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長達3小時的奇葩犯規大戰後,CBA還需要跟NBA學什麼?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一場CBA比賽在沒有加時賽的情況下,足足打了3個小時,原因何在?
原來,比賽中共出現了78次犯規和98次罰球,而裁判也進行了多達8次錄像回放。
在這背後,CBA裁判的職業化迫在眉睫,而對比NBA,一整套的錄像回放體系與技術,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文/ 劉 金濤
編輯/ 郭 陽
1月18日的CBA聯賽中,廣東龍獅主場對陣山東隊的比賽,持續了2小時56分鐘。比賽從19點35分準時開賽,到終場鳴笛時間是22點31分,這一接近3小時的比賽,也締造了CBA有史以來無加時的時長之最的紀錄。
造成這場比賽的超長時間的原因,主要在於:雙方球員共獲得了78次犯規、98次罰球。此外,裁判進行了總共8次的錄像回放。
一場沒有打加時的比賽打了3個小時,這樣的記錄在一個職業聯賽中是很難看到的,尤其是在一個商業化不斷進步的CBA聯賽中。在這場比賽里,本應舉足輕重的裁判的角色,卻在本場比賽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職業聯賽的商業價值的核心體現是精彩的比賽和賽事呈現,而裁判處在這一環節當中,是能對比賽產生直接影響的人,可以說,裁判的判罰直接決定了比賽的精彩程度。
那麼,一場有著78次犯規,進行了98次罰球的籃球比賽,斷斷續續,讓球迷與球員都疲憊不堪,又談何「精彩」?
雙方激烈的身體接觸是造成吹罰的主要原因
賽後,山東隊的球員睢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CBA必須正規化,我們山東隊今年太不容易了,集團投了這麼多錢,希望我們能拿出成績來,可是現在這樣的環境,讓我們打球的到底怎麼辦?」
球員和球隊自然都有各自的利益角度,山東隊在比賽結束後決定申訴。並上交了申訴報告。但是,即便是申訴通過,這場比賽的結果已成定數,無法進行更改了。
球迷不滿,球員怨聲載道,裁判員背負了巨大爭議……各方壓力之下,最終CBA公司又是怎麼回應的呢?
1月20日,CBA公司公布了調查結果:「本場比賽共出現八次臨場裁判員使用即時回放系統,均符合《2017-2018賽季CBA聯賽特殊規定及解釋》(試行)中關於裁判員使用即時回放系統的規定。」
此外,CBA公司還表示:對於因比賽中多次使用即時回放系統、比賽時間有所延長的情況發生,CBA公司裁判辦公室在鼓勵臨場裁判員更加精準、公正做出每一次判罰的同時,也提醒裁判員在臨場工作中更加果斷、高效,確保比賽的流暢進行。
這場比賽暴露出的表面問題看似是在於執法上,裁判員對於比賽不夠精準、果斷,但是實際上,這樣一場比賽背後體現出更大的問題,則是裁判系統的構建。
要知道,目前CBA聯賽的裁判均為兼職,裁判都具有雙重身份,而每場比賽,裁判員對於執法的尺度都相對標準化,也就形成了裁判員們帶著「不求比賽精彩,但求無錯」的執法標準。
因此,在比賽結果非常關鍵的情況下,裁判只好謹慎的反覆選擇通過錄像回放來給出最為準確的判罰,卻導致比賽斷斷續續,造成了比賽觀賞性大打折扣。
實際上,裁判員的判罰需要精準,這對於處在這個職位上的人來說天經地義,但是對於球迷和CBA公司來說,比賽變得如此冗長且缺乏觀賞性,的確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此外,3個小時的比賽背後,也與我們觀賽、球迷文化有著巨大的關係,有的時候球迷不能理解判罰背後的意義,一旦有錯,那麼這個裁判很可能就變成眾矢之的,甚至一場比賽會影響到裁判未來的職業生涯,而球迷的聲音也會讓CBA公司對於裁判員的選拔和任用越來越嚴苛,裁判在場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球迷得不到精彩的比賽、球員水平難有發揮、聯賽商業價值受損、裁判員因此執法更加機械化……
國際級籃球裁判員(FIBA INTERNATIONAL REFEREE)、國家高級籃球教練員邢金明在做客生態圈的「體育職人圈」課堂上表示,國內裁判員生存現狀中,第一個問題是酬勞不算高,他當時表示:
「吹罰一場CBA的比賽,我們能拿到的出場費是兩千塊錢。而算上提前到達賽場,後一天離開賽場,一場比賽是3天的工作。」
邢金明進一步介紹了裁判的比賽過程,在比賽的當天上午,裁判員要在房間一起來研究兩個隊伍的情況,看雙方比賽的錄像,研究重點隊員、教練員,去了解兩個隊的特點,有沒有重大衝突的動作和隱患。下午,技術官員、技術代表和裁判員一起開晚上比賽的準備。然後晚上沒時間吃飯,比完賽以後可能就到10點多了。第二天一早就要趕赴到下一場的比賽駐地或者是回到本職的工作當中。
「CBA裁判員現狀非常辛苦,而單純薪酬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無法和NBA,包括韓國的KBL的裁判薪酬來相比。」邢金明在「體育職人圈」課堂上表示。
既然裁判問題直接影響著比賽、球迷、球員和聯賽的商業價值,那麼,遠在大洋彼岸的NBA是如何做,從而保障錄像回放環節的順利進行呢?
NBA在2014-15賽季剛剛啟用了錄像回放功能,而他們也經歷了與CBA如今相似的情況:比賽時間因為錄像回放而被延長,隨著有爭議情況的多次出現,這種回放時間不在少數。
於是,在2015年10月1日,NBA宣布推出新的錄像回放規則,自2015-16賽季開始,NBA回放中心將聘請聯盟中的現役裁判,他們將觀看比賽回放,並且有權對一些爭議判罰做出最終決定。也就是說,比賽現場執法裁判不僅僅包括場上的3名裁判,還有回放中心裡的裁判,這一舉措也大大減少了等待現場裁判觀看錄像再做出判罰的時間。
但是,回放中心裡的裁判的確容易存在誤差,於是,申請進行回放中心的判罰只限定於8種情況之下:
1、投進的球是兩分球還是三分球(包括被犯規的情況)2、進球是否超時3、球是否出界4、是否24秒違例5、干擾球6、無犯規或無違例情況下的計時器調整7、24秒進攻時間重置8、場上球員人數判定。
而為了保證比賽的公平,最大限度減少錯判、誤判的發生,NBA規定當出現以下9種情況時,則需要現場裁判在觀看錄像後,再做出判罰決定,分別是:
1、惡意犯規
2、快攻時前方無人防守時的犯規(也就是所謂的越位犯規)3、無球犯規4、球員警告5、每節結束時的犯規6、24秒進攻違例7、罰球是否違例8、有犯規或者違例情況下的計時器調整9、受限制區內的吹罰。
可以看到,在「比賽流暢度」和「判罰精準度」上,NBA給出了一個答案,在以上17種會明顯影響到比賽結果的情況下,錄像回放會起到作用,而且由於回放中心的存在,這一過程會相對比較快。
那麼CBA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嗎?
本賽季開始,CBA公司便對一直以來存在的裁判問題做出著努力和改變。2017年11月9日,在CBA公司本賽季召開的第一場媒體通氣會上,CBA競賽部總經理張雄便對裁判存在的錯誤問題進行了指正和說明。
而在2017年12月召開的媒體通氣會上,張雄透露,CBA計劃在2018年開始實行裁判職業化,在未來5到10年的時間,爭取讓CBA裁判隊伍全面實現職業化。
「我們正在擬定CBA裁判職業化的計劃,通俗的講就是下賽季爭取在CBA賽場上擁有幾位職業裁判員。」張雄說,裁判職業化需要一個過程,「職業裁判的推進不是一蹴而就,培養一個裁判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非常有信心在下賽季推出職業裁判員,並通過8到10年的時間完善職業裁判體系。」
在效仿NBA的方式之前,CBA的確還需要解決裁判方面更主要的問題,而只有建立起了完善的裁判體系,我們的聯賽才有更好的呈現,聯賽的商業價值才有保證,而這些對於上到體育戰略、下到普羅大眾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籃協和CBA公司肩上的責任無疑是巨大的,而這個過程同樣也是漫長的。規劃重要,儘快落實解決更加重要。從認識到問題到提出解決辦法,再到重要的實施和調整,每一步都需要走的紮實。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叢林法則,NBA主帥的生存之道,且看道格-里弗斯如何演繹?
TAG:n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