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裡面精彩的歷史故事

《周易》裡面精彩的歷史故事

中國早期,卜、筮並行,兩者都有地區差異。殷人的卜與周人的卜不同,殷人的筮也與周人的筮不同。《周易》,顧名思義,是周人的易。商代有周邦,周代分東西周,西周、東周都是周。

《周易》的周是哪個周?現在的考古材料還無法回答。

為什麼無法回答?

因為沒證據。

文獻,《詩經》、《尚書》都沒提到《易》,所以我們只能從《周易》本身找內證。

《周易》本身,大部分內容是講卦象、爻象和吉凶悔吝,沒有具體史事可考。但它有八條材料,可資斷代:

《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涉及王亥)

《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喪牛於易,凶。」(涉及王亥)

《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涉及武丁)

《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涉及武丁)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涉及帝乙)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涉及帝乙)

《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涉及箕子)

《晉》卦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涉及衛康叔)

1929年,顧頡剛先生就是據此把《周易》的年代定在「西周初葉」。這八條材料,涉及五個人:王亥、武丁、帝乙、箕子、康侯。

「喪羊於易」、「喪牛於易」,是講有易殺王亥,取其牛、羊。

王亥是殷先公,年代最早。「高宗伐鬼方」,高宗是殷王武丁,也比較早。

「帝乙歸妹」,是殷王帝乙嫁有莘氏女太娰於文王,年代在文王時。

「箕子之明夷」,箕子是紂王的叔叔,武王克商後仍在,比較晚。

「康侯用錫馬蕃庶」,康侯是衛康叔。衛康叔,周公攝政時封衛,年代最晚。最近,清華楚簡《系年》披露,康叔初封在「庚丘」,庚丘就是康。

這五個人,前人只知道武丁、帝乙和箕子是誰。其中箕子最晚,正好跨了兩個朝代。

《繫辭》的作者大概就是以箕子定年,所以推測《周易》作於殷周之際,大概跟文王、殷紂的時代相當。

馬融、陸績已指出,《周易》爻辭多文王以後事。

顧先生說《周易》作於「西周初葉」,要比「殷周之際」更準確。

另外,顧先生還提到《周易》中的「王」,認為是泛指周王。這也很正確。

《周易》中有19個王字。它們,除「王母」一詞是親屬稱謂,其他18個王字是什麼王,前人有爭論。

《周易》提到的「王」,有兩處和地名有關,非常重要。

一處作「王用享於西山」(《隨》卦上六),一處作「王用享於岐山」(《升》卦六—四)。

朱駿聲說,「西山,岍、隴諸山,其尊者為吳岳」,「岐山,歧出之山,在雍州境內,《詩》所云『天作高山』也」。「西山」指什麼山,固然可以討論,但岐山很清楚,應指今陝西岐山縣北的岐山。這是周人的老家。

這兩處的王,是否為文王,我不敢說,但毫無疑問,肯定是周王。關於西周,多說無益,我只能講這麼多。

東周時期,情況不一樣。當時,《周易》大行,沒人懷疑,當時有《周易》。

古書引《周易》,《左傳》、《國語》,材料最豐富,有22條。

《周易》這個書名,最早就是出現在《左傳》,前後達十次之多。

《國語·晉語四》也提到這個書名。當時的《周易》,從《左傳》、《國語》的引文看,與今本大體相同。

另外,《周易》這個書名也見於《周禮·春官》的《大卜》、《簭人》。

在《周禮》中,它與《連山》、《歸藏》並列,號稱「三易」。

當時,《周易》有三個特點,我們要注意:

第一,《左》、《國》筮例,總是卜、筮並用,這在當時是最顯赫的占卜。

第二,當時的占卜,總是先卜後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燒龜殼比擺小棍更靈驗,也更便捷。

第三,當時的筮占,雖兼用三易,但《連山》、《歸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上升趨勢,但還沒有達到「唯我獨尊」的地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