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Tagore泰戈爾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1月5日在湖北恩施老家,北大女博士婁滔永遠的離開了這個她熱愛的世界,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最美麗的29歲。

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婁滔,就是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1988年,她出生在湖北恩施咸豐縣,土家族人,父母的獨女,掌上明珠。

2007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期間,成績一直保持在系裡的前三;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憑藉優異的英語成績進入媒體新聞中心做志願者,為全世界運動員做翻譯;

2012年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世界上古史專業,碩士期間,以世界史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一等獎學金,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譯作;

2015年,婁滔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古埃及史專業。

如果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事,婁滔會順著她做好的人生規劃,畢業後做一名老師——傳道授業。

但是人生,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據婁滔的父親回憶,2015年婁滔回恩施度暑假,那時她初覺身體不適,上樓乏力。父母還笑女兒「太嬌氣」。10月份婁滔返校後,媽媽有一天早晨接到了她的電話,她說自己有一隻腳尖踮不起來,不聽使喚。

2016年1月中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協和醫院相繼對婁滔的病情作出診斷:疑似運動神經元病。

靈魂被囚禁在身體里

運動神經元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漸凍人症」。

「漸凍症」,顧名思義,身體像是逐漸被凍住了,動彈不了,但是思維意識都還在。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也是罹患此病,醫學上,它的學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縮寫為ALS),也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是一種漸進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即運動神經元退化、死亡,肌肉逐漸衰弱、萎縮,最終導致發音、吞咽甚至呼吸都無法自主完成。

根據霍金教授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中真實的展示了患病癥狀和病變過程。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早期通常是腿部或手部肌肉明顯的無力或/和萎縮

繼而會出現說話障礙或吞咽困難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最後呼吸也會開始衰竭。

據了解,這種神經系統疾病,90%到95%的病例沒有家族病史,即病因病理不明。而婁滔所患的屬於遠端發病,其發病進程十分迅速。

最殘忍之處在於,發病全過程中,即便晚期,患者依然保持清晰的思維、保留髮病前的記憶、人格和智力,只是身體逐漸不受控制,就像擁有意識的玩偶,親眼看著自己走向死亡。

也因此,這種病被稱為:靈魂被囚禁在身體里。

堅強面對病魔

從此,婁滔和家人便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

在發病之前,婁滔的身體一直都很好,學校400米的跑道,能一口氣跑上十幾圈,參加過萬米長跑,此外,她還經常游泳。

同學說,"她的柔韌性也很好,做身體拉伸和平板支撐也不在話下,我們一分鐘也堅持不了,她堅持上十分鐘都沒問題"。

也因此,在患病之後,她拒絕同學的看望,更主動與當時交往的男友分手,她心裡一定是難受的,可她不願自己生病的樣子取代了以前在大家心目中健康美好的形象。

一切都發生得太突然,讓人猝不及防……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016年,病中的婁滔堅強樂觀

據了解,得知檢查結果後的婁滔一直顯得很平靜,反而經常安慰父母。

不僅如此,在患病治療期間,婁滔無法看書,卻仍堅持「聽」完了60多部中外世界名著。

婁滔是不甘心的,眼前燦爛的人生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卻在瞬間被生生奪走,來不及有所作為,來不及繼續奮鬥。

生命無常。

到了2016年6月,婁滔的四肢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生活起居全部需要靠父母照顧。

5個月後,婁滔已經全身癱瘓、呼吸困難。她經常說,好不容易進入了理想的校園,找准了鍾情的學業,不能繼續奮鬥、有所作為,實在心有不甘。

生命的意義在此刻顯得如此模糊,當身體如同麵條一樣癱軟,無法動彈,一切都毫無意義,似乎沒有希望,婁滔想過放棄,可是父母如何捨得,所有人都堅持著希望,他們勸她堅持,再堅持……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017年4月10日,醫護人員為婁滔慶生(圖片來源於網路)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017年10月15日,漢陽醫院重症監護室,醫生鼓勵婁滔一起創造奇蹟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應該由生命的質量和厚度來衡量

2016年10月,婁滔被轉往老家的一家醫院進行保守治療,2017年10月病情惡化,應家屬要求,婁滔進入「深度鎮靜」治療。今年1月,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因大腦缺氧,婁滔陷入深度昏迷,住進了重症監護室,失去了自主呼吸功能,需要用呼吸機維持生命。

婁滔曾在病床上留下遺言"凡能救命的儘管用",她希望能夠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頭顱留給醫學做研究。

"女兒得了漸凍症後,強烈要求死後將器官捐獻出來,這是她最後的願望。"婁滔的母親說道。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知道結局可能無法改變,卻願意成全別人,成全全人類。

事實上婁滔的父母一直不理解女兒為什麼要做捐獻,最後母親代為簽字也是為了尊重女兒的意願,沒有回報,軀體殘缺,這樣的奉獻,到底有什麼意義?

但我想婁滔明白,因為如果有人因她重見光明,如果有人因她恢復健康,如果ALS研究因她有了一點點的突破,那對於她,就是最大的回報。

助人為樂,除了精神上的慰藉,更因為從此以後,你的生命不再只屬於自己,而屬於更多人。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2014年,網上發起了「冰桶挑戰」(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便是針對ALS患者進行的一次公益募捐活動,挑戰者發布自己用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便可邀請下一位參與者,被邀請者需要在24小時內回應,挑戰冰桶或者為ALS患者捐款(當然金額不大)。

這項活動旨在通過冰水澆灌讓普通人體會漸凍症病人的感受,手腳冰冷不受控制,自己卻無能為力...藉此引起大眾關注ALS患者,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周杰倫參與「冰桶挑戰」(很多娛樂圈大咖、科技界大佬都參與了活動)

婁滔走後,她的家長向媒體表示,由於器官不符合捐獻條件,摘取器官不合時機,捐獻未能成功。

婁滔希望自己的案例能為攻克這種罕見的神經元疾病留下研究數據,即便未能成功捐獻,但她的舉動仍然感動著我們所有人,而且也會影響更多人去奉獻,去關注ALS。

如她所說: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從不以生命的長短作為判斷標準。

我存在的時間

藝術與生活總是交織,在日劇《我存在的時間》里,男主人公與婁滔一樣,即將步入社會,見識了生活的殘酷,終於拿下屢戰屢敗的工作面試,邂逅了相互欣賞的戀人,卻發現身體開始出問題...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ALS

與婁滔不同,劇中主人公最終在家人、朋友和愛人的支撐下堅持了下來,而在艱難的堅持過程中,他也不止一次自我否定和懷疑生命的意義:

「我是否能只為了愛和溫暖就活下去了呢?...即便如此,我也可以繼續活下去嗎?」

「我懼怕生存,也懼怕死亡。決心去死或者生存,都不是容易的事。」

他一次次質問自己,痛苦、懷疑、矛盾,日日夜夜,內心飽受煎熬,活著太過辛苦,是否死亡會更輕鬆,該如何選擇?

這些問題,在婁滔飽受漸凍症折磨的最後歲月里,一定也不止一次出現在她的腦海里質問著她。

婁滔得到了答案,所以最後她留下了那樣一段話給我們。

因為,人生的意義,從不需要被賦予,它存在於你努力生活的每一段歲月里,它存在於你不斷努力追尋生命意義的腳步里。

或許我們無法達到霍金教授的成就和貢獻,也無法優秀過人擁有巨大的財富和成功,但這些,不是生命質量和厚度的定義,善良,努力去生活,不辜負時光,生命同樣豐滿。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余華

人生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存在,就是意義。

拼盡全力認真的活著,才決定你人生的質量和厚度。

29歲北大女博士走前遺言,值得每個人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找一個成熟的人結婚有多重要?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