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大米重現,這次誰遭殃?
食物主權按
2008年,美國大學研究員違反中國法律規定私自在湖南省對小學生做轉基因「黃金大米」人體試驗。事情被揭露後,參與該項目的中方研究者遭到處分,食用過黃金大米的學生也獲得相應賠償。但是,黃金大米的研發和推廣都與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密切相關,它在中國的醜聞影響顯然不能與研究所背後的資本追求利潤的動力抗衡,因此也不能阻止黃金大米商業推廣的腳步。如本文報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食品標準局近日便發布通告,允許出口到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的稻米或製品中少量混有黃金大米。
黃金大米的開發者認為它可以解決貧困人口的維生素A缺乏症問題,然而正如下文指出:由於它是一種轉基因稻米,長期以來面臨安全性的爭議。不僅如此,在推廣黃金大米的重鎮,菲律賓的農民組織(KMP)擔心黃金大米會為資本壟斷種子資源進一步鋪路。Chito Medina博士,菲律賓的環境科學家,同時也是菲律賓農民-科學家-發展工作者聯盟(Masipag)的協調員指出維生素A缺乏症和營養不良與貧困和資源缺失相關,不能僅僅指望這種技術方案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況且,解決維生素A缺乏症本來就有多種安全可靠的的方法,跨國公司製造黃金大米,這種畫蛇添足之術為了啥目的,大家都很明白。[1]
黃金大米由國際水稻研究所和其合作夥伴共同研發,它的推廣由國際水稻研究所主導,由孟山都、先正達、拜耳等農業巨頭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同樣與大公司農業合作)直接資助。雖然下文把國際水稻研究所描述為「一個非贏利性的、國際性的水稻研究機構」,但事實上,國際水稻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就與強行推廣商業種子和促進農業資本化有關。
國際水稻研究所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60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位於印度克塔克(Cuttack)的中央水稻研究所(CRRI)。克塔克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基於本土知識和當地的基因資源,但是這一原則和美國人控制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宗旨明顯衝突。 由於克塔克研究所的所長拒絕將自己收集的水稻種植交給國際水稻研究所,也不同意從國際水稻研究所倉促引進高產種子(雜交種子),在國際壓力之下,他被迫離開研究所。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種子被稱為「帝國主義種子」。菲律賓農業經濟和發展協會會長Burton Onate認為,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種子不僅引發了農民的債務問題,還使農民產生了對農用化學品和種子的依賴。[2]
正文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食品標準局(FSANZ ,簡稱「澳新局」)近日發布通告稱,批准黃金大米(GR2E)在該國用於食品。這意味著轉基因食品黃金大米離進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市場又近了一步。
但黃金大米目前尚未獲准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種植,也不作為大宗商品或食品供應兩國市場,而僅僅作為進出口貿易中的豁免條款:當出口到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的稻米或製品中無意混有黃金大米時,不再成為貿易事件,被退運或銷毀。
黃金大米通體金黃,被人們認為可以用於對抗貧困人口的維生素A缺乏症,但由於它是一種轉基因稻米,長期以來面臨安全性的爭議。
33份公眾意見來源地包括中國
2017年12月20日,澳新局在其官網發布通告,正式將黃金大米列入該局制定的《食品標準準則》(food standards code)的S26(Schedule 26)文件中。
該公告顯示,列入S26文件是一種澳新局的上市前批准(Pre-market Approval)。獲得該上市前批准,是轉基因食品進入澳洲和紐西蘭市場的先決條件。
根據當地法令,黃金大米需要標註轉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標籤——除非滿足一系列的限定條件,比如在食物中含量極微,一千克食品中含量低於一克。這一要求針對所有在澳獲批的轉基因食品。
澳大利亞政府聯邦立法登記官網公布的最新的S26文件中彙編至2017年12月7日,尚未將黃金大米列入更新。已列入該文件的轉基因食品包括74個轉基因油菜、土豆、大豆品種。但轉基因水稻此前只有一種獲批:耐受除草劑的轉基因水稻LLRICE62。
黃金大米是澳新局批准的第二種轉基因水稻品種。
2016年11月16日,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向澳新局遞交了「將黃金大米列入S26文件」的申請,編號為A1138。國際水稻研究所總部位於菲律賓。它是一個非贏利性的、國際性的水稻研究機構。
澳新局隨後對該轉基因稻米進行了食用安全性和營養方面的評價。
2017年8月3日,澳新局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該局經全面評估,包括飲食攝入(DIA)評估,確定黃金大米沒有公共健康或安全問題。所以,他們開始徵集公眾意見。徵集時間截至2017年9月14日18:00(堪培拉時間)。
在該公告中,澳新局的首席執行官Mark Booth稱,飲食攝入評估模擬了一種情況,假設澳大利亞居民食用都是黃金大米,那麼,這可能導致人們對β-胡蘿蔔素的攝入量增加2%-13%,相當於大約1茶匙左右胡蘿蔔汁中胡蘿蔔素的量。
Mark Booth表示,國際水稻研究所之所以申請將黃金大米列入澳新局的《食品標準準則》中,是為了避免貿易「事故」,比如,在他們出口到澳大利亞的稻米中無意混入了少量的黃金大米。
在獲得相應的貿易許可之前,貨物中檢出違禁的轉基因農作物往往面臨被銷毀或被退運的結局。
澳新局通報稱,他們共收到33份公眾意見,這些公眾意見除了來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還有來自中國、巴西、荷蘭/美國、日本、越南、肯亞、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的,其中23份意見支持黃金大米獲批。
黃金大米曾違規進入中國小學午餐被查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曉亞在2017年暑期院士專家論壇上曾表示,與普通的大米相比,黃金大米富含類胡蘿蔔素,能夠給人們補充更多的維生素A。普通大米中維生素含量很低。
但他也在澎湃「問吧」欄目回答網友提問時指出,任何技術都可以是一把「雙刃劍」,轉基因也不例外,需要通過嚴格生物監測和試驗研究,加強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性評價,讓生物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
GR2E是第二代黃金大米,其研發者——國際水稻研究所除了向澳新局提出申請,還向菲律賓、加拿大和美國提出了與食品相關的安全評估和監管申請,以謀求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
2000年1月,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應用生物科學中心的Peter Beyer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提出了黃金大米的理論設計。
黃金大米與中國消費者的「糾葛」始於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和科研誠信爭端。
據中國疾控中心官網2012年12月6日發布的調查情況通報,2008年6月2日中午,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中心小學1組25名兒童隨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黃金大米」米飯。「黃金大米」米飯系由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湯光文在美國進行烹調後,攜帶入境。
調查認定,項目所用「黃金大米」從境外帶入時未經申報批准,違反了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關規定。項目在倫理審批和知情同意告知過程中,刻意隱瞞了試驗中使用的是轉基因大米,沒有向學生家長提供完整的知情同意書,違反了衛生部《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規定以及科研倫理原則。參與該項目的中方研究者因此被給予了撤職、降級、黨內警告等處分。
摁住掃碼 訂閱紅色快訊


TAG:紅色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