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自強,社會絕不能惡意揣測
在同樣的崗位上,殘疾人需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努力,他們應該得到社會的溫柔對待、善意回應,而不是對他們設置惡意的默認揣測
沈彬
日前,四川都江堰市的一名用戶,在一家外賣平台上寫下了長長的差評:送外賣的聾啞人小哥,送餐之後竟然「掏出一張殘疾證,意思是還讓我給他捐點錢」,「順便要錢,不給態度惡劣,公開要錢,大家得小心了,特別是單身女士」。商家馬上回復稱:已向公司投訴,「絕對不會再有聾啞人送餐了」。
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22歲送餐小歌劉之翔,當時向顧客展示的是公司專門製作的工作牌,上面僅僅寫著:「因為我是聾啞人,所以不能說話,請你檢查菜品是否齊全,並對我的服務做出評價,謝謝您!」
據猜測,這名寫了差評的客戶,可能是因為平時有過被聾啞人出示殘疾證乞討的經歷,所以一看到劉之翔掏出的牌子,就習慣性地認為這是乞討。
這名顧客可能不是惡意造謠、誣陷,但卻反映了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於殘疾人存在著嚴重歧視。他們給身邊這些註定人生就不平坦的殘疾人貼上了標籤,打進了另冊,似乎聾啞人對你掏出一張紙片,就是為了向你乞討。這樣一來,殘疾人的人生就被另一些不殘疾的人釘在了逼仄的框框里。
這一種嚴重的武斷和歧視,轉化為一些人不自覺的行動和暗示。可能有的人之前遭遇了不少乞討,甚至還受到過冒充聾啞人的欺騙,但是絕不要因此就把所有殘疾人看扁了,武斷地認為他們只能靠乞討、施捨才能生活。
事件中的外賣小哥劉之翔,1歲多時因為生病喪失了聽力和語言能力。兩年前,他從特殊學校畢業,打過工、開過奶茶店;現在這份外賣送餐員的工作,是找了快半年才找到的。剛剛送外賣幾天,有的人因為他是聾啞人而面露嫌棄,也有人看到工作牌後要給他錢,但被劉之翔拒絕了。
這次烏龍事件在網路上引發了很大反響,很多網友直言,被這種委屈和送餐小哥的堅忍自強戳中了淚點。社會輿論沒有必要把全部怒火,都傾瀉到那個寫出烏龍差評的顧客身上,而是需要反思:社會對殘疾人的這種惡意默認和揣測還有多少?如何清除這種錯誤的習慣思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了殘疾人的平等就業權,還明確國家對殘疾人就業實行傾斜性政策,接納殘疾人就業的企業也會得到一定的稅收優惠。但更為可貴的是,很多殘疾人自強不息,選擇和肢體健全者在同一條學業道路、同一個職業崗位上競爭。這種自強不息的努力,需要得到社會尊重和熱情回應。
很多時候,殘疾人並不需要我們的特殊關照,而是希望我們以一顆平等之心對待他們。要知道,在同樣的崗位上,殘疾人需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努力,他們應該得到社會的溫柔對待、善意回應,哪怕是一個讚許的眼神,哪怕是一個舉手之勞的好評,甚至有時就是多花幾秒鐘弄明白他們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而不是對他們設置惡意的默認揣測。
(作者系知名評論員)


TAG: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