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金風玉露秋意濃
虛
室
生
白
畫
闌
開
處
冠
中
秋
梅
定
妒
菊
應
羞
自
是
花
中
第
一
。
流
何
須
淺
碧
輕
,
紅
色
桂
花
聽| 土家族姑娘講恩施玉露
品| 三秋桂子, 明前玉露
霜降至,已是深秋時節了。秋風秋雨,灑落一地桂花,再想嗅著這淡淡桂花香,只能等到來年的秋天了,趁著秋天的尾巴,採集呼吸著金風的桂花,把秋風裝進明前的玉露茶中,用桂花水煮茶,品一盞「金風玉露」,便是「勝卻人間無數」。
做| 秋清入花骨,制一壺金風玉露
金風玉露
恩施玉露|聽土家族姑娘講恩施玉露
小時候,每年在採茶的季節,總會背著小背簍去自家的小茶園採茶,對於那時候,現在能回想起來的只剩下的當頭的烈日,一片一片綠油油的茶葉,手指上留下來的不容易洗掉的茶樹汁,還有賣完茶後心滿意足的冰激凌。在我的家鄉恩施的那個小鎮,幾乎家家都有茶,家家都採茶,那時候的「茶」在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習以為常,我從來沒有過多地思考過它。
恩施玉露是中國傳統名茶,自唐時即有「施南方茶」的記載。明代黃一正《食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重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其中施州茶即最開始的恩施玉露。據傳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位姓藍的茶商,他自壘茶灶,親自焙茶,因制出來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名「恩施玉綠」。由此,十七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末,「恩施玉綠「及其製作技藝,經歷了第一代至第七代的世襲嫡傳,但此後因各種歷史原因傳承遭到中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中葉,以王乃庚、楊潤之等為代表的非藍氏族人,開啟了社會化製作技藝傳承,特別是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在恩施玉綠的基礎上,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翠綠、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豪白如玉,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選用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經蒸汽殺青製作而成,芽葉須細嫩、勻齊,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鮮綠,勻齊挺直,形狀如松針。茶湯講究「三綠「,茶綠、湯綠、葉底綠。加工工藝分為蒸青、扇干水汽、剷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揀選七大步驟。其中,在剷頭毛火時,將茶葉放在120攝氏度左右的焙爐上如棒球一樣在鍋內左右來回推揉翻動,蒸發水分到手握不粘,亦不成團的程度。鏟二毛火時手法與頭毛火相似,但掃葉更勤活動更敏捷,要達到手捏柔軟而不刺手的程度。在一個半小時的純手工製作中,茶吐露清香,變成松針的形狀,這便就是恩施的玉露茶。
對於傳統的一些東西,我們常說一個詞叫「傳承「,恩施玉露經歷過傳承的繁榮,也經歷過傳承的消失,而如今,作為一個恩施土生土長的姑娘,我看到它如今傳承的越來越好,內心充滿欣喜。張總也說過,浮躁的社會呼喚理性的回歸,堅守傳統不能成為保守、愚昧、落後的代名詞,傳承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他們在傳承著,堅守著,只為了這杯可以帶來更純粹的綠色和鮮美的口感的玉露茶。
(黎忠慧《土家族姑娘的恩施玉露》文章略有刪節)
桂 花
桂花以多為勝。《紅樓夢》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家「單有幾十頃地種桂花」,人稱「桂花夏家」。「幾十頃地種桂花」,真是一個大觀!四川新都桂花甚多。楊升庵祠在桂湖,環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層層疊疊,都是桂花。我到新都謁升庵祠,曾作詩:
桂湖老桂發新枝,湖上升庵舊有祠。
一種風流誰得似,狀元詞曲罪臣詩。
楊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進士,著作有七十種。他因「議大禮」獲罪,充軍雲南,七十餘歲,客死於永昌。陳老蓮曾畫過他的像,「醉則簪花滿頭」,面色酡紅,是喝醉了的樣子。從陳老蓮的畫像看,升庵是個高個兒的胖子。但陳老蓮恐怕是憑想像畫的,未必即像升庵。新都人為他在桂湖建祠,升庵死若有知,亦當欣慰。
北京桂花不多,且無大樹。頤和園有幾棵,沒有什麼人注意。我曾在藻鑒堂小住,樓道里有兩棵桂花,是種在盆里的,不到一人高!
(汪曾祺 《人間草木》)
圖片文章來源於虛室生白無亦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茶葉點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