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該複查什麼?4項檢查缺一不可
有些患者每年只檢查「兩對半」,以為是「小三陽」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殊不知,這正是不能早期發現病情的原因。因為「小三陽」並不表明肝臟沒有炎症活動。那麼,怎樣複查呢?
一看肝臟有無炎症
看有沒有全身無力,吃飯不香,不能吃油膩食物,飲酒量明顯下降等。
二是看肝臟功能有無損傷
即轉氨酶、膽紅素、球蛋白有否升高,白蛋白有否降低,這需要抽血化驗肝功能。
三是看肝臟有無逐漸縮小
脾臟有無逐漸增大,這可以由B超檢查得知。B超檢查需要動態觀察才有更大的意義,即前後幾次的肝、膽、脾B超結果相互對比才能發現問題。許多患者每次B超檢查後以為醫生看過的結果就沒用了,把報告單就扔掉了,很可惜。
四看肝癌標誌物
肝癌標誌物即甲胎蛋白(AFP)。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沒發現肝臟腫塊之前就可以明顯升高,即可以超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這是醫學界目前公認超早期發現原發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項成熟的技術。定性檢查,縣級醫院均可以做,但陽性並不意味著就是肝癌,尚需看AFP濃度有多高,這就需要進行AFP定量檢查。因此,複查時一定要檢查肝功能、B超,30歲以上的人要查AFP。而「兩對半」檢查倒在其次,因為「兩對半」只能反映病毒的複製狀態,而不能反映肝臟的炎症情況。有些病人沒有任何癥狀,轉氨酶也不高,但B超檢查肝臟逐漸縮小,脾臟逐漸增大,也表明肝臟有活動性炎症,需要積極治療,否則易致肝硬化。
那麼,多長時間複查一次好呢?
一般認為,30歲以下的人患肝癌的機會較少,半年查一次即可,當然,有癥狀時就不能等半年了,要立即檢查。30歲以上的人需3個月或4個月檢查一次。為什麼要查這麼勤呢?這是有道理的。30歲以上的人患肝癌的機會增大,而肝癌體積增大一倍的時間是3個月左右。在肝癌超早期AFP明顯升高,但B超、CT、磁共振成像卻無法檢查到腫塊,3個月後就可能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檢查中發現腫塊,這時手術切除是可以治癒的,故而以3個月檢查一次為最好。


TAG:乙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