與之相媲美的人物也是屈指可數。可是,此二人的功績是否與他們的名氣相匹配呢?請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耐心的閱讀本文的分析吧!

首先,介紹一下以藺相如為主角且家喻戶曉的三個典故: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與將相和。

完璧歸趙

前283年,趙王得到著名寶物「和氏璧」,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交換之,趙惠文王甚是糾結:如果拒絕秦國,怕它報復,如果同意,又怕被騙。趙惠文王的宦官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來處理此事,為何推薦毫無名氣的藺相如呢?繆賢講述了其與藺相如之間的一件往事:

繆賢曾經犯法,想逃到燕國,繆賢的理由是有一次燕趙兩國君王會見,燕王私下對繆賢很親密,表示願與繆賢交朋友,所以繆賢認為燕王欣賞自己。而藺相如反對,理由是:燕王親近你是因為趙國強大而你是趙王的親信,如果你得罪趙王,燕王一定把你捆綁送回趙國。現在,你不如老老實實的、態度誠懇的承認錯誤,趙王很可能會原諒你。繆賢聽從了藺相如的意見,事情發展果然如藺相如所料。

所以,繆賢認為藺相如很有智慧。於是,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並徵求他的意見。

藺相如建議趙王答應秦國要求,由他自己攜帶和氏璧到秦國,見機行事:如果秦國真心交換,那自然好,如果秦國有心欺騙,他必能「完璧歸趙」。

藺相如在秦國的朝堂之上,察覺到秦王沒有交城之心,就欺騙秦王說和氏璧上有一塊瑕疵,然後舉起和氏璧做出要將其摔爛的動作,威脅秦王:如果你想交換,咱們就按規矩來,等十五座城交接完畢之後,和氏璧自然給你;如果你想動粗,那就玉石俱焚,和氏璧誰也別想要。秦王屈服了,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在驛館休息,藺相如察覺到秦王無意給趙國十五城,就偷偷派人將和氏璧帶回趙國,藺相如估計和氏璧已經抵達趙國,才前去面見秦王,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如果秦國還想以城換壁,就先把城獻出,不然,要殺要剮,任你所為。秦王見巧取豪奪都不成,又不願背負殺賢之命,而且心底里也暗自佩服藺相如的勇氣與智謀,對藺相如以禮相待,並送其回趙國。藺相如一戰成名,趙王封其為上大夫。

澠池會見

前279年,秦昭襄王約趙惠文王在澠池圖1相會,希望雙方進行友好交流。基於楚懷王的前車之鑒,趙惠文王不想去赴會,但廉頗和藺相如建議:必須去,否則顯出趙國的懦弱和膽怯!臨行前,廉頗跟趙惠文王說:如果大王三十天內回不來,那趙國就立太子為趙王,斷絕秦國要挾念頭。在澠池宴會期間,秦國讓趙王演奏鼓瑟,趙王演奏了,於是秦王讓秦國史官記錄某年某月趙王為秦王鼓瑟。藺相如見罷,來到秦王近前,然後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不肯,藺相如就說:如果大王不肯擊缶,我現在與你只有五步距離,必將血濺大王。意思就是跟你玩命!而秦王衛士也不敢造次,於是,秦王非常不情願的敲了一下缶,然後,藺相如讓趙國史官記錄某年某月秦王為趙王擊缶。宴會結束,秦王沒佔到便宜,而且看到趙國軍隊也有所防備,便各自歸國。藺相如為趙王掙足面子,為趙國樹立了高大的外交形象,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高於廉頗。

將相和

廉頗對藺相如地位高於自己非常不滿,認為自己依靠戰功升職加薪,實至名歸,而藺相如只是靠耍嘴皮子和投機取巧入仕,名不副實,便揚言在遇到藺相如時,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後,便能躲就躲,盡量避免與廉頗見面。藺相如的門客都認為藺相如膽小懦弱,以做藺相如的門客為恥,紛紛離開他。藺相如對他的門客說:你們認為廉頗與秦王誰更有威嚴?連秦王這樣凶的人我都不怕,我會怕廉頗嗎?我之所以躲避廉將軍,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秦國才不敢來犯,如果我倆不和,趙國危矣!廉頗聽說後,非常愧疚,便到藺相如面前「負荊請罪」,於是二人結為生死之交。

這三個典故可謂家喻戶曉,被改變成多種藝術形式,登上過各類舞台。它們做為藝術素材確實非常適合,充滿戲劇衝突,情節跌宕起伏,善惡分明,總之,藝術元素很豐富。但是,這些典故過於藝術化,反而就不真實了,如果仔細追究,還是有很多漏洞,此處不做過多分析了。即使根據上述略顯誇張的史料來評判,二人功績也有限,且看下面的詳細分析。

藺相如的事迹分別是勸諫繆賢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將相和,這幾件事分別體現藺相如的如下能力:人際關係洞察力、隨機應變、英勇無畏、大公無私。

如果粗略一看,藺相如的人格魅力的確爆棚,但細細追究,這幾件事給人的感覺又是那麼虛無,因為這些事件與國家、人民的實際利益關係不大。而且,完璧歸趙後第二年,即前282年,秦國便奪取趙國兩座城;前281年,秦國奪取趙國石城(河南安陽林州)見圖1;前280年,秦將白起殺死趙軍二萬人,奪取代地光狼城(山西晉城市高平)見圖1。然後,前279年,秦趙澠池會見。這樣看,從完璧歸趙到澠池會見這三、五年間,趙國對秦國一直是損兵折將、割地受辱,損失慘重。既然藺相如能力如此之強,為何對此毫無辦法呀!如果說藺相如不善武戰,無法率軍衝鋒陷陣,那麼,聯繫其他諸侯運作一下合縱抗秦總可以吧,不管效果怎樣,至少有點行動呀!可是我們沒有看到藺相如相關的外事活動記載。

圖1

澠池相會,藺相如的成績就是讓秦王敲了一下缶,給趙王贏得了臉面。可是,通常來說兩國元首會面一定有重大事項需要溝通,要麼為了重大利益進行談判,要麼結盟對付第三方,等等,總之,雙方最高領導人見面一次也不是很容易,不會只是彈彈琴、敲敲鼓,而「澠池相會」的典故卻把最重要的內容給忽略了。

從這兩則典故中,我們看到藺相如的主要貢獻都在外交禮儀和人際關係方面,但他與張儀、蘇秦那樣的外交家還不同,張儀、蘇秦的外交活動都與政治、軍事、領土等重大利益密切相關,藺相如的外事活動都是關乎面子工程,格局高低立顯。

將相和倒是能夠體現藺相如的胸懷,但是他給自己的評價是否過高了呢,為何這樣說?藺相如做為趙國上卿,在政治思想、制度建設、政務管理方面,毫無建樹,至少歷史沒有任何記載。李克、商鞅有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論,同時也是成功政治實踐者,他們可以稱為優秀的政治家;西門豹擅於管理政務,魏冉鐵腕治國,他們也是優秀的政治家。而藺相如做為身居高位的政治管理者,不具備政治高度,也沒看到出色的政務處理能力,僅有的幾件外交活動也是以面子工程為主,這能稱其為一代名臣嗎?

廉頗做為武將,流血流汗,的確有所付出,但是否配得上後人加封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裡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本文就《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內容進行分析論述,闡明觀點:

廉頗在軍事上的記載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在前284年,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山東菏澤)」見圖2。實際上,這次戰役是樂毅率領六國聯軍伐齊大戰中的一次子戰役,所以,廉頗真正揚名立萬的時間也不比藺相如早多少,而且這次戰役的勝利是在六國伐齊的大背景下取得的,含金量其實也沒有那麼高。

圖2

第二次在前277年-前274年,即趙惠文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年,《列傳》說是廉頗率軍攻佔齊、魏數城,而《世家》認為只攻打魏國,本文就採用《世家》的說法,理由不在此贅述。這幾次戰役的勝利,是在當時特殊的國際背景下取得的,怎麼說?從前279年秦趙澠池會見到前270年秦趙閼輿之戰,秦趙兩國在此期間沒有發生過軍事衝突,這說明在澠池會見上雙方達成了和解,接下來秦國將主攻方面轉向楚、魏,前278年,秦軍攻佔楚國都城郢,楚國東遷陳地,前276年-前275年,秦國又攻佔魏國數座城池。這樣看,趙國佔領魏國數城是在配合秦國的軍事行動了,至少也是趁火打劫,由此諸侯合縱抗秦就更加不可能了,那趙國這幾次行動究竟利弊幾何呢?

第三次在前261年,廉頗守長平,與秦軍對峙,屢敗!趙孝成王用趙括替代廉頗,後來就發生了著名的長平大戰,趙國失敗。後人把此次戰役的失敗完全歸咎於趙孝成王和趙括,還諷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本文對此說法極度不同意,我們會在後面詳細分析。拋開上題不說,在這場戰役中,廉頗也沒有表現出有何高明之處,如果當時的形勢很樂觀,那麼廉頗被替換一事的責任歸趙王和趙括,可廉將軍也是屢敗,形勢非常危機呀!廉頗不是也拿不出很好的解決辦法嗎?

第四次在前251年,燕國想趁趙國長平大戰失敗之際,進攻趙國,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廉頗率領趙軍大勝燕軍,並且一路追擊到燕國國都薊城,燕國無奈求和。對於這次戰役,趙國「勝亦不足喜」,一則燕國本來就是弱國,趙國是「瘦死駱駝比馬大」,戰勝燕國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誇耀;二則本來趙、燕兩國是傳統盟友關係,可是在長平大戰前,趙國拋棄了燕國的友誼,而與燕國的仇敵齊國建立戰略同盟。趙國這次外交戰略調整,從事後結果看,並不成功,在秦趙長平大戰期間,齊國沒有給予盟友趙國關鍵的支持,趙國還把老朋友得罪了,得不償失。

第五次在前245年,廉頗擔任代理相國,率軍攻打魏國,攻取繁陽。不久,趙孝成王去世,他的兒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趙悼襄王任命武襄君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大怒,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逃到魏國大梁,但廉頗在魏國一直未受重用。後來,秦、趙交惡,趙王想重新啟用廉頗,廉頗也想為趙國效力。趙王派使者到大梁考察廉頗是否還有工作能力,廉頗的仇人郭開重金賄賂那位使者,讓他在趙王面前說廉頗壞話。廉頗見到使者,為了表示自己身體還很好,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後披盔帶甲,躍上戰馬,顯示一番。使者回到趙國向趙王報告說:廉頗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很好,不過陪我坐了一會,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聽過後,認為廉頗老朽了,沒有啟用他。後來楚王將廉頗請去,但廉頗擔任楚將後,也沒有什麼戰功。廉頗感慨:我真想指揮趙國士兵呀!最終死在楚國壽春。

上文這則典故充滿矛盾,比如:廉頗指揮趙軍攻取繁陽,而當他在趙國內部政治鬥爭中失去權位時,轉過頭來馬上就投奔魏國,而魏國人既不任用他也不報復他,這是多麼強烈的一種違和感。還有,為了形容廉頗飯量驚人,居然誇張到一頓飯吃一斗米、十斤肉,完全是武俠小說的文風。最後,廉頗到楚國工作,由於沒有戰功,居然說「我真想指揮趙國士兵」,那言外之意就是說楚國士兵不行了?如果真是如此,廉頗不僅能力不大,人品也不怎麼樣,既無擔當,亦無感恩之心!

對於廉頗,不能說他是一個平庸的將領,但也不能將其過於拔高,如果系統整理一下廉頗的戰例,其實沒發現他指揮過什麼經典戰役,更沒有對趙國時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實在愧對「戰國四大名將」之名。

人們歷來對廉頗、藺相如的評價很高,認為此二人是趙國中興的股肱之臣,但通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廉頗、藺相如難當此大名。當然,關於廉頗、藺相如的事迹以及對他們的過分褒獎都是後人所為,此二人並沒有刻意營銷自己,也許有人認為本文如此評價他們是對故人的不尊重,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對任何人進行過分的頌揚和過分貶低才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的精彩文章:

齊燕大戰之樂毅田單高手對決篇(五)

TAG: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