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古墓里化為灰燼的古人都在笑21世紀的你太迷信!
今人迷信起來,
有時候讓古人都發笑!
來來來,帶你走入新世界~~
文 | 春梅狐狸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後台聯繫申請授權)
將近2年前,本號曾經寫過一個古墓里常見的一個題材啟門圖,表現為墓室里以壁畫或浮雕的方式刻畫出一個半開門的女子。
部分啟門圖形象
當時的文章見《她站在門內,她探出門外,是否要追隨這場古墓之旅?》。
這是一個有趣、神秘又考驗想像力的題材。古墓、半開的門、女子,僅僅這樣三個元素就構成了空間與時間,乃至生死上的無限思考。這或許是古人留下的謎題,也可能是後人的自作多情。
但前陣子看到一位博主對這個題材進行了一番危言聳聽的詮釋,儘管@博物雜誌 很快進行了駁斥,但是依然傳播甚廣,這裡面還有@西安半坡博物館志願者隊 這樣大家認為應當對於這樣的東西嚴謹考證再三才能發微博的藍V推波助瀾。
錯解啟門圖的微博,及其下面的熱門轉發
我很贊同@真主欽點仁波刀 說的:「把傻逼的迷信無限細化,你就是又善良又有文化的人了。」很多錯誤和謠言往往就是通過包裝成對你有益的樣子傳播的,受害深重的有食品領域、養生領域,即便我愛好的服飾這麼冷門領域,也不匱乏這類謠言。
最常見的服飾謠言,不是我之前抨擊過的《左衽?右衽?你暴露的正是對服飾史的蠻橫無知!》,畢竟漢服對於普通人來說浪花是不大的,而是那些關於服飾顏色和款式,正房能穿,小三能穿的說法。
比如,把誕生於影視劇的鳳仙裝說成大家閨秀穿不能穿,新娘不能穿云云,感覺一聽就是哪個裙褂商家炮製出來的。(相關科普見:《民國劇和「小鳳仙裝」:臆造服飾的創造與發展》)
又如,說嫁衣必須是紅色裙褂,二婚只能穿粉紅或金銀,完全忽略裙褂早就演變成以工藝的繁密程度來定價位級別的現狀,級別最高的褂皇因為重工所以整體幾乎被金銀線所覆蓋。沒道理二婚反而要穿貴重的褂皇,而頭婚反而沒得穿吧。(相關科普見:《裙褂:傳承有序的中式禮服的典型案例》)
汪圓圓的裙褂
而由於中國視死如生的葬俗,墓室壁畫不僅僅不會被忌諱,還會成為研究古人生活的重要圖像資料,不僅僅有出行和宴飲這樣的生活場景,還會有建築傢具這樣的生活器具。
所以如果你放開心胸去看,你會發現墓室壁畫是古人留下的影視膠片,一幕幕放映著古人對於生活的美好想像。
我因為經常寫古裝劇服飾糾錯的文章,所以經常會收到一種無力的駁斥叫做——真按照古代那麼做,審美接受不了呀!這個時候,真該叫他們不要只看電視電影啊,去看看那些古墓壁畫,是多麼鮮活有趣啊!
北齊 徐顯秀墓壁畫
東風裡遼代壁畫墓
如果說,墓室壁畫放映的是人間的悲歡離合,那麼寺觀壁畫描摹就是是真正的東方魔幻了吧!
這裡有衣袂飄飄的神仙,穿著古人窮極想像的華麗而尊貴的服飾,熙熙攘攘共赴一場天上的盛宴。
永樂宮壁畫
卻也有被俯視的、被慰藉的人間,那些從天上角度看下來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古人藉此傾訴著樸素的善惡與因果理念。
開化寺壁畫
而我國壁畫最為精美繁多的是山西省,目前至少有兩個山西壁畫展在舉辦,一個是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大同沙嶺7號北魏墓葬壁畫與雲岡石窟藝術》,另一個則是讓上海博物館拆掉了大門也要復原出一整個墓室,一天只接受兩百人現場預約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在粗糲的壁上繪出最精緻而質樸的畫面,便是壁畫!
那麼如何從入門到精通地看懂壁畫呢?推薦上海博物館為此推出的《壁上觀》一書。
上海博物館館長在新書發布會上
這本是我國幾位歷史學家、文物保護專家、藝術史專家、考古學家關於壁畫的論文集,但是相比一般論文集,這本書圖片量也很大,降低了閱讀難度,而且分量很足,拿回去啃一年都算你吸收快的!


TAG: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