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上著華章——記市政協委員、國家一級雕刻師胡奔校

石上著華章——記市政協委員、國家一級雕刻師胡奔校

(本公眾號已開通評論功能,

歡迎大家在文章末端發表意見和建議)

石上著華章

——記市政協委員、國家一級雕刻師 胡奔校

作者: 田 傑

石頭不會說話,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丟棄於河灘或荒野,它不會自呈其美,在很多人眼裡,就是塊不起眼的石頭,而在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之中,它卻獨具靈性。

胡奔校就善於發現石材的靈性。

「讀懂石頭,能跟它對話,才能與各種石頭結緣。」作為國家一級玉石雕刻師,胡奔校用自己的巧手創作出一批工藝精湛、構思巧妙的石雕作品,展示了壽山石雕歷久彌新的匠心神韻。而作為一名政協委員,胡奔校對包括石雕在內的工藝美術的發展有著獨立的思考和認識,呼籲倡導工匠精神,重視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傳播,樹立文化自信。

當青春遇上壽山石

1982年出生的胡奔校雖然年輕,但從事石雕事業已近20年。

胡奔校出身於福建工藝世家,其祖上數輩均為廟宇佛像雕塑藝人,受祖輩族人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的影響,他從小就對雕刻藝術情有獨鍾。

從長輩那裡,胡奔校首先學到的是手藝人的傳統信仰和無限專註。胡奔校爺爺的手藝在福建南平小有名氣:「德藝雙馨的人在我們那裡才可以雕琢佛像。在我的記憶里,爺爺從來都不會說一句罵人的話,很少和別人起爭執,因此經他雕琢的佛像在別人眼裡總是慈眉善目。」胡奔校說,爺爺對他,「心授」的成分比「言傳」的要多得多。

後來,在表哥的介紹下,胡奔校毅然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選擇——學習石雕。從此,他就跟石雕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福州的壽山石雕廠,胡奔校一學就是四年:「主要跟著老師傅學習,一開始先學磨刀,一磨好幾個月;之後學習修光,這是石雕的一項基本功,光這一項我就學了三年。第三年才開始學習打胚,學了一年。」

在學習中,胡奔校對壽山石的了解進一步加深。他知道了人們所說的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有「一相抵九工」之說的含義;明白了壽山石雕的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各種技藝。

壽山石雕以手工雕刻為主,工具也基本為手工工具。從石料開採,到工匠手中以後,要經過打胚、出形、細雕、修韻以及拋光五個基本步驟。由於壽山石雕對石料的要求很高,要根據石料的紋路、雜質等很多因素來進行選擇,十塊石料,可能只有三塊能用於雕刻,這無疑增加了工匠的創作難度和創作時間。但是,沒有一塊石頭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每一個壽山石雕,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這樣的魅力,深深吸引著胡奔校,也讓他更加傾盡心血地去認真對待每一塊需要他打胚、修光的石頭。

由於既有家學淵源,又聰明好學,所以胡奔校很快就掌握了雕刻技巧,開始獨立創作。格外器重他的師傅也經常帶其觀摩前輩雕刻的經典壽山石雕作品,並為他細心講解各種雕刻風格的優劣特點,從而促使他的雕刻技藝得以迅速提升。

2006年,胡奔校自立門戶,在福州開了一個石雕小作坊。「我們福建石雕行業的行規是學徒期滿三年才能從事這一行業,為了把基礎打牢一些,我學習了四年。」胡奔校說。

2013年,胡奔校和朋友帶著作品來陽泉參加奇石展覽,一到陽泉便喜歡上了這座北方的小城。之後,他多次來陽泉進行考察,最終決定在此紮根。2015年4月,胡奔校開設了陽泉市昱泉聚芳齋工藝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經營地方主題設計雕刻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等為題材的創意作品,致力於石雕精髓的挖掘和高品質產品的創新及開發銷售。

從學徒到擁有自己的店面,胡奔校的每一步都在踏實地奮進著,對壽山石及其雕刻藝術的感悟也日益加深。一塊石頭好不好、能不能雕刻、能雕刻出什麼形態,他只看一眼便胸中有數。

憑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善變的藝術技法,胡奔校創作的題材也十分廣泛,山水、人物都得心應手,尤其擅長人物圓雕、大型雕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當微雕遇上歷史文化

微雕藏世界,石上著華章。

原石完完整整地放著始終不過是一塊石頭,只有經過能工巧匠的雕鑿才能釋放出它隱藏的光芒,獲得藝術的生命。可是雕刻作為一種減法,每一刀都要經過反覆琢磨,因為一刀下去石頭再也無法復原,所以良好的構思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胡奔校看來,石雕最難的亦是構思。如何因勢造型、依色取巧,怎樣依勢而雕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石料,這樣的構思最考驗工匠。

每每發現一塊妙石,胡奔校會反覆地觀察石料結構、對走勢進行琢磨,他從不避難就易,往往能在平凡之中創作出出人意料的作品。

細觀他的雕刻作品,造型穩重堅實,師古而不泥古,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又根據現實生活不斷創新,尤其善於利用石的「巧色」,使作品栩栩如生。

在今年8月舉行的第三屆山西省文博會上,胡奔校設計創作的「中共第一城」石雕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鑒賞。

「中共第一城」石雕整體形象似一枚巨型印章,在印章四周和頂部,雕刻著極具我市地方特色的建築、景觀。仔細看來,作品正面右上方桃河淺淺流過,順著水流方向向遠望去,兩岸高樓林立,現代城市氣息濃郁,一首郭沫若的《贊陽泉》刻在右側偏下的位置。印章頂部按照我市由西向東的地形走勢設計,在不足700平方厘米的平面上,雕刻有「中共第一城」地標、獅腦山百團大戰紀念碑、娘子關城等標誌性建築,依託山脈走向綿延起伏,景象壯觀;印章背部包含村莊、田地、窯洞等地方元素,民俗氣息濃郁。

為何選擇以印章的形式進行創作?胡奔校說,印章作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本身就具有承載文化、體現價值的作用,而選用壽山石,其自身價值更能提升作品的藝術品質。為此,他特地遠赴壽山石產地福建省尋找石材,並結合石材顏色、紋路等天然特徵,發揮想像,隨石賦形,經過2個月的精雕細琢,完成了這件作品。

「中共第一城」石雕作品在省第三屆文博會中廣受好評,並榮獲「神工杯」金獎。而在此之前,胡奔校的作品已經引起業界關注,頻頻獲獎。2012年,他創作的石雕《十六應真》榮獲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3年,《農家樂》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品博覽會銀獎;2016年,胡奔校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而創作的《飛奪瀘定橋》被「翰墨書長征」活動組委會永久收藏;2017年,石雕作品《清泉石山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作品《飛天》榮獲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國匠杯」金獎。

當微雕遇上歷史文化,激發出的是美好的作品形象。在刻刀和錘釺或輕或重的鑿擊中,胡奔校沉靜地做著自己的石雕事業,精雕細琢並期望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意境,讓精美的壽山石唱出美麗的歌謠。

履職盡責不忘初心

在胡奔校眼裡,自己始終是一名工匠。而「工匠精神」除包含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等內涵外,還應該包含傳承和傳播兩項重要任務。

「陽泉沒有壽山石雕的歷史,如果想讓這門技藝得以發展,就得一代代傳承下去。」胡奔校用近二十年的青春換回的技藝,如今已不單單是「胡氏技藝」,他把南方的雕刻工藝這種帶有濃重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帶出閩北,又從閩地帶過了秦嶺淮河以北。他期待著兩種或多種技藝風格的融合,用工匠精神在山西打造一塊真正的南北大融合的雕刻金字招牌。

「專註傳承傳統技藝,是工匠精神的一方面。」胡奔校說,工匠精神的發揚,還離不開創新傳播。「企業只有發掘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而打造工匠精神的同時,恰恰也是企業全方面提高的過程。」

2017年,胡奔校當選為第十三屆市政協委員,當選後,他最為關注的就是如何加快我市工美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工藝美術遇到很大挑戰,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振興傳統工藝,要把傳統工藝予以傳承與推動,這尤其需要年輕一代人的參與。」胡奔校說,陽泉工藝美術歷史悠久,陶器、剪紙、麵塑、雕刻等,是城市文明的象徵、地域文化的標誌。然而,我市工藝美術行業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工美生產企業規模偏小、創意產業項目發展落後、傳統手工行業後繼無人、工美技藝發展乏力等問題。

經過對工藝美術行業細緻的走訪調查,胡奔校作出《政策保障資金扶持 加快工美產業發展》的提案,建議加強工美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合作,搭建工美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平台,利用會展平台、創新工美文化藝術展演、展銷和推介的方式,擴大工美文化產品的知曉度和貿易規模;加強對工美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扶持,設立陽泉市工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獎勵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完善對工美文化創意產業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等擔保機制,支持和引導擔保機構為本市中小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提供擔保;把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納入地方政府採購範圍,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本市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加強對工美文化創意產業的組織保障,希望政府能夠成立工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對本行業加強指導和協調,並對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進行跟蹤督促落實。

在提案中,胡奔校最為重視的一點,是希望政府能為保護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把零散的行業團結起來,形成有效運轉的行業機制,大力培養後繼人才,加強行業指導。

「隨著國家對工美行業的大力支持,我相信更多的傳統工藝美術能得以生產發展,更多的優秀技藝能夠傳承傳播。」胡奔校說著,轉頭望向窗外,他的眼裡有著工藝美術行業美好的明天。

(市政協研究室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泉政協 的精彩文章:

TAG:陽泉政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