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全球戰略收縮了嗎?其實是在另起爐灶醞釀新的國際秩序
華夏時報網
當地時間1月16日,加拿大溫哥華20國外長會議舉行
龐中英
首先要指出的是,由於太過集中於批評,上周在溫哥華舉行的關於朝鮮問題的20國會議的主流評論沒有從未來全球國際合作,甚至新的國際秩序產生的角度進行。所以,本文有必要補上這一觀察不足。
這次號稱 「聯合國軍」的參加國為解決朝鮮問題而再次聚首,其在解決朝鮮核武問題上的效果當然是有限的。儘管中國和俄羅斯等沒有參加會議,但無論是美國還是加拿大,都會把會議內容通報中國。在朝鮮問題上,以美國為首的攸關方仍然需要中國和俄羅斯的合作。
「印太」戰略,尋求新的國際秩序?
當年「聯合國軍」出兵朝鮮時,還是嬰兒的聯合國已經因為冷戰的爆發而癱瘓、分裂。聯合國是美蘇衝突的外交場所。朝鮮戰爭的爆發,是總體冷戰的局部熱戰。不過,即便如此,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仍然重視聯合國的價值。「聯合國軍」就是最好的說明。聯合國在冷戰和熱戰中保留下來了。如果聯合國當時解散了,就不叫「冷戰」了。冷戰的絕妙之處就是不管聯合國有用沒用它都在那兒。
溫哥華20國會議當然不是另一種20國集團,但卻具有美國依靠其盟國集團另起爐灶的含義。
冷戰結束後,聯合國代表的國際秩序進入新階段。美國則在推動以自己為中心的新秩序——「單極世界」。冷戰後的國際秩序代表了許多前所未聞的東西。在經濟(尤其是金融)意義上和技術上,是「全球化」;在政治意義上,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艾啟肯百里所說的「自由利維坦」。但是,不幸的是,這一冷戰後的國際秩序在經歷快速「崛起」後,也快速「沉淪」。在過去的近30年,冷戰後國際秩序完成了「崛起和沉淪」的過程。目前,這一秩序的衰落尚未到達其終點,但是也差不多接近終點了。
美國是目前的多邊體制或者國際秩序危機的主要根源之一,但這場危機也重創美國。那麼,美國怎麼回應多邊體制危機呢?
環球範圍,人們普遍注意和批評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年,相繼退出了一些聯合國機構(如教科文組織)。其實,這種退出是特朗普政府在應對冷戰後的國際秩序危機和衰退的方式。當然,美國的退出加劇了現存國際秩序的危機,但美國在塑造一種新的國際秩序方面的動作,被人們大大地忽略了。
特朗普的美國政府並不是一個美國傳統上的「孤立主義」政府。美國的全球戰略也沒有真正收縮。
特朗普政府,一如前幾屆美國政府,一方面批評聯合國、拖欠會費,另一方面卻沒有退出聯合國,在利用聯合國的剩餘價值。在制裁朝鮮上,特朗普政府可謂用足了聯合國安理會。
溫哥華20國會議,其初心並非要「分裂」聯合國安理會,而是昔日盟友的聚會。這樣的聚會對於特朗普政府尋求新的國際秩序不無意義。至少,特朗普政府在多邊秩序的危機中再次感到其對盟國體系的號召力猶在。
此前,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概念組織了一種新的跨地區秩序。這一秩序不僅揚棄了美國實行了20多年的「亞太」秩序,而且直接針對「一帶一路」的國際秩序成果——中國代表的新的國際秩序。一般評論淡化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確實,我們應該「藐視」特朗普的「印太」戰略。但是,從尋求替代性的國際秩序角度,「印太」正是美國等應付國際秩序危機的一個重要安排。我們應該重視而不是輕視「印太」戰略。美日澳和印度等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國,他們之間有差異、有矛盾,但是,因為中國,他們聯合起來了。「印太」平衡了中國的「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計劃。
特朗普政府還在探索其他的國際秩序替代。預計在2018年以後,如果特朗普政府在國內的權力基礎得到鞏固(即取得美國中期選舉的勝利),其在國際上探索替代性國際秩序的企圖和動作將會更多。
歐、中合作,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
不僅是美國,歐洲國家對國際秩序的危機感受更深,所以也在探索能夠替代即將全面逝去的冷戰後國際秩序的新安排。
法國和德國在其國內的民粹主義壓力下,在英國脫離歐盟的衝擊下,再次聯手,推出了歐盟和歐元區的復興計劃。法德等仍然要依靠歐盟尋求在全球的大國地位。今年年初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訪華,與以往歐洲領導人在中國以簽署經貿大單為實、高舉一些在全球政治上的「正確」口號為虛的訪問不同。面對國際秩序的危機,這些歐盟國家與中國的新接觸,最大的考慮之一是探索新的國際秩序。對於這一點,我們不能不重視。從塑造未來國際秩序的角度,馬克龍的訪華是有收穫的。
歐洲國家試圖在中國發起的一些具有新的國際秩序意義的國際機構(如亞投行)和全球倡議(一帶一路)上深度嵌入,通過介入而不是如美日印等不介入卻反對的路徑,歐洲在影響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根本方向,以防止出現圍繞亞投行或者「一帶一路」中國主導的新秩序。
法國、德國試圖與中國合作拯救伊核協議——冷戰後秩序的最具標誌性的一個成果。這個成果代表著歐盟的「規範性實力」在解決核不擴散這一全球頑症上的勝利。如果美國特朗普政府最終「廢了」伊核協議,將是對歐盟國際角色的重大打擊。馬克龍等必須與伊核協議的保證人之一的中國協商美國退出伊核帶來的局面。目前,他們極力勸說特朗普政府等不要這樣做。
歐盟在世界上的做法與美國越來越不同。歐洲國家和歐盟越來越覺得自己才是取代美國留下的「國際領導真空」的替代人選。歐洲遇到了越來越願意承擔更大國際責任、越來越發揮國際領導的中國。這對歐洲即是機會,也是挑戰。歐洲與中國要在國際領導上合作——塑造一種聯合領導,還是歐洲與中國在國際領導上產生衝突?
顯然,歐、中聯合領導難以現實。但是,歐、中在國際領導上發生衝突,也不符合雙方利益。在目前階段,中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畢竟符合歐洲利益。馬克龍等的訪華表明,歐、中合作本身就在塑造著未來前所未有的國際秩序:尋求與中國的合作應對多邊體制的危機,預防國際秩序崩潰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但是,歐洲也在預防中國成為替代美國的新霸權,他們對「一帶一路」等的「支持」本質上是有條件的、有保留的。
中國是國際秩序的挑戰者?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地緣政治在全球範圍內大回歸,儘管有實力的國家更加倚重其實力,缺少實力的國家尋求自保、擴軍備戰,但是,只要中國和歐洲仍然奉行多邊主義,多邊合作仍然作用。
在政治外交的敘述上,中國強調不另起爐灶,強調維持國際秩序的重要性。但是,別人未必認為我們不另起爐灶。最近,研究國際秩序的來自美英等的評論家都指出,中國正在推出一種新的國際秩序——以「中國模式」為基礎的不同於現存國際秩序的新秩序。在實踐上,特朗普政府在其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RSS)中,明確把中國和俄羅斯稱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者」,即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挑戰者。
特朗普政府指責中國是國際秩序的修正者和挑戰者,引起了中國等的廣泛注意。但是,這是報告起草者和批准者的一大敗筆,顯示了美國現政權的外交政策充滿了內在矛盾。美國說中國挑戰國際秩序,難道美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美國顯然不是。目前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在維護現存的國際秩序。這一點,美國不少評論家公允地指出了,是中國在支持聯合國和全球化的繼續。中國的「修正」不是推倒老舊的舊秩序,而是修補或者維修,即改革舊秩序。改革是延續1945年國際秩序的唯一方法。而美國,只要一言不合,則乾脆退出,此種特朗普風格對國際秩序的打擊是致命的。(作者為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現為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


※恆昌公司技術中心副總經理張惟師:2018年核心戰略是發展AI技術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