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時運,幣圈必讀
我最近有學習區塊鏈的技術邏輯和發展歷史,本文就追本溯源。
2008年經濟危機後,有人對政府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於是去中心化區塊鏈比特幣的誕生。
2010年比特幣開始公開交易。
2010年8月,比特幣協議出BUG,用戶可以無限量創造比特幣,幾小時後就被發現並遏制。
2010年11月,比特幣總市值超過100萬美金。
2011年2月,比特幣單價達到2美元。
2011年4月,主流媒體《福布斯》雜誌介紹了比特幣。
2011年6月,維基百科接受比特幣捐助。
2011年6月,暗網開始流行用比特幣支付。
2011年6月,某比特幣交易平台被入侵,用戶數據被盜,比特幣價格從17美元跌到1美分。
2012年12月,在這期間比特幣價格恢復原位,很多機構支持比特幣支付,包括知名網站、個人服務等。
2013年3月,比特幣又出現BUG,很快就被修復了,價格短時間下跌37%,隨後很快恢復了。
2014年2月,某知名比特幣平台倒閉,據說被盜80W個比特幣,之後比特幣價格又持續走低。
2015年,歐洲多家大銀行,一起研發區塊鏈技術。
2016年6月,比特幣價格暴漲,以太坊此時出現,幾天就漲到幾百塊。
2016年8月,某交易所又被盜了,價格掉了26%左右,之後幾個月又恢復了,並且再創高價。
十年時間,才有了今天的比特幣。
存在即合理,想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以往我們所有的交易,都是中心化的,我們給別人的支付都是經過銀行系統進行清算,銀行可以凍結你的賬戶,政府可以凍結你的資產。
但區塊鏈不依賴於任何組織和個人,完全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之所以能實現,就是因為挖礦的存在,挖礦的本質就是提供計算機硬體服務,而這些硬體服務被用來記錄和承載比特幣交易的整個體系。
沒人會做免費勞動,系統會根據硬體的貢獻,獎勵你新產出的比特幣和全網比特幣交易的手續費。
比特幣總量2100萬個,即便日後挖光了,只要有交易,就會產生手續費,會把手續費獎勵給礦機持有者。
這樣整個體系就可以完美運轉。
挖礦體系理論上有「51%攻擊」的危險,當某個計算機擁有全網51%的算力,就可以破壞比特幣。
但從邏輯上也行不通,首先擁有全網51%算力就非常難,其次沒有任何好處,即便你攻擊了,也沒辦法拿到別人的幣,因為秘鑰都在個人硬碟里存著,還不如按照比特幣的規則挖幣賺錢呢。
大量的礦機持有者、比特幣持有者、隱秘的市場交易,這些人都是利益相關,出現任何比特幣BUG和不利情況,這股力量會第一時間進行對抗,這也是比特幣歷次出現BUG後,都能再次崛起的原因。
而且,我發現,比特幣根本不需要全民認同!
只要小圈子內的一群人認同,產生交易,就足夠了。
避開ZF監管,隱藏個人信息,買賣任何東西,手續費低,交易迅速,等好處。
如果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創新,能給人類帶來更安全、快速和高效的支付系統,那麼他就具備長期的發展前景,畢竟人類是向前發展的,一切阻礙效率提高的行為,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結局必然是慘遭碾壓,屍骨無存。
如今出現山寨垃圾幣必被淘汰,最終會有少數幾個主流幣種,得以保留。
我無比認同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只是其中一項衍生品而已。
整個遊戲中沒有太多的智力碾壓,華爾街那麼多牛人,曾經還不是多次葬送了自己,雷曼兄弟就這麼倒閉了。
很遺憾,根據統計,人類以往的預測和大猩猩扔飛鏢的準度差不多。
機運,這才是整個遊戲的核心。
那些暴富的人,曾經時刻承受著跳樓的風險,夜夜在睡夢中驚起...


※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以太經典,BCH,Dash,XRP分析-1/14
TAG:極客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