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逝世9周年祭:梁羽生和金庸誰更勝一籌?金庸的回答令人欽佩!
看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
照片:梁羽生與金庸
世洞(shidong365)第31篇推文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悉尼去世。洞主好武俠,酷愛金庸也欽佩梁羽生,在梁公9周年祭,來寫寫這對好基友的故事,以表達後生晚輩的敬意。
01
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有位姓查的地主喜得貴子,名喚查良鏞。12天後,廣西梧州蒙山縣有位姓陳的地主也喜得貴子,名喚陳文統。再過20天,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出行中國,嗯,電影《無問西東》里就提到這茬。
這裡的查良鏞就是金庸,陳文統就是梁羽生。
這對日後新派武俠泰山北斗級的人物,雖說年紀相仿出身相似,但交集卻發生在20多年之後的香港。
02
1947年,上海《大公報》公開招聘三名翻譯,其競聘盛況一如當今公務員考試。23歲的查良鏞第一個交卷,並以優異成績從109名應聘者中第一個被錄用。
那時的陳文統還是廣州嶺南大學經濟系學生,他愛好廣泛,外語好,中文也厲害,還酷愛下象棋,在擔任校報《嶺南周報》編輯之餘,還輕鬆奪得嶺南大學象棋比賽冠軍。
1948年3月5日,《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查良鏞從上海調往香港。好了,一個真神就位了,命運之神開始著手安排第二個真神就位。
1949年7月,陳文統前往香港《大公報》應聘。筆試內容是翻譯新聞稿,一條中譯英,另兩條將路透社與法新社的英文稿譯成中文。主考官正是查良鏞,他當時是《大公報》國際版的翻譯。
多年以後,查良鏞回憶道:「當時我覺得文統兄的英文合格,就錄取了。沒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師。」
好了,查良鏞和陳文統正式會師,標誌著二人準備好了變身為金庸和梁羽生的準備。
03
因才華出眾,查良鏞和陳文統很快便在《大公報》嶄露頭角。1950年底,香港《大公報》的子報《新晚報》創刊,出於對查陳二人文筆的欣賞,《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將二人招至麾下,分別負責小說版面「天方夜譚」和綜合版面「下午茶座」。
那時,查良鏞經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筆名寫作,什麼「林歡」「姚馥蘭」之類的,都比較女性化。那個年代才女稀少,因而備受追捧,江湖上就盛傳張愛玲陸小曼林徽因等才女。報社裡撰稿的多為男性,看報紙的也多是男性,所以他們想打造幾個才女,滿足男性的幻想,從而提升報紙銷量。
這年年底,陳文統父親因地主成分,被拘押,陳文統趕回廣西蒙山,被朋友勸阻,隨後父親被錯殺。如果不是朋友勸阻,一代武俠宗師八成也死於非命。
查良鏞跟陳文統命運多有相似,查父跟陳父一樣是地主,陳父被錯殺,查父也難逃厄運。那個年代,新中國剛成立,正在搞土改,地主老財不分青紅皂白,都沒有好下場。
那時候的查良鏞和陳文統真是對難兄難弟啊。
1953年,陳文統也像查良鏞一樣,以性格各異的女性筆名,在報紙上寫專欄:博通文藝、風趣幽默的「馮瑜寧」,諳熟史籍、立場鮮明的「梁慧如」,親切賢惠、生活經驗豐富的「李夫人」等等,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新晚報》開闢「李夫人信箱」,專為讀者解答「戀愛、婚姻、家庭、交友」之類的情感問題,這樣的文字陳文統也遊刃有餘駕輕就熟,不得不說,真是人才。
類似的活兒,查良鏞在前幾年也干過,其目的都一樣,為了吸引男性讀者,增加報紙銷量。
到這時,你會發現,查良鏞和李文統不同的人生路,竟然有點異曲同工。
04
由於年齡相仿,愛好相似,家庭遭遇也差不多,查、陳二人很快成為好朋友。
在辦公室里,二人對桌辦公,也都很健談,將對方當成自己的「廢紙簍」,「把一籮籮的廢話或者不是廢話硬倒給他,就好像把廢紙或者不是廢紙拋擲給『字紙簍』一樣」。
圖:金庸與梁羽生二人對坐下棋
二人同樣愛好琴棋書畫。下棋之外,兩人經常把民國以來的武俠小說作為談資。
多年以後,梁羽生去世,查良鏞在一篇悼文中追憶當時情形:「這一段時間是我們兩人交往最多、關係最密切的時候。我們談得最多的是武俠小說。那時文統兄每天下午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我吃肉,興高采烈。」
到這裡,查良鏞與陳文統離變身為「金庸」與「梁羽生」已咫尺之遙了。
05
1953年下半年,香港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報紙上打起筆戰,難分勝負,後來乾脆簽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狀,相約到澳門比武。
這在當時轟動一時,盛況空前,可不像我們現在只會打嘴炮。
擂台賽舉辦當天,《新晚報》發表一篇題為《太極拳一頁秘史》的特稿,介紹「吳氏太極」與「楊氏太極」之間的淵源。
「當讀者們讀到這篇東西的時候,也許兩位太極高手在澳門擂台上正打得難分難解……吳公儀是太極派名手吳全佑的孫兒,吳全佑得過楊派始祖楊露禪的『真傳』。楊露禪的許多故事,散見稗官野史、武俠小說,其中有不少神奇傳說。」
這篇特稿作者署名「梁羽生」。這是陳文統第一次使用「梁羽生」的筆名,梁羽生就這樣誕生了。
因比武一事公眾十分關注,上了很多頭條,時任《新晚報》總編輯的羅孚決定「蹭熱點」推出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在報上連載。並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梁羽生。
梁羽生起初很有些顧慮。一方面,他身兼編輯和作者,「李夫人信箱」「歷史新話」等版面已令他自顧不暇;另一方面,他從未寫過小說,第一部小說卻要寫武俠。當時香港的主流報紙大多拒絕接納武俠小說,認為其難登大雅之堂。
但羅孚才不管這麼多呢,他直接將預告見了報,梁羽生「只醞釀一天」,便趕鴨子上架,開始創作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第二天也就是1954年1月20日,梁羽生開始在《新晚報》連載。這一年他30歲。
GIF
圖:《龍虎鬥京華》報紙影像資料
中國新派武俠終於姍姍來遲!現在就差金庸了。
06
梁羽生就這樣登上了文壇。他之所以取筆名梁羽生,是因為南北朝時是「宋齊梁陳」,梁在陳前;至於「羽」,是因為他喜歡舊派武俠小說名家宮白羽的作品。
那時候,武俠小說始終被新文學所輕視,地位猶如流落江湖的藝人,觀眾雖多,卻始終是街頭雜耍,難登大雅之堂。誰都沒想到,《龍虎鬥京華》剛開始刊登,便好評如潮,報紙銷量大增。
GIF
圖:《雪山飛狐》報紙影像資料
《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上連載半年(共192期),奠定新派武俠之基石。梁羽生原打算寫完一部就輟筆,但讀者反應熱烈,只好續寫姊妹篇《草莽龍蛇傳》。
1955年2月,梁羽生的《草莽龍蛇傳》完結,寫連載太累,他需要休整,但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版面,羅孚便向查良鏞緊急約稿。查良鏞跟梁羽生一樣,也是趕鴨子上架,對小說創作也沒有經驗。
羅孚為了催稿,特意派一名同事坐在查良鏞家等,說「九點鐘前無論如何要一千字稿子」,不然明天報紙出來,副刊版面「將有一大塊空白」。
在編輯的威逼利誘之下,《書劍恩仇錄》開始在《新晚報》連載,其銷路倍增,一時洛陽紙貴。金庸也一夜成名。
GIF
圖:《書劍恩仇錄》報紙影像資料
自此,兩位武俠宗師真神歸位,開啟了一代武俠之新風。
07
隨後,金庸和梁羽生,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上,你追我趕,「較量」了十多年,各自也著作等身。武俠小說大師古龍在這期間也橫空出世,一時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1966年,古龍風頭正勁,羅孚想炒作一下樑羽生和金庸,梁羽生便以筆名佟碩之在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金庸梁羽生合論》,文中云:「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其目的似有撇開古龍之意。
羅孚為了炒作這場武俠「論戰」,又動員金庸寫文章予以回應。金庸寫了一篇2000多字短文作為回應。金庸在文中有些息事寧人地說,自己寫武俠小說,只是報以「武俠只是一種娛樂」的態度,何必如此較真?
那時候,梁羽生受關注的程度略高於金庸。因為梁的多部小說均被改編成電影,而金則稍次之。同時,就作品進入內地的時間來說,也是梁先金後。
但金的後勁更足。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金才逐漸火起來,到了90年代至21世紀,由於電視劇的介入,金的風頭更盛,而梁則逐漸淡出了。
2006年,梁羽生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與金庸的關係:「他是國士,我是隱士。他奔走海峽兩岸,我為他祝賀,但我不是這塊材料。」
08
外界甚傳梁金之間有「瑜亮情結」,但其實二人的友誼是持續終生的。梁羽生移居澳大利亞後,每次回香港,金庸都做東請客;金庸去悉尼,梁羽生也會去看他。每次見面,二人都會下幾盤棋。梁羽生老家廣西梧州市蒙山縣城的梁羽生公園,匾額也是金庸題的。
這兩位武俠世界裡的「好基友」,用磅礴的才情、生花的妙筆、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共同編織了一個刀光劍影、兒女情長、快意恩仇、撩撥人心的武俠江湖,承載了幾代華人的共同回憶。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在悉尼逝世,享年85歲。金庸託人送去了輓聯: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輩
亦狂亦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輓
梁羽生和金庸誰的武俠造詣更高?梁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還稱金庸是「國士」,自己是「隱士」,不難看出梁羽生的低調。
而金庸先生在梁羽生的悼詞里稱梁為「大先輩」,自己為「自愧不如者」。可以看出金庸先生是有多謙遜。
都說「文人相輕」,梁金二老互相欽佩,一個低調一個謙遜,這兩種品質值得我輩學習。
以此悼念一代武俠宗師梁羽生先生。
本文作者:洞主
GIF


TAG:職業扒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