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鋼盔竟能擋炮彈?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的型號和變種

德國鋼盔竟能擋炮彈?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的型號和變種

原標題:德國鋼盔竟能擋炮彈?盤點德國歷代鋼盔的型號和變種




編者按:提起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那款著名的M35鋼盔可謂是重要元素之一。甚至可以說,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這款鋼盔甚至成為了二戰頭盔的代言人。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德國鋼盔的故事。


上圖是由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拍攝於德國柏林的「統帥堂」英靈紀念殿的衛兵。他的左袖上的「德意志」團袖標清晰可見,此外他還佩戴著一枚衝鋒隊軍事體育獎章。



▲一款1916型鋼盔配以綠棕色的夏季迷彩


鋼盔(Stahlhelm)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意志帝國為了取代老舊,沉重的普魯士尖頂盔,於1916年正式推出了新型的鋼盔,並以製造年份命名為「M1916型鋼盔」。這款鋼盔重量在0.98kg-1.4kg之間,相比老舊的普魯士尖頂盔實用性更大,且更為輕便。一名名叫瓦爾特·舒爾茨的預備役中尉參加了1916年7月29日的索姆河會戰。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到:「突然,一陣劇烈的響聲突然傳來。我被一枚飛來的榴霰彈打到在地。這枚榴霰彈狠狠的扎入了我的頭盔之中但並沒有貫穿它。我也因此留住了一條性命。要是在前幾年我們的頭盔也能像這樣防彈,恐怕就不會有那麼高的炮火傷亡了。」



▲一名頭戴M1916型鋼盔的德軍突擊隊隊員繪畫


早期的M1916盔在1916至1917年初,也只有一個灰白的官方迷彩塗裝。前線將士也很少塗裝自己的鋼盔。直到1918年7月,魯登道夫將軍簽署了命令後才將鋼盔的迷彩推向正式化。他要求德軍鋼盔必須要被塗以多種顏色用於偽裝和欺敵之用。比如說夏季的鋼盔迷彩就必須使用綠棕色用以佩飾。


M1918型


M1918型鋼盔是最便於大規模生產的型號。該型號採用了新式的兩部分頦帶的設計,可以更加方便地將頭盔襯墊而不是頭盔外殼固定在頭部。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位於M1916型鋼盔兩側的耳部的凸起部分被移除了。關於這個改變的一個錯誤的解釋,認為是為了在佩戴鋼盔時,使用野戰電話更加方便。實際上,移除這個凸起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阻隔士兵的聽力,並減少回聲。


M1918型鋼盔可以在外形上同M1916型明顯區分開來,此外,在M1918型鋼盔外部的兩側也沒有早期型號上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


奧匈帝國版本


從1916年直到戰爭結束,奧匈帝國共向德國購買了416,000頂鋼盔,並且在1917年,奧匈帝國開始了授權生產德國鋼盔。到戰爭結束前,奧匈帝國已經配發大約了一百萬頂各種版本的仿製鋼盔。



▲一戰的伊松索河戰役中裝備了M16鋼盔的奧匈帝國士兵


奧地利M17型


奧地利M17型鋼盔與德制M16型非常相似,但是顏色為淡棕色,有布制頦帶,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位於鋼盔外部更靠上的位置。從1917年5月開始到戰爭結束前,共有534,013頂該型鋼盔被製造出來,其中的一大部分是由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Berndorf)的克虜伯廠製造的。



▲奧地利版本的M17鋼盔


匈牙利M18型

匈牙利M18型與奧地利M17型相似,但用於固定頦帶的鉚釘尺寸相對更小,且鉚釘位置比奧地利的型號更靠上。顏色同樣為淡棕色。這批鋼盔由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製造。



布恩多夫工廠的改型


布恩多夫廠同樣生產了大量與眾不同的本土化型號,從1917年11月開始,位於下奧地利州布恩多夫的克虜伯廠共生產了139,968這樣的鋼盔。


土耳其版本


德國曾向土耳其帝國交付了5,400頂沒有前部盔沿的M1918鋼盔。這個奇特的設計可能是出於宗教方面的需要。據說這樣土耳其士兵禱告時,在不摘掉頭盔的情況下就可以讓前額可以接觸地面。然而這個說法有待考證。



▲跪地禱告的土耳其人


M1933型


1932年,德軍高層下令對一種用於代替舊式型號的新式頭盔樣品進行測試,這種樣盔由硫化纖維(Vulkanfiber)製成。M1933型硫化纖維頭盔大體上採用了以往鋼盔的外觀,但更為輕便。此外這種頭盔易於進行小批量生產以保證在1933年初就可以進行測試,其中的極少部分被配發給德國國防軍的步兵、炮兵或通信單位使用。此後,該型頭盔被M1935型鋼盔取代,大部分的庫存被配發給民間單位如警察和消防隊使用。少部分則會給一些不佩戴鋼盔的高級官員備用。


M1935型


1934年,德國開始對改良型鋼盔進行測試,新型號的設計來源於一戰時使用的鋼盔。塔勒(Thale)埃森鋼鐵公司(Eisenhüttenwerke company)承擔了原型設計和測試工作。這種新頭盔由鉬鋼經過多次衝壓而成。縮短了頭盔前檐和側檐的尺寸,淘汰了過時的前部護盾和巨大的護耳。通風機孔雖然被保留,但被布置在頭盔外殼上的孔狀鉚釘中。



鋼盔的邊緣進行了卷邊處理,使其更為平滑。此外,內置的新型八瓣皮革襯墊也大大提高了頭盔的安全性和可調節性。這些改進使得M1935頭盔比以前的設計更加輕便和緊湊。1935年6月25日,陸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M1935頭盔,並打算以此替代所有其他的頭盔作為制式裝備。 在M1935頭盔被採用後的兩年內共生產了超過100萬頂。



這是最經典的M35型鋼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成為了一代德國軍人的象徵,同時這款鋼盔還遠渡重洋列裝了當時中國軍隊里的德械單位。在抗日戰爭初期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名頭戴M35型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肩扛捷克式輕機槍,頭頂M35鋼盔的德械師士兵


供民防組織使用的改型


1938年,德國人又對鋼盔設計進行了修改,這種鋼盔的外檐更大更寬,並增加了通風孔,最初用於消防員、民防組織、帝國勞動服務隊(Reichsarbeitsdienst)或者帝國空襲預警(Luftschutz)人員,通常是黑色或深藍色。後來在戰爭中,這種頭盔曾被配發給了人民衝鋒隊(Volkssturm)成員。到1944年,這種鋼盔的工藝變為以一塊鋼板衝壓而成,原來的布內襯用乙烯樹脂製造以降低成本。由於生產數量有限,這種鋼盔比較罕見。從二戰結束後到90年代初的聯邦德國,一種修改後的戰後版本的熒光綠、白色或黃色頭盔仍然被配發給救援人員。



M1940型


這種型號是將M1935型的設計稍加修改以簡化結構,並且製造過程也採用了熱壓自動化衝壓技術。主要的改變是將通風孔和鉚釘孔進行簡化。在其他方面,M1940與M1935完全相同。德國人仍將M1940稱為M1935,而M1940則是收藏家為區分兩者才賦予的名稱。



▲M40型鋼盔


空降獵兵(Fallschirmjager)版本


這是一種經過改良後的M1935頭盔,取消了前部盔檐和兩側及後部的下擺,這種設計是為了降低傘降中頭部和頸部受傷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風阻。改良後的鋼盔還有一種不同的、更堅固的內襯和頦帶設計,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保護。而且這種鋼盔的頦帶系統由四個部分組成,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現代戰鬥頭盔也同樣使用了這種設計。



▲德國傘兵在二戰中使用的最常見的M38型鋼盔


M1942型


M1942的設計是戰時經濟緊縮的需要。鋼盔外檐的卷邊工序被取消,使其邊緣變得更加鋒利。這樣的改變加快了製造工藝,並減少了製造鋼盔所需的材料。塗料的顏色通常是灰綠色(陸軍)或灰藍色(空軍),此外盔徽也在1943年被取消,以簡化生產步驟和降低戰場辨識度。在戰爭後期製造的M1942型鋼盔上有著更多的缺陷。



▲印有黨衛隊「雙閃電」的一頂1942型鋼盔


M1944型


1942年,柏林的國防技術材料研究所設計了一種更為簡化的型號,它以一塊金屬衝壓而成,但兩邊都是傾斜的。在外觀上與英國1944型Mk III頭盔相似。據說希特勒本人因為它太過外國化而否定了這一設計。


▲1944型盔


M1945型


這是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里製造的一種改型。據記載,M1945與M1942的設計相似,但完全沒有通風口。這種型號極為罕見。許多收藏家和歷史學家都認為,M1945型實際上還是M1942型,只不過因為工廠的機器故障而無法加工通風孔,或者只是一些未加工完成的M1942型鋼盔。




▲智利儀仗隊


綜上所述,其實德國人對於鋼盔的研究,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也不過經歷了短短的30年。但就是在這看似短暫的30年中,「德國造」的影響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絕無僅有的。時至今日,南美國家智利仍如出一轍地還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的M35鋼盔的風貌。



▲1940年法國戰役勝利後在巴黎進行閱兵儀式的德國國防軍步兵方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木言北,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六弓、四弩、八矢都是什麼嗎?探秘周代的射禮與箭鏃

TAG:冷兵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