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隆基和楊玉環深居長安,見到如此多寶貝,自然是大開眼界

李隆基和楊玉環深居長安,見到如此多寶貝,自然是大開眼界

在中原「權術文明」的對比之下,夷族的精英分子總是顯得野蠻有餘。蠻人不善權術的相對真理被安祿山「一票否決」了。安祿山是混血胡人,父親是康姓粟特族人,母親是突厥族人,因母親改嫁安姓突厥人,改姓安。他精懂六種民族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又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部下。他抓緊一切機會,厚賂朝廷來往使者,逐步取得玄宗的信任。其實安祿山得到李隆基寵信並不像多數史學家說的那麼偶然。少年安祿山生得異常俊俏美麗,給人第一印象就不錯;中年安祿山深諳揣摩他人心思之功夫,完全不像李林甫所說的「胡人粗魯,沒有學識」。這個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很有手腕,精通陞官的訣竅:賄賂與獻媚。安祿山身材高大而肥胖,腹垂過膝,唐玄宗曾開玩笑地問他:「你這個胡人,肚子里有什麼東西,大到如此程度。」安祿山巧妙地回答:「沒有多餘的東西,只有赤膽忠心而已。」安祿山入朝不拜太子,有人提醒他,他居然說不知道太子是什麼官。李隆基告訴他,那是未來的大唐天子。安祿山裝作恍然大悟:「為臣愚笨,從前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道還有個儲君!」諸如此類赤裸裸地阿諛奉承,唐玄宗卻聽得很受用。走夫人路線,是攻關權貴的一條捷徑。安祿山也成功利用了這一策略。他把討好楊玉環作為巴結李隆基的最重要一環。天寶六年,安祿山入宮,請求比他小16歲的楊貴妃認他做養子。是年,楊貴妃29歲,安祿山45歲。得到李隆基允許後,安祿山馬上跪倒楊玉環腳下,給「母親大人」行禮。按照規矩,當先給天子行禮,李隆基不解,問他為什麼先給貴妃行禮。安祿山說:「胡人禮俗,先母后父。」乖巧之語,既不得罪皇帝,又給楊玉環大大的拍了一次馬屁。東北的珍貴禽獸、好玩意兒,安祿山儘力收集,絡繹不絕的送往西京。李隆基深居長安,楊玉環長在四川和河南,哪裡見過如此多寶貝,當下自然大開眼界。天寶九年,李隆基生日時,安祿山以貴妃養子的身份給李隆基送來了厚重的禮物——山石功德和幡花香爐。李隆基和楊貴妃見這些好東西,自然更加喜愛這個「兒子」。次年安祿山生日時,玄宗與楊貴妃分別賜給安祿山大量的衣服、寶器、酒撰等物,當時的王公貴族也難有機會受到這樣多的賞賜。所賜的物品與食物,許多盛在金銀器中。這些金銀器和所盛的物品與食物都一同賜給,可見玄宗與楊貴妃對他的寵愛。第三天,安祿山又被召入宮中,楊貴妃獨出心裁,用錦繡做了一個包裹嬰兒的大襁褓,把安祿山像小孩子一樣裹起來,派宮人用彩車把他抬起來,嬉笑玩耍,歡呼之聲不絕於耳。玄宗十分高興,親往觀看。「自此祿山出入官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安祿山受寵,也不是完全無功。東北邊疆的契丹經常叛亂,唐玄宗束手無策,安祿山出兵平定了叛亂,使唐玄宗喜出望外,多次嘉獎,稱讚他是「萬里長城」。自稱「年事漸高」的唐玄宗為了追求逍遙,一手把朝廷政務交給宰相,一手把邊防軍務交給邊將。在李林甫、楊國忠獲寵的同時,安祿山也獲得特殊的寵信。在唐玄宗心目中,這個胡人邊將的地位與宰相不相上下。正是唐玄宗的「政治濫情」,給帝國帶來災難。楊國忠與安祿山為了在玄宗面前爭寵,互相傾軋,都想壓倒對方,抬高自己的地位。楊國忠的智慧和能力都不能夠勝任宰相,但他的「中國式人脈」卻使他遊刃有餘,僅兼職就達四十餘個。除了弄權和索賄外,他並不關心對國家的責任是什麼。楊國忠曾向安祿山索取巨賄,被一口拒絕。楊國忠不能忍受這種輕蔑,遂決心打擊他。於是,誣以謀反,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卻一再不相信。

天寶十四載(755年)二月,安祿山要求以蕃將32人代替漢將,吏部侍郎韋見素與楊國忠堅決反對,玄宗派宦官輔璆琳到范陽去觀察安祿山的動靜。安祿山對輔璆琳行賄,輔璆琳回京對玄宗盛言安祿山竭忠奉國,沒有二心。楊國忠、韋見素又建議把三鎮節度使由三人分擔,以便削弱安祿山的兵權,玄宗也未採納。安祿山「外若痴直,內實狡黠」,是一個野心家。他一身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時,「兵雄天下」。三鎮總兵力已經超過20萬,當時中央直轄軍不過10萬而已。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力量對比,一旦與中央分庭抗禮,後果將不堪設想。安祿山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日增驕恣」,「包藏禍心,將生逆節」,就是要反叛。他積極囤貯武器、馬匹、糧草,還訓練了一支私家武裝,絕對效忠於他個人。就在安祿山反叛前幾個月,唐玄宗還派官員帶親筆書信給安祿山,說:「朕已經為你修建溫泉,十月間,朕在華清宮接待你。」大禍臨頭還渾然不覺。自從漢朝的吳王劉濞發明「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策略以來,歷代的野心家都把「清君側」奉為至寶,作為反叛的遮羞布。安祿山也不例外,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他打出「奉密詔討楊國忠」的幌子,起兵「平禍亂」。似乎他不但不反對皇帝,而是接到了皇帝的秘密詔書,命他發兵討伐楊國忠。特地修建溫泉池要為安祿山洗塵的唐玄宗,接到安祿山反叛的消息,既震驚又憤怒,立即調兵遣將,東征平叛。不過安祿山的大兵團一路勢如破竹,深入六百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756年,再向西進擊,攻陷潼關。李隆基從長安倉促逃出。到達咸陽時,咸陽縣令已逃跑,故而逃難的皇帝狼狽不堪,只得以楊國忠臨時買來的胡餅充饑。其他隨從人員,看見農民送來的粗飯,爭相搶食,也未吃飽。晚上到了金城(今陝西興平),縣令也早逃走,皇帝的隨從也不斷有人離隊,食宿無人安排。夜間無燈,不分貴賤,混睡一起,皇室貴族的威風掃地以盡。又西行至馬嵬驛(陝西興平西北),由於所隨將士飢餓疲憊,怨聲載道,陳玄札等乘機發動兵變,把楊國忠殺掉,屠滅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兒女和楊玉環兩位擁有極大權力的美麗姐妹。為了防備復仇,禁衛軍要求李隆基處置楊玉環,李隆基只好把她絞死。馬嵬事變以後,玄宗逃向成都,太子李亨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七月李亨即皇帝位,改元至德,他就是唐肅宗。安祿山似乎裝孫子太久,命中無富貴。在長安剛登上皇帝寶座,就因眼病而雙目全盲,心情煩躁,動輒殺戮。最後,當他要殺掉他的長子安慶緒時,安慶緒反而殺了他。

唐玄宗逃到四川做「太上皇」逍遙去了,留下一個安史之亂的爛攤子,總得有人去處理。倒霉的唐肅宗正趕上了這一茬,在安史之亂中登台,註定要與叛軍做個了斷。唐肅宗有勇不可擋的郭子儀等將,初大敗,緣何?唐肅宗李亨不能集結足夠的兵力,玄宗時20萬精兵都死在雲南。善將之將匱乏可將之兵,敗局亦在常理。8世紀30年代,六詔中最南的一個「詔」皮羅閣,統一了其他五個「詔」,建立南詔王國,定都大理,向大唐朝貢,請求冊封。大唐於738年冊封他為雲南王。南詔王國的建國,宰相楊國忠任用大酷吏鮮於仲通當劍南戰區(四川成都)作節度使,鮮於仲通任用小酷吏張虔陀當雲南郡作太守。雲南郡是南詔王國到唐王朝的必經要道。使節入境之後,依南詔的禮節,夫婦要共同拜會地方首長,於是,張虔陀就要求留下使節的妻子陪宿。並且一再索取巨額賄賂,稍不如意,要麼派人到大理辱罵,要麼向中央政府誣告南詔王國種種罪狀,要求懲處。南詔王國第二任國王閣羅鳳忍無可忍,於750年,奇襲雲南郡,把張虔陀殺掉。751年,鮮於仲通動員八萬大軍進攻,閣羅鳳表示謝罪,並表示願意退出所佔領的土地。他警告說:「如果唐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國。那時整個雲南地區,恐怕都非唐所有。」鮮於仲通這種昏暴人物是不會為國家著想的,他繼續進兵,結果被南詔兵團誘到洱海旁,全部殲滅,士卒死亡六萬餘人,一萬餘人被俘。閣羅鳳乘勝佔領現在的雲南省全境。閣羅鳳在太和城下立了一個石碑,敘述事件經過及原因。他說:「我的後裔終有一天仍會歸附大唐,到那時可把這個碑指給唐使節看,讓唐人知道,我們今天這樣作,不是我們的本心。」楊國忠接著發動了一連串攻擊,每次都在萬山叢中被擊敗,前後共死二十餘萬人。只為了張虔陀和鮮於仲通兩個酷吏,使唐王朝所能徵調的最精銳的部隊,死亡殆盡。不幸的是,正如前面已經揭示的,安祿山叛軍軍力蓋過國軍近一倍。大敵當前,內力不足,求助外援,是弱勢者的天然本性。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獲取幫助,必須付出代價。當時,唐肅宗可以求援的只有在北方沙漠剛建國不久的回紇汗國。亂世中的大唐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影響力,回紇不肯輕易出兵。如何搬到救兵,唐肅宗向回紇第二任可汗英武開出的誘餌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就是說:收復長安時,土地子民歸大唐,所有美女和財產,任憑回紇姦淫燒殺和擄掠回國。泱泱大國開出如此恥辱條件,相信唐肅宗在情理上並非甘願。而且此舉多少有些開門揖盜的意味,大國求助,明顯就是弱勢凸現,此種情況下,引入一直對中原有覬覦之心的外族,不能不說是一種風險。這就牽涉到吳思先生所開創的「血酬定律」。吳思認為,血酬就是對暴力的酬報。為了一定數量的生存資源,當事者可能冒傷亡風險,以生命為賭資。為了短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合法的暴力集團可以退化出匪性。唐肅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迅速平定眼前大患,不惜以犧牲子民為籌碼。至德二載九月,長安收復,回紇首領欲踐約,幸虧太子李豫的一番理論才得以緩衝:「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就是說,現在剛剛收復長安,如果進行搶掠,那麼洛陽的百姓知道後就必然幫助叛軍死守。請等收復洛陽後再履行約定。回紇方同意了。然而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至德二載十月,東京洛陽收復,「回紇縱兵大掠」,洛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唐肅宗對回紇暴力的彙報,也付出了自家的血親。自西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來換取邊境暫時安寧的妥協政策後,一大批公主含悲遠嫁,在這眾多的和親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或者宮女,真正以真公主即皇帝的親生女兒下嫁的,卻只有唐代,寧國公主就是第1位。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亂」後,回紇可汗派使節向大唐求婚,唐肅宗為表示對回紇的感謝,答應將女兒寧國公主嫁之。寧國公主是唐肅宗李亨的次女,在肅宗的7個女兒中,容貌最為出眾,她先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不幸兩個丈夫都先後死去,公主還沒從丈夫去世的悲痛中醒來,就被選定和親。到了出發這一天,肅宗親自將女兒送至陝西咸陽市,在那裡設宴告別。寧國公主根本無心下咽,她哭著安慰父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唐肅宗也十分傷心,流淚送走女兒。

寧國公主到達回紇,可汗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封寧國公主為新王后,並派王子率領騎兵繼續幫唐天子平叛。可是僅僅三個月後,可汗便去世了。回紇人按本國風俗,準備讓寧國公主殉葬。在此生死關頭,寧國公主表現出了大唐公主的威嚴與鎮定,她據理力爭:「按我國風俗,丈夫亡故,妻子為其服喪三年,服滿,就可以改嫁,這叫終禮。現在回紇既然萬里迢迢與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風俗習慣嗎?所以,我是不應該為可汗殉葬的!」回紇人見公主言之有理,只好作罷。不過,為了照顧回紇人的情緒,寧國公主也用刀劃面,自毀容貌,痛哭流涕。一年後,因寧國公主沒有子女,新可汗允許她返回長安。寧國公主既是不幸者,又算幸運者,畢竟和親公主能重回故國的屈指可數。 史思明投降後,唐肅宗李亨不能容納這個過去的叛將,秘密計劃把史思明殺掉。陰謀不幸泄露,史思明再度叛變,循著安祿山南下舊路線,渡過黃河,再行攻陷洛陽。然而他也重蹈安祿山的覆轍,當他凶暴地想殺掉他的長子史朝義時,史朝義也反過來殺掉他。肅宗死後,代宗李豫接任,李豫開出比父親李亨更肥厚的條件,再向回紇汗國乞援。762年,回紇軍團第二次收復洛陽,洛陽遭到第二次厄運,距上次厄運僅只五年。回紇軍進入洛陽時,毫無忌憚的大肆姦淫燒殺、劫掠搶奪;居民死亡以萬為單位計算,大火數十天不熄。吳思先生所說的「官變匪」此時也出現了。唐政府的軍隊趁亂效法回紇,借故東京(洛陽市)、鄭州(河南省鄭州市)、汴州(河南省開封市)、汝州(河南省汝州市)都是「賊境」「匪區」,所經過的地方,同樣姦淫燒殺、劫掠搶奪,三個月才算停止。於是家家戶戶,只剩下空蕩蕩的房屋;仍活著的人,不管是官是民,是男是女,衣服因為全被剝光,只好用紙裹到身上。肅宗、代宗的暴力酬報滋長了回紇對中原的野心。765年,唐大將僕固懷恩受不了宦官駱奉仙的誣陷傾害,起兵叛變,效法李姓皇帝的傳統作法,向回紇汗國和吐蕃王國分別乞援。回、吐兩國聯合向長安進軍,長安震恐。幸好僕固懷恩適時的逝世,而中國一位大將郭子儀乘機挑撥回、吐兩國感情,吐蕃兵團懷疑回紇已被郭子儀說服,可能襲擊它時,即行拔營撤退。回紇不能獨留,只好撤退。回紇的恣意橫行,也助長了其他異族亂唐的氣焰。自代宗時,「九姓胡常冒回紇之名,雜居京師,殖貨縱暴,與回紇共為公私之患」。劉昫在《舊唐書》感嘆:「肅宗誘回紇以復京畿。代宗誘回紇以平河朔。戡難中興之功,大即大矣!然生靈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並弛,無以抑其憑陵。忍恥和親,姑息不暇。僕固懷恩為叛,尤甚阽危;郭子儀之能軍,終免侵軼。比昔諸戎,於國之功最大,為民之害亦深。」肅代二宗好不容易擺平了安史之亂,卻依然沒有遏制住大唐江河日下的大勢。因為肅代父子的血酬之舉,唐朝也背負上了罵名——「第一個簽訂條約割地喪權辱國的朝代」。

在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諷刺戲劇《欽差大臣》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狐假虎威的巡察官形象。欽差大臣微服出訪的消息使市長安東和他屬下的眾官吏魂飛魄散、手忙腳亂。驚惶失措的眾官吏,心虛膽怯,誤將飢腸轆轆、因拖欠房租、餐費被困在旅館的彼得堡十二品小文官赫列斯塔科夫當成微服私訪的欽差,大獻殷勤。赫列斯塔科夫趁機向市長借錢,進而住進市長家中。眾官吏輪番晉見,想方設法行賄,赫列斯塔科夫以借為名,一一照收,還逢場作戲地與市長的妻子、女兒調情,並與市長女兒訂下婚約。隨後坐上特意為他準備的三套馬車揚長而去。當市長一家大宴賓客,幻想著飛黃騰達之時,郵政局長偷拆赫列斯塔科夫寄往彼得堡嘲弄眾官吏的信件,得知他根本就不是什麼欽差。戲劇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一個「冒牌貨」而展開,從中我們卻不難看出當時俄國欽差大臣的影響力有多大。儘管如此,俄國欽差大臣終究還沒有失去本分,他們仍舊在執行巡視地方的職責。比起大唐的「欽差大臣」,可謂小巫見大巫,厚道多了。那麼,大唐的「欽差大臣」到底有多厲害呢?「欽差大臣」與藩鎮割據有什麼關聯呢?據錢穆大師考察,大唐的「欽差大臣」叫觀察使。唐中宗後,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監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監察州縣地方政府。監察中央的叫「分察」,監察地方的叫「分巡」。唐德宗時,分巡把全國劃為十道,派去監察之御史,稱為監察使,後改巡察按察諸稱,最後稱為觀察使,意即觀察地方行政。從此可見,唐代監察使,論其本源,是一御史官,履行監察之職。但因為常常停駐地方,逐漸演變成了地方長官之最高一級。把府縣地方官壓抑在下面。地方行政,本來只有府縣二級,因此變成三級。「然其最高一級則名不正,言不順,遂形成一種中央集權,對地方行政,極有流弊。」巡視邊疆的觀察使,在邊防重地停駐下來,中央要他對地方事務隨宜應付,臨時得以全權支配,就成了節度使。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節度使在其地域內,可以指揮軍事,管理財政,甚至掌控用人大權。邊疆節度使逐漸擢用武人,於是就形成為「藩鎮」。藩是保衛,鎮指軍鎮。朝廷讓巡視邊疆的觀察使設置軍鎮,本意在中央集權,保衛自身安全,而演變所極,尾大不掉,發展成對抗中央的割據勢力。

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告結束。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讓他們統治原安史所佔之地。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都)鎮大將李正已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4人。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達19年。781年,梁崇義被消滅,782年,淮西(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783年,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發生叛亂,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奉天(今陝西乾縣)。784年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極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786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但德宗經過這些恐慌之後,轉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從唐憲宗起,忍無可忍的唐帝國開始討伐叛鎮。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開始執行削藩政策。806年,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劉辟求兼領三川,因朝廷不許,就發兵霸佔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憲宗即派高崇文統率神策軍出征,很快平定。同年,還平定夏綏節度使楊惠琳的叛亂。次年,鎮海(又名浙西,今江蘇鎮江)節度使李叛變,憲宗調鄰道兵征討,李被部將所殺。這3次平叛的勝利,使憲宗及主戰派大臣增強了信心。809年,河北三鎮中之一的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為留後,憲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領兵討伐,沒有取得勝利,只得暫時妥協,承認承宗繼位。812年,魏博節度使田李安死,子從諫年幼繼位,軍中推立大將田興,田興表示服從中央,遵守法令,申報戶籍,請朝廷任命管內地方官,送從諫入京。長期割據的河北三鎮中出現了一個突破口。淮西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所殺後,吳少誠又殺陳仙奇,仍割據自雄,吳少陽繼位。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在對淮西鎮的處置上,朝中大臣分為主戰、主撫兩派。憲宗主戰,徵集鄰道軍隊圍攻淮西。淄青、成德兩鎮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燒河陰轉運倉,刺殺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中丞裴度,企圖阻止朝廷進攻,但憲宗沒有動搖,以裴度為相,堅持平叛。這是藩鎮勢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決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玄宗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唐玄宗的哥哥甘願放棄太子之位?為了成就李隆基?

TAG:唐玄宗 |