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TA是「愛無能」
本文約3000字,大約需要佔用您7分鐘左右。
有一對90後小夫妻來找我諮詢,一坐下,妻子就開始滔滔不絕地控訴丈夫的種種「罪行」:
結婚時想在房產證上寫兩個人的名字,結果男方拒絕,差點沒結成婚;懷孕時半夜想吃火鍋,結果老公嫌麻煩不想外出,兩人大吵一架,差點兒把她氣得流產;坐月子時覺得婆婆故意給自己氣受,沒有精心照顧,現在身體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在妻子單方面的描述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滿腹委屈、受盡煎熬的女性。
可是,在隨後幾次諮詢中,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描述,又讓我看到了這些事情的另一面:
房子本來是男方父母在兒子婚前贈予的住宅,女方死活要加上自己的名字變成兩人共同財產,不加就說明男方家裡不重視她;妻子懷孕時經常各種疑神疑鬼,總覺得先生不可能不趁著自己懷孕「偷腥」,所以才提出半夜吃火鍋、夏天吃烤紅薯等各種古怪要求,只要先生一拒絕,那就代表男方不愛自己了,緊接著就是一場鼻涕加眼淚的控訴大會;坐月子時,婆婆更多的關注力是放在嬰兒母乳餵養上,對兒媳的飲食控制很嚴格,妻子就覺得婆婆只在乎孫子、根本不在乎自己,月子里就跟公婆吵了兩次架,不依不饒……
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妻子是個「作」女。可是,在我的眼中,她的種種行為都在說明,她只是一個「愛無能」的人。
什麼是「愛無能」呢?就是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內心非常的不自信,對自己的否定多過肯定,總覺得自己其實不夠好。所以在發展親情、友情、愛情這些親密關係的時候,他們的情感敏感又脆弱,在接納自己和接納別人時,都是帶有附加條件的。
在接納自己時,他們很苛刻,總是篤定地相信自己不夠好,甚至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一點。你如果安慰TA,「其實你已經很不錯還有很多人不如你」時,TA就會振振有詞地告訴你,「其實我還有哪裡哪裡做的不夠好」。在他們的腦子裡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做著評判,而且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評判,就像背景音樂一樣無限次循環播放著,「我的身材還不夠好」、「我的外表還不夠出色」、「我的工作能力還有很大欠缺」、「我不掙夠2個億就不算能耐」、「我不自己當老闆就不算成功」,等等。
注意,這裡的自我否定可不是謙虛,而是他們真的覺得自己的缺點比優點多,自己有太多問題,比別人差很多,所以才給自己設定了一系列的條條框框(參考標準),以評估自己到底有多差。
同樣,在接納別人時,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價值,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別人無條件的接納和喜愛,所以會要求別人用各種方式,去證明對方對自己的在乎。比如,上面說的那位妻子,她不相信男方家在乎她,所以必須用房產證來證明;她不相信老公在她懷孕時還能忠貞如初、不離不棄,所以用各種刁難去測試他的底線;她不相信有了孫子,婆家會待她像懷孕時候一樣好,而坐月子時飲食上的嚴格控制恰恰驗證了她的擔心,所以情緒才一再失控。
我們之所以稱這類人為「愛無能」,因為他們不相信愛是無條件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也不相信自己會無條件地愛上別人。在面對親密關係時,他們就是在拿感情稱斤論兩、反覆掂量:張三給我買了一個克拉鑽戒,說明他很在乎我;李四就請我吃個麻辣燙,也太不拿我當回事了;小美用她的年終獎金買給我一條愛馬仕領帶,看來對我是真心的;小娟跟我學歷一樣、收入略高,我在她眼裡一定是個窮小子,她怎麼可能看得上我?辦公室的琳達最近對我暗送秋波,一定是因為她知道我快要升職做主管了……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愛無能」的人,身邊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成為「愛無能」呢?這恐怕要從我們的原生家庭開始講起。
從小,爸爸媽媽會用「媽媽不喜歡你了」來讓我們吃下不愛吃的青菜;用「媽媽不要你了」讓我們放棄超市裡想買的零食;用「你要是再不走,媽媽就不帶你回家了!」把沉迷在遊樂場的我們帶回去;用「爸爸再也不陪你玩了」警告我們收起散落的玩具;用「不然就再也別回這個家」要挾我們選擇他們認為「吃香」的專業;用「我就當沒有你這個女兒」來威脅我們與他們不認可的對象分手。
他們總是用收回對我們的愛為代價,來改變我們的行為。於是,我們的行為,就代替我們,成為父母的愛的對象,成為是否「配」得到父母的愛的衡量標準。
當我們吃了青菜、放棄零食、乖乖回家、收起玩具、聽從他們的意見選擇工作和配偶的時候,我們是「可愛的」、「聽話的」、「棒的」、「好的」,值得愛的。做家長認可的事,是我們得到他們愛的條件。如果我們做不到他們的要求,就有可能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不管父母們是不是這樣想的,至少,作為孩子的我們是這麼感覺到的。
於是,小小的我們,小心翼翼地改變著自己的行為,努力成為爸媽眼中那個值得愛的孩子,可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並不是那個樣子,我的內心依然愛吃零食不愛吃青菜、想玩玩具不想回家,可是,我們不敢做真正的自己,因為那會有失去一切的風險;因為真正的自己,是不值得別人愛的。「只有做了讓對方滿意的事情,我這個人才有價值。」——就成了愛無能的人們潛意識的魔咒。
長大以後,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不自信的人。他們謹小慎微地取悅他人,擔心自己的工作表現領導不喜歡;擔心不願意發生性關係,男朋友就會覺得自己不愛他;擔心自己沒有車和房,就沒有姑娘肯嫁給自己。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但是沒有勇氣換;很多人跟不在乎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不敢離開。其實,所有來源於「別人不夠愛自己」的恐懼,都來源於自己無法愛上自己,無法對自己滿意;都來源於我們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
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越是嚴苛,長大後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愛是被附加條件的,那他們在這一生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會有附帶條件,因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無條件的愛。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愛無能的人。如果您自己或者您的親密愛人,就是一個愛無能人士,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他們。因為,變成一個愛無能,並不是他們的錯誤,更多是由家庭養育方式不妥當造成的結果。而且,他們自己的內心也並不快樂,因為充滿了各種自我評估和他人評估,結果還多是負面的。
第二,我們要學會與他們交流的方式。愛無能的人,做事情、處理感情、連對待自己,都是講條件、提標準的,所以,如果您正在跟這樣的人相處,就要逆向操作,不去提條件講要求,就用自己的真心實意和實際行動告訴對方,我對你的愛是無條件的,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他自己以為的)、不管你是富裕還是貧窮、不管你是不是貌美如花還是容貌平平,我愛的是你這個人,愛的是你的人品和性格這些內在的東西。我們的一切努力方向就是讓TA相信這一點。
第三,我們要學會取捨。上面的第二點,如果你做到了,對方認可你對TA的愛是無條件的,恭喜你,會收穫一份真摯而穩定的情感。如果你的真摯還是打動不了TA,那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你是否可以一生容忍TA對你是有條件的愛,容忍TA對自己、對你們感情的不自信,如果您的答案還是肯定的,那麼,祝你們幸福!
第四,我們要牢記,終止這種愛無能的傳遞。在諮詢中,我發現,糟糕的一點是,那些愛無能的人在做了家長之後,會自動地使用類似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孩子,新一代的「愛無能」人士正在被製造。所以,請大家牢記,只有從小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才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價值,讓孩子知道,無論TA做了什麼,表演成功還是搞砸了、考試第一還是不及格、英語出色還是很一般,你會幹預TA的問題行為,但會始終愛TA這個人。
作者介紹
王明姬,國內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長期受聘為多家組織的管理諮詢顧問,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TAG:自體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