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年的儀式感

新年的儀式感

編者按: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戊戌年近,本期《錢塘江》副刊《我們的節日》關注中華民族傳統佳節——春節。始於農耕文明的春節,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復甦文化記憶、確認精神歸屬的重要時刻。我們重視過年,正是為了溫熱內心的儀式感,觸發文化意義上的深層感念。

新年的儀式感

浙江在線1月21日訊(浙江在線 李林)王安石的《元日》是寫春節的詩歌中最為有名的。他描繪了古人春節時要進行的幾樁頗有儀式感的事:一是燃放爆竹,二是飲用屠蘇酒。當然,免不了的還有「總把新桃換舊符」。只有這樣,才顯得出辭舊迎新的氣象。王安石筆下的春節習俗,有些至今還存在,比如燃放爆竹、飲酒。不過,桃符的使用如今就少見了,已經被對聯取代。古時的桃符到底有何妙用,需要在春節時鄭重其事地更換一番呢?

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有了桃樹能夠避邪的說法。《左傳》中記載,國君去參加臣下的喪葬儀式時,需要巫師先用桃枝掃去邪氣。戰國時的文獻對「鬼害怕桃枝」也有記載。《莊子》云:「有掛雞於戶,懸葦灰於其上,插(一作樹)桃其旁,連灰其下,而鬼畏之。」「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明確提到鬼害怕桃枝,同時還害怕雞和用蘆葦做成的繩索。

鬼為什麼會害怕桃枝呢?《左傳》和《莊子》都沒有解答。漢代學者記載了兩則傳說,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淮南子》中記載了羿「死於桃棓」一事。這裡所說的「桃棓」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大杖。而羿,應該就是以射日聞名的后羿了。不知他犯了何種過錯,要用桃木做成的大杖擊打。更為嚴重的是,這大杖似乎有著某種神秘的力量,連孔武有力的后羿也不能承受,竟然被打死了。這個消息傳出來後,那些本領一般的小鬼更是聞桃色變,不敢輕易靠近了。

另一段記載出自《論衡》。說的是上古之時,有兄弟二人,名叫神荼、鬱壘,二人居住在東海度朔山上。他們掌握了緝拿小鬼的能力,經常站在桃樹之下,細細檢閱百鬼,看看他們的品行如何。如果小鬼沒有緣由,擅自給人類帶來災禍,神荼和鬱壘就會用蘆葦製成的繩索將他們縛綁起來,用來餵養老虎。所以,當小鬼等妖邪之物見到桃樹時,心裡不免害怕。於是老百姓就截下桃枝,刻成人形,立於門戶旁邊,又在門闌之上畫上老虎,用來避邪。由此可知,至少在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桃符了。

不過如果稍稍留意下,或許桃符的使用時間可以推得更早一些。《莊子》就已經提到掛雞在門戶之上,再懸掛蘆葦編成的繩索,又在旁邊插上桃木,鬼就感到害怕了。這和《論衡》所記,至少有兩件物事相近,一是所用的繩子均用蘆葦編成,二是和桃木配合使用。這或許就是《論衡》中神荼和鬱壘故事的雛形,只是古書亡佚,無法見到這一故事的真貌了。另外,《莊子》中特別提到一點,「連灰其下」,在東漢及後代關於春節桃符的記載中都未見到。或許是因為小鬼及妖邪之物多能隱其身形,而將灰布在桃木下方,凡有鬼、妖之物經過,必將留下痕迹,然後再配合上桃木和葦索,則此物必將無所遁形。但是在後代,因為有了能夠識察、緝拿鬼物的神荼、鬱壘、白澤、狻猊之類神人或神獸,自然不再需要費力布灰了。

使用桃符避邪的方法在宋朝人看來,也還是頗為靈驗的。這種用桃木刻成的符到底形態如何呢?《歲時廣記》卷五引用《歲時雜記》作了一些交代:「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對桃木板的大小、尺寸都一一做了交代。更為重要的是,神荼、鬱壘,依然在忠實地執行著自己的任務。不過也還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同,就是善於吃小鬼的老虎的形象似乎已經消失了。

其實不然。文獻中記載的「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可能就包含了老虎在內。因狻猊是獅子一類的動物。而白澤,雖有善於記憶,能夠認識各種妖物等多種技能,但就其外形來說,也是類似獅子的。而獅子本身屬於貓科動物,和老虎同科。所以宋代桃符板上刻畫的,可能也會有老虎,這就與《論衡》中的記載相吻合了。

與桃符相關的新年物事,除了之前提到的葦索、門神、雞之類,還有沒有別的呢?《淮南畢萬術》說:「埋石四隅家無鬼。歲暮臘,埋圓石於宅隅,雜以桃弧七枚,則無鬼疫。」看來,石頭也有著特殊的功用,漢代人會在自家庭院的四個角落埋上圓圓的石頭,則一年就沒有鬼怪疫病找上門來。當然,如果和桃符配合著使用,效果更佳。埋石之法不知起源於何處,但石頭確實被賦予鎮壓妖邪的能力。今天,埋石於庭院的做法已經從春節的習俗中消失了,不過,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的小石碑「石敢當」或許就是這種儀式的遺存。

習俗保持了多年後,總會發生一些變化。新年伊始,除了掃去穢氣,當然也會對新年有一些新期待。於是春詞、祝禱之語,得以漸次躋身桃符之中。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避邪和祝福,還是慢慢有了一些區分。時至今日,春節使用桃符的習俗已經頗為罕見了。更多的人使用了新的形式,即用門神和對聯代替桃符。門神獲得了避邪和守護的能力,而對聯,多是書寫一些有著美好意義的語句,以祈來年平安、幸福等。

提到門神,還有一事值得一說。傳說門神還與唐太宗有著不小的關聯。唐太宗晚年的時候,思及早年生活,多有殺傷,所以夜裡常不得安寧,夢中多有惡鬼打擾。他手下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武力非凡,不畏惡鬼。所以二人自告奮勇,願意為唐太宗守門。果然,在他二人守門之夜,唐太宗能夠安然入睡。後來,唐太宗感念二人勞苦,就命人把他們繪製成圖像貼於門上。後世的人們聽到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形象有此妙用,也多效仿。於是,他們二人就取代神荼和鬱壘,成為現今流傳最廣的門神了。

從桃枝、葦索等具體的實物,到刻畫於桃木板上的形象,再到以紙畫人、以紙書對聯,正是通過儀式的承載,節日才顯出它特別的意義。也許有一天,現今的儀式也將發生變化,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卻不會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在線 的精彩文章:

臘鼓鳴 春草生

TAG:浙江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