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嘲諷自殺寒門博士,編劇六六的情商噁心到我了

嘲諷自殺寒門博士,編劇六六的情商噁心到我了

比起生命的消逝,更讓人絕望的是什麼?

是逝者已逝,還有人來調侃、嘲諷,打著「情商」旗號的指責。

12月25日,聖誕夜,西安交大博士生楊寶德選擇在西安灞河,將自己的生命永久定格在29歲。

他在申請了碩轉博之後,很少赴朋友的約,原因常常是「得和導師吃飯」。這個本該引導學生走入學術殿堂的人,時常要求楊寶德幫忙澆花、打掃,甚至陪逛超市、幫忙擋酒。

楊寶德曾以為讀博是條明朗出路,但在讀博後學術成果少得可憐、大多精力都用來為導師的私事服務。在有可能既拿不到碩士文憑又無法出國的艱難境地中,帶著對當下的厭惡與對未來的絕望,他選擇了輕生。

悲劇面前,編劇六六轉發了相關報道,配文卻@了自己的老師,調侃說自己伺候老師從來都是樂呵呵的。

網友認為她的言論不合時宜,六六卻大談自己身為「大編劇」,也要做瑣事照顧各路工作人員,意指自己的做法才是高情商:

並且認為學生伺候老師,是理所應當,是基本的做人道理,還嘲笑楊寶德出生農村。這些話里,藏的都是一股子階層地位身份帶來的優越感。

面對網友的質疑,六六在1月21日發表文章《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死者為大》。她不解,「這才是人生中多大的事啊!就尋死覓活……

六六的言論之所以受到網友的強烈反擊,是因為她對情商有兩個誤解:

一是把不懂拒絕、以做雜事為榮、低三下四奉承老師當做情商;

二是在大談特談何為情商的同時,態度居高臨下,輕巧地說出「退學就是啦」,和晉惠帝聽到鬧饑荒卻反問:「沒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一樣好笑。

涉事導師被取消了研究生招生資格後,楊寶德的女友在微博發表文章,中間有這樣一段話:

楊寶德是家裡唯一的大學生,因為經濟條件不好,他的每個選擇都以減輕家裡負擔為首要考量,而讀博是他迎來嶄新人生的唯一希望。

事發後,楊寶德的爸媽見到兒子屍體時哭到癱軟,一旁的親戚只能感慨,「他們又從人上人跌到了最下面」。

這些心理掙扎與不可逆轉的絕望,都是假情商無法包容與消化的。

而又不知有多少人,也正被假情商的三宗罪綁架著。

一、「這是應該的呀」

道德綁架,是假情商的最大靠山。

如果幫導師做雜活、一味討好老師都是身為學生應該做的,那潛心學術和得到合理教育的需求,又憑何退讓?

親戚家的熊孩子小,自家人不計較都是「應該的」,所以犯錯可以不多糾纏;領導身居高位,受到奉承都是「應該的」,所以只會老實做事的人就活該得不到重視……

生活中被美其名曰情商的道德綁架,是人性的糟粕,卻總經久不衰。

而更可怕的是,「應該的」三個字,久而久之,還變成人們自我懲罰的毒藥。

2015年,英國一名92歲的老人自殺,原因是不堪過多的慈善機構來索要捐款。

老人從16歲時起就開始積极參与為陣亡烈士捐款。21歲時,她的丈夫也在二戰中喪生,所以慈善的念頭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而慈善組織不分晝夜地打來電話、寄信件到老人家,都是為了索要捐款。老人說,「每一封信我都會讀,讀了就沒法拒絕。」

老人患上了失眠和抑鬱症。之後不久,就選擇了跳橋自殺。

生活中既定的「應該」,就像無形的手,讓人窒息,卻又無處可逃。如此意圖綁架人的「情商」水平要一直處於高位,無異於謀殺。

二、永遠一團和氣

虛假的和氣,解決不了問題。

《演員的誕生》上周收官。不管演員的演技如何,只說評委的情商就值得細細說道。

記得歐陽娜娜和鄭昊表演完,不同於劉燁的一派歡喜,製作人姜磊在點評環節直接稱鄭昊為戲霸。此次點評不僅當即遭到宋丹丹的反駁,之後還被網友大肆批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後來的採訪中,姜磊有過解釋與反思:「可能是說話重了點,但確實是真誠地想給建議。」

他說,雖然剪輯有一定的導向,但這個觀點的確是他的觀點。「我希望能夠說些真話,說些我在現場的真實感受。如果大家都來和稀泥,這檔節目很快就會被觀眾拋棄。

所以即使引來謾罵批評,這話也是要說的。

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表示,「和稀泥」的本質就是無原則地折中,很符合中國人中庸的處世哲學。

「『槍打出頭鳥』的中國式哲學使不少人學會『明哲保身』。這就導致許多人在需要發表見解時選擇了沉默,生怕自己一句話不當得罪人。」

這也造成了,遇到意見相左的人,第一反應不是討論而是附和屈服。

從小的教育教導孩子要聽話,不敢表達的他們卻將「和稀泥」學了個百分百,一遇爭執已經形成反射,保持氣氛和睦才是最應該。

三、只看重他人情緒

高情商的表現,離不開照顧對方的心情,為對方改變似乎值得稱讚。但一味的委曲求全,丟掉的只是自身。

去年12月,22歲的Berry Ng在社交平台上告訴大家,不能為了別人活著,不能為了取悅對方,完全放棄自己。

她21歲遇到自己的男朋友,因為對方不喜她的長相,為了不分開,她前前後後做了30多次手術,想把自己變成男友喜歡的明星長相。

但之後,對方依舊不滿意。此時她才明白,不喜歡就是不喜歡,迎合併不能換來愛情。

請別讓自己活在別人的眼裡。

還有一種看重,是將被迫轉換成主動。因為對方要求無形中強迫自己放棄想做的事。在生活這種情形很常見,採用這種手段對付我們的往往是親人、同事、子女。

常見句型有:

「你和朋友出去玩,我們怎麼辦?」

「你干你的事去吧,反正我已經習慣被忽視了。」

楊寶德與導師聊天記錄截圖

在楊寶德與導師的聊天中,示弱扮可憐的話語不少:

「老師喝多了,你也不搭理老師。」

「老師發粉絲群,沒有一個人回復,多沒面子。」

這種手段學名叫「情緒勒索」,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提出,指的是利用雙方存在的社會關係,通過刻意引導放大對方的罪惡感,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

在這種機制下,被逼迫的人會慢慢轉變觀念,安慰自己「照顧別人情緒是一種高情緒的表現,認為這樣沒什麼不好。

最可怕的是,無數像編劇六六一樣的人,對此表示讚賞。

真正的情商長這樣

有太多的人教我們,情商高,就是會說話、就是要讓人舒服,和人好好交往,這些說法對,卻不全對。

年輕人常被人說「不會來事」,很難為自己拓展有用資源。

即使是《芳華》中的老實人劉峰,見扣了自己車的劉隊長,也要掏一包煙。把會搞關係和情商劃等號,無異於耍流氓。

美國《赫芬頓郵報》曾總結出情商高的14個表現。

這些表現概況起來,包含兩個層面,自我與他人:能認識自己、能駕馭自己的情感波動、善於讀懂別人、知道什麼時候該拒絕……

換句話說,情商,不只是一味顧及對方的感受,讓對方舒服,也要維護自身的利益,避免讓自己不舒服。

人人都說黃渤會做人,但他卻不是只知道無限容忍對方。

一次音樂盛典上,曾志偉曾人身攻擊他,「你讓我知道,原來我真的不能在屏幕上唱歌,只能當個主持算了。(因為)在熒幕裡面,一張醜臉唱歌是很難過的,剛剛你啟發了我。」

黃渤毫不客氣地回擊:」我們是互相鼓勵。我小時候也沒想過干這行,後來一想,曾志偉都可以拿影帝,我憑什麼不行?偶像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小喜歡鄭少秋的,長大了變成F4。從小喜歡曾志偉的,長大了就變成了我「。

先損了曾志偉的演技,又罵了曾志偉的長相,最後點出:因為喜歡你,我才成這樣。

他的回懟確實會讓曾志偉不爽,卻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奇妙的是,觀眾並沒有因此覺得,黃渤這人刻薄、不能交往、或是情商低。

談情商,也要看對方是不是值得相處。

余華曾在作品中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情」永遠不能作為情商的標杆,它固然很重要,但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絕不是靠迎合對方的想法,也不靠攀附恭維、阿諛奉承。

如六六所言,端茶遞水伺候老師是應當,再不高興也要忍著,為了被人喜歡,就削足適履,這樣的「情商」未免太過愚蠢。

畢竟眾口難調,你永遠無法做到讓所有人滿意。

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總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認同的基礎上、缺乏堅定的自我,都是情商較低的表現。

在喝著那些勸你怎麼做人的雞湯時,千萬別忘了斟酌一下,當心讓所謂的「情商」,傷了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女方要求400萬全款買房,其實男人也恐婚恐育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